我的煤炭网

我的煤炭网>新闻>矿企资讯>“一提双优”的机电答卷——田陈煤矿机电运输专业强化管理发展纪实

“一提双优”的机电答卷——田陈煤矿机电运输专业强化管理发展纪实

8个排水泵房、17个变电所及19个配电点、10部架空乘人装置、2部助行器、4部斜巷提升机及采掘工作面23部带式输送机全部实现自动化控制,减少岗位人员103人,节约人工成本1545万元……这组数据是田陈煤矿“一提双优”建设的一个缩影,更是该矿机电运输专业攻坚克难、凝心聚力做出的优异答卷。

近年来,田陈煤矿机电运输专业以提高装备水平、优化生产系统、优化劳动组织为重点,强力推进自动化、无人化、智慧化矿山建设,有效提升了机电运输专业管理水平,形成了一套颇为有效的管理运行模式。

“人多力量大”变“无人则安”

“出炭不出炭,关键看机电”是对煤矿机电管理重要性最真实的描述。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他们坚持“宁花百万上装备、不花十万用一人”的原则,引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实现设备变频化、远程控制集中化、辅助运输集约化,不断优化机电运输专业各生产系统,促进了人力资源潜能不断释放。

为减轻职工劳动强度、缩短徒步时长,他们先后在井下设计安装了10部架空乘人装置、2部助行器,累计运输长度为6630米,平均运送能力为328人/小时。仅在西翼二段上山这段运输距离便解决了职工徒步40分钟才能到达施工地点的问题,现在只需12分钟就能轻松到达,大大缩短了路程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但由于职工上下井时间不一致,导致所有助行设备经常处于空运转状态,不仅造成设备及电机的磨损、维护量大,而且耗电量也居高不下。为解决这一难题,经过合力进行技术攻关,他们在缆车机头机尾处安设了红外线触发装置,并根据实际情况编制PL程序,设定单程和停止时间,当有人乘坐缆车触动传感器时,乘人装置便自动开启,离开缆车后会自动停止运转,实现了架空乘人装置、助行器的自动开停、无人值守。

在智慧机电集控智慧中心,值班人员杨洪科正认真观察着高清视频系统传来的井下主运系统、排水系统、压风系统、主井信号等各项信息,及时调度各系统的正常运转。

近年来,他们通过安装ARJC-V型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和KJC-5型自动控制系统,建立了皮带运输、排水供电和设备运转“三大集控中心”,实现对设备的运行参数实时监控和及时报警,对井下所有变电所、泵房、压配电点进行远程控制,实时运行数据上传,故障报警、跳闸,历史曲线、操作记录查询,远程电度计量,自动生成运行报表。地面岗位操作工轻点按钮就可对矿井排水系统实现就地手动、就地集控、远方集控和全自动控制四种水泵运行方式。与山东鲁科联合开发研制了矿用一体式高效清仓机,单班仅用5人就能完成原来需要10人才能完成的任务,而且功效提高5倍以上,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和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水仓清挖效率。

“我们通过对矿井‘机电集控系统’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了井下所有主运皮带、架空乘人装置、排水泵房、变电所、配电点以及地面通风机、压风机等岗点无人值守,完成了‘一提双优’阶段性建设。”机电运输专业副总工程师褚福星说。

“守岗”变“跑岗”

作为一个有着30年开采历史的矿井,井下生产系统尤其复杂,随着采区的不断延深,硐室越打越远,岗点逐步增加,如何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提升成为制约矿井高质量发展的难题。

本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精干高效、满足安全生产需求”的原则,他们打破以往“大锅饭”模式,通过优化岗位用工设置,实行岗位合并,将岗位工由 “守岗”变“跑岗”。大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人才,以“精一、通二、会三、学N”为目标,打破工种界限,创新推行“跨专业旁听生”“一师多徒”“多证即多金”等中长期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全员素质提升的新路径,先后分流83名“富余”人员,实现了控员提效和岗位创效。

“压缩的人员往哪里去?既不能让我们的职工下岗,还要千方百计保证他们的收入。”矿长刘小平在机电运输专业优化劳动组织专题调研时说。

暖网改造工程是该矿今年的重点民生工程,如果外委,预计投入1200万元左右,为此,他们将优化整合的人员组成机电运输专业服务队,通过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主动承担矿井外委工程,仅暖网改造工程就为矿井节约400余万元。

此外,机电运输专业服务队还承揽了北三采区-628车场至-540车场回撤工作,累计回撤设备201台、轨道7200米、封闭巷道1360米、电缆及各类管路2万余米,共计节约成本1200万元,节约排水及设备运行费用120万元,年减少人工费用支出约80万元。目前,服务队已全面介入到七二采区机电安装工程施工。

