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蒋庄煤矿通风防尘工区区长吴建海,大家众口一词。80后的他待人阳光、说话阳光、做事阳光,被工友们亲切地称为“阳光区长”。
通防安全重于泰山,“阳光区长”身上的担子可不轻。“矿工兄弟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平安升井,我们这套安全管理办法就是要确保矿井的通防安全,保障职工职业健康。”吴建海说,为筑牢矿井通防安全防线,在他和工区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总结了一套被称之为“阳光管理法”的通风防尘工区安全管理办法。
念好现场安全管理经
该矿通风防尘工区是去年年底由原通风、防尘、钻机三个工区整合而成,肩负着矿井通风系统、瓦斯治理、综合防尘治理等重点工作,每一项都举足轻重。用吴建海自己的话说,他的工作就是坚决守护好矿井的“三条生命线”。
工区整合成立之初,吴建海就把安全管理作为“1号工程”,制定实施了以确保实现通防安全稳定为目标,持续抓实班组自治和层级管理两项管理,突出把握隐患治理、系统调整、综合防尘、瓦斯监控、防灭火管理五项重点工作为主要内容的《“125”安全管理办法》。
作为区长,吴建海深知安全重在管理、管理重在现场,因此他每天坚持跟班在现场、问题解决在现场。工区成立不到三个月,就赶上了新冠疫情,面对通风系统调整复杂、北十安装工程任务繁重等实际,吴建海带领职工沉着应战,强化重点环节管控,针对巷道贯通、气体排放等重点环节,严格制定安全操作规程,落实管理人员现场指挥,确保了特殊时期的安全生产。
为应对人员短缺难题,他坚持深入现场,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全面抓好包头包面、瓦斯检查、测风测尘、密闭巡查等工作,以实际行动筑牢安全防线。特别是在北十运输巷排水管路安装任务中,他主动盯靠现场,严格规范职工的安全站位,带领职工接管路、修喷头,检查工程质量,保障施工安全。那段时间,他和职工同上同下,经过10余天的艰苦努力,终于圆满完成了矿井重点工程。
念好职工素质提升经
工区“合三为一”,意味着工作量是原来的三倍,而职工人数却由240多人缩减到110多人。面对战线长、环节多、“一通三防”设施多等实际,吴建海把提升职工安全素质作为实现安全高效管理的“破题之策”,努力把工区职工培养成“多面手”,全力提升工作效率。
为此,他提出“五描述一操作三个一工作法”,在工区常态化组织“每日一题、每岗一问、每月一考”,并将现场实际操作及随机抽查成绩与绩效工资挂钩,大大提高了全员的学习积极性。针对技术薄弱人员,他们组织技术人员对学习内容进行解读,并录制教学视频,提升职工学习效果,确保全员过关。“‘五描述一操作’让职工整体安全素质明显提高。”吴建海说。
针对岗点多、人员少的实际,吴建海提出岗位融合理念,打破工种界限,有计划地制订复合型人才培养规划,引导工区职工互相拜师学艺,签订师徒合同,结成“互帮互助小组”,实现了一岗多职、一专多能、一人多证。
这其中,刘华原本是该工区的一名测风工,通过和宋方涛结成“互帮互助小组”,现在既会测风、又会测尘,还能进行瓦斯监测,可谓通防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艺多不压身,现在我们每个人都精一、通二、会三,让我们工作起来更有底气,而且为安全又加了一道保险锁。”刘华说。
念好班组管理自治经
班组是安全生产的最前沿阵地,吴建海深知抓好班组建设的重要性。为此,他主导在班组中推行以比班组安全稳定、比班组敬业奉献、比班组工作质量、争当创新能手为内容的“三比一创”工作法,进一步筑牢班组安全防线。
他们明确各班组工长为第一责任人,对各班组安全生产、工程质量进行全程记分管理,平时记录、月度对账、季度考核,每月召开一次班组安全办公会议,对各班组的安全情况进行总结、对工程质量进行评比,建立健全质量隐患内部反馈机制,对工程质量问题、工作隐患及时整改,抓好落实,全面提升了通防整体工程质量。
为提升班组的战斗力和执行力,吴建海还提出了“三个必须”的工作标准,要求班工长必须每班查出一条安全隐患,班组成员每周必须查出一条安全隐患,同时每周必须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这‘三个必须’的坚持,让大家自觉养成了发现隐患、规避风险的意识,对班组的安全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个收获就是我们班组成员目前都成了现场通风安全管理的‘草根专家’,现场有啥安全隐患,都逃不过他们的‘火眼金睛’。”吴建海说。
得益于“阳光区长”的“阳光安全管理经”,该工区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建成了十五组风门和密闭,安撤风机20余台次,安撤风筒9000余米,调整通风系统20次,形成了新的通风系统,逐步健全完善了通风设施,为矿井一通三防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