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海域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种类多,储量大,矿产资源丰富,有价值的矿藏很多。目前,泉州有黑色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黄金矿产、非金属矿产、可燃矿产等30种。主要矿产有亚铁、锰和铬、有色铜、铅和锌、贵重金、银和铂,非金属矿产有磷、重晶石、蛇纹石、滑石、石灰石、粘土、白云石和硅石等。可燃矿物主要是煤。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煤炭总量6.27亿吨,占全省已探明地质储量的53%。有各种各样的煤,包括焦煤、瘦煤、长烟煤、气煤、肥煤、瘦煤和无烟煤。
海州祁连县矿产资源;
有色金属
祁连县有11家有色金属矿山企业和9家选矿厂。矿区主要分布在县西部的扎马石、野牛沟、杨龙乡等地区。矿物主要是铜、铅和锌。根据《祁连县杂麻石县有色金属资源整合实施方案》和《祁连县野牛沟县有色金属资源整合实施方案》,从资金实力、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方面提出投标企业的条件,通过发出邀请函的方式邀请县内外、省内企业参加投标。最终,年产30万吨有色金属的扎马石、野牛沟选矿项目被实力雄厚的祁连博凯矿业公司和青海新川矿业开发有限公司成功拿下,周边地区的永福矿业、宝扎湾铜矿等矿山企业被收购整合。选矿厂建设进展顺利,预计该地区有色金属选矿规模将从原来的4万吨/年提高到60万吨/年,有色金属开采回收率将从目前的不到60%提高到80%以上,铜、铅、锌分别达到85%和90%,伴生元素如金、银的回收率也将提高。年税收可达4265万元,将是整合前的13倍。
黑色金属
祁连县有6家黑色金属矿山企业。矿区主要分布在祁连县东部的阿柔乡和西部的扎麻石、野牛沟、杨龙乡。矿物质主要是铁和锰。去年以来,该县对黑色金属整合进行了多次调研,计划通过合作开发,整合阿柔、野牛沟地区的3家企业,形成一个技术力量雄厚、生产工艺先进、安全条件良好、环保设施齐全的大型企业。建成年处理原矿30万吨的阿柔铁矿选矿厂和年处理原矿200万吨的野牛沟铁矿选矿厂。青海汇成矿业有限公司成功中标祁连县年处理原矿10万吨的锰矿选矿厂,使该县铁矿资源开采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石棉
祁连石棉具有耐高温、易劈裂、纤维柔软、机械强度高、纯度高、不易腐蚀等特点。是我国优质无尘浆棉湿法生产的重要原料基地。目前,全县有石棉矿山企业7家,祁连纤维材料有限公司是重点工业龙头企业,年生产能力2万吨。随着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棉尾矿和粉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祁连县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西迁扩能”工程。在远离县城的沙兰滩,已有6家年产3000吨的石棉选矿厂开工。到“十一五”末,沙兰潭石棉产能将达到4万吨。此外,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依法关闭了小八堡地区5家小型石棉加工厂。计划到2008年底,关闭小八宝地区所有小石棉加工厂,通过招标、兼并、入股等方式整合一家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产能扩张和改造,该地区石棉产能将达到1万吨。针对石棉尾矿对周边牧场和河流的严重污染,祁连通过招商引资,开展了石棉尾矿综合利用开发项目。2007年8月,投资9000万元的祁连镁业1.5万吨金属镁项目如期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可实现产值2.5亿元,销售收入3亿元,利润2000万元,对地方财政收入和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祁连县在节能减排方面下大力气,充分利用石棉尾矿的潜在价值,以石棉尾矿为原料开发灰砂砖。年产500万块保温建材免烧砖项目已经上马,并根据市场需求生产了标砖、多孔砖、空芯砖、彩瓦等新型建材,彻底改变了日益严重的石棉尾矿污染,也是全县的建材产业。
煤碳
祁连县共有煤炭开发企业13家,矿区主要集中在祁连北线和默勒矿区。为积极响应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祁连县从2006年开始加强煤炭生产企业整合,制定了默勒煤矿区和三岔(曼扎)煤矿区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对全县煤炭资源进行了整合。默勒煤矿区已建成11个矿井。目前,默勒煤矿区年产30万吨和60万吨矿井正在建设中。计划在2009年6月前关闭现有的6个煤矿,使默勒煤矿区最终建成两个总产能为90万吨的矿井,成为我省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同时,北线三个煤矿都进行了技术改造,目前生产规模达到年产6万吨。芒扎煤矿区经过综合整治,关闭了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的30多家非法小煤矿。通过煤炭资源整合,小煤矿数量大幅减少,矿井经营规模和安全、装备、技术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从源头上减少和控制了煤矿安全事故,有效遏制了鄂保等地区小煤矿乱采滥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