在此基础上,他们还积极探索物料运输的新思路、新方法,成立物料队,推行物料运输专业化、集中化管理,构建“一站式”运输模式,持续优化人员运输系统,实现了所有物料由地面集中装车,一站式直达生产区队料场,从而最大程度简化了运输环节、提升了运输效率、减少了运输人员。同时充分利用“矿车”定位系统、监测监控系统和信息通讯系统,对物料运输进行全程在线追踪,实现了对物料运输实时监控、精准调度。

“软肋”变“硬核”

众所周知,机电运输专业岗点多、战线长、覆盖面广、工作量大、专业性强,往往是矿井安全生产系统中的薄弱环节。如何将“软肋”打造成“硬核”?他们通过近年来不断创新和实践,以“大机电”思路为统领,结合实际、精准施策、创新管理,形成了一套颇为有效的“标准”,有效提升了机电运输专业管理水平,为矿井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随着‘一提双优’建设不断深入,以往各单位各自为战、单打独斗,不论在设备维修还是人才配备,乃至技术支持上都已很难满足当前矿井安全生产需要。”机电副矿长刘世春说,实施“大机电”工作模式势在必行。

思路决定出路。为破除瓶颈,他们先后多次到先进单位学习取经,并多次召开专业班子会、下属单位班子会、干部职工大会,经过沟通研讨,分析利弊后,各单位达成共识:“一家人一条心,机电一家亲。”“大机电”理念在层级传输和心口相传中逐渐深入人心,通过资源共享、互通有无、互帮互助,进一步凝聚了强大合力,营造了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

组建30人的“110应急预备队”,通过集中短期培训,相互熟悉现场,了解机电设备使用原理、维修情况,做到“召之即来、来者能战、战无不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日常工作中大家各守一方,当一家有困难时,专业联手众志成城,以最短的时间解决难题,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职能,促进安全生产。

组织专业搭台、区队行动、骨干参与的机电设备“把脉问诊”交流会,是培养技能人才的成功之举。邀请技能“大拿”、“草根”创客、岗位“明星”以拉呱话家常的形式讲维修故事、机电案例等,把身上的绝技、绝活和积累的技术经验与大家分享。这些交流中的金点子、绝技、绝活和安全小故事、技术小改造以及“疑难杂症”的破解方法,最后整理汇编成实用的设备故障“诊断卡”,让新技术、新技能、好经验、好做法一纸永流传,为以后技术人员维护设备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如今机电设备‘把脉问诊’交流会,已成为全矿职工追捧的热门活动,职工通过参加交流培训,提升技能素质水平,适应新装备的需求,促进了人机相宜。”机电运输科党总支书记张殿坦说。

建立良好的人才梯队是机电运输专业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他们积极对青工提供指导帮扶,努力为青工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采取多项措施加速青工成长成才。广大青工也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积极作为,为矿井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87年出生的王健,现任机运工区区长,作为全矿供电、排水、主副井提升、扇风压风单位的领头人,他不畏艰险、勇敢担当,多次圆满完成矿上安排的工作任务,像他这样的青年人才,在机电运输专业还有很多。

他们通过建立人才培养机制,考察、选拔任用机制,大胆使用有学历、有能力的“80后、90后”年轻干部,为了让他们发挥潜能,机电运输专业坚持信任到底、力挺到底的原则,创新推出了“挂职锻炼”用人选拔模式,选拔一批职业道德高、业务技术强、群众基础好的青工到关键岗位上挂职锻炼,并通过“约谈”的方式及时了解他们的心态,传授管理技巧和方法,让其在基层管理中少走弯路。采取“老少搭班”的方式,实行矿领导分批包保,落实“传帮带”制度,让一些管理经验丰富的干部手把手地教年轻干部怎么搞好管理。按照“用其长、避其短”的原则,量才而任,依才而用,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特点,把每个人都安排到最适合的岗位上,使优秀人才不断脱颖而出。为进一步解决后备人才不足问题,建立了“大中专毕业生——区队见习技术员——区队副技术员——主管技术员”梯次提升机制,为人才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目前,田陈煤矿机电运输专业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工作室”2个、“煤炭行业技能大师”1人、高级技师19人、技师30人、智能工程师5人,完成科技创新8项、管理创新1项、申报专利2项、群众“五小”创新56项,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技术支撑。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以及网友自行发布,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经验共享助安全】正通煤业:安全宣教由“心”开始

上一篇:孙希奎对集团9家单位提出要求,承压奋进、勇于担当,撸起袖子加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