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吉林通化至辽宁丹东的4318次列车是一趟普快列车,这趟“慢火车”主要是为沿线山区群众的出行提供方便。今年一月,铁路部门在这趟列车上开办了“列车大集”,允许沿线群众在车上进行农副产品、土特产品交易。自此,这趟一天往返一班、往返最高票价不超过四十块钱的“慢火车”就成为帮助乡亲们增收致富的“移动市场”。
穿行在大山里的“慢火车”,成为当地人们的出行首选,也是必选。因为在茫茫山川中,除了蜿蜒而过的绿皮火车就几乎再也没有其他交通工具。当地的人们几十年来就只靠这样一条宝贵的铁路线出门、探亲、做生意、旅游,去了解外面的世界。
对当地的人们而言,“慢火车”就是他们生活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或者称之为“生命线”也不为过。一列列质朴而“忠诚”的绿皮火车在大山之间来往穿梭,为他们提供最基础、最简便同时也是最廉价的出行方式。
“慢火车”虽然慢,却承载着国家对贫困地区群众的关心与爱护,这一列列穿行在各地的绿皮车,寄托了山区百姓脱贫致富的梦想和希望,更让我们看到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我国铁路的人民属性始终不会改变。高铁是我们的速度和工业文明的成就,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快捷,而绿皮车作为社会保障机制中的兜底,让低收入群体也能便利出行,从而使我们的社会文明更有深度。
铁路部门始终以“公益”打头来定位“慢火车”的服务特性。数十年来“慢火车”不改初心,始终按照山里百姓们作息出行来安排开行时间,火车票仍然还是几元十几元的价位,惠民的票价让老百姓都能接受,“慢火车”就是老乡们出门乘坐的公交车和便民车,他已经成为山里百姓们生活的一部分。
“慢火车”虽然速度慢、颜值也不是很高,但他勤勤恳恳如同老黄牛般为人民服务,其实在民众眼里他已经成为最为靓丽的百姓车,最贴心的温馨车和最信赖的便民车。接下来,“慢火车”还将继续发扬老黄牛精神,载着老百姓们的梦想和希望,成为百姓扶贫路上的好帮手,致富路上的小康车。
(文/王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