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煤炭网

我的煤炭网>新闻>综合信息>选矿知识>贵州磷矿石(贵州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贵州磷矿石(贵州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贵州磷矿石(贵州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贵州磷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

磷矿资源是磷化工产业发展的基础。为了发展磷化工支柱产业,建设全国大型磷复肥基地,实现贵州磷化工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有限的磷资源。贵州是全国磷矿储量最多的省份,占全国的43%,探明储量26.87亿吨,保有储量25.61亿吨,占全国的16.8%,位居第二,其中一级富矿储量5.27亿吨,占全国富矿磷矿储量的45%。全省磷矿平均品位22.14%,比全国平均品位高6个百分点。有害杂质含量低,磷矿质量全国第一。开阳磷矿和瓮福磷矿是国内外著名的特大型富矿区。其中,开阳磷矿富矿总量占全国富矿资源的35%,全国五氧化二磷含量大于33%的富矿资源有78%集中在开阳磷矿区。开阳磷矿丰富的矿产资源世界罕见,也是中国唯一一种可以不经选矿直接用于生产高浓度复合磷肥的优质原料。最适合生产磷铵等高浓度复合磷肥。2004年,全国磷矿产量为2614.7万吨,贵州为801.9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0.67%。贵州磷矿因品位高、质量好,成为全国数百家磷肥、磷化工企业的原料,是外地磷矿难以替代的。贵州的磷矿资源集中在我省经济相对发达的黔中地区。它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开阳磷矿的建设为标志。经过50多年的发展,贵州已形成年开采能力800万吨(bid矿),以大中型矿山为主体,即开阳磷矿和瓮福磷矿。它们的年生产能力分别为250万吨(标矿)和300万吨(标矿),占全省磷矿总生产能力的68.75%,采矿技术和装备达到了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磷矿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由于长期以来的掠夺式发展思想,普遍存在小城镇和个体矿山与大中型国有矿山争夺资源,乱采滥挖,破坏磷矿资源和矿区环境的现象。经过多次治理,情况有所好转,但在利益驱动下,破坏资源环境的现象屡禁不止。一些小企业由于技术装备落后,开采方式原始,管理粗放,回采率低,损失率高,生态破坏严重,资源浪费巨大。多年来,贵州磷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富矿上,被矿山开采,被贵州内外的深加工企业吃掉。许多优质磷矿资源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保护性开发,导致丰富的矿产资源被过度开采。同时,贵州开采的部分优质富矿用于低浓度磷肥和加工初级产品,由于优质富矿的不合理利用,加速了优质富矿的消耗。此外,近年来磷矿出口量剧增,出口矿石品位高,导致贵州优质磷矿资源流失严重。这些都对贵州磷及磷化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增长方式,能源资源将难以为继,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因此,我们应该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优质磷矿资源为突破口,迈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性步伐。——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要认真贯彻矿产资源法,进一步依法加强矿山管理和监督,依法取缔关闭非法小矿,坚决制止无证开采和越权开采,制止擅自开采、越界开采和资源争夺。大力支持国有矿山企业依法维护采矿秩序和保护磷矿资源。——坚持规模化开采和科学开采。实践证明,规模化开采和科学开采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优质磷矿资源的根本途径,是实现企业和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由于采矿技术、工艺装备先进,企业管理科学,国有大型矿山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高,磷矿资源平均回收率达80%以上。而乡镇小矿企业与私营个体差距较大,回采率只有30%甚至更低。如果回采率按30%计算,每年开采100万吨磷矿实际消耗资源333万多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按照“市场主导、企业运作、政府推动、注重实效”的原则,以贵州两大磷化工产业带为轴,鼓励联合、重组、并购等。,整合资源,开辟大矿,实现磷矿资源的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开采。——加快矿物肥料与矿化的结合。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枯竭趋势明显。国土资源部已将我国磷矿资源列为2010年后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20种矿产之一。合理开发利用优质磷矿资源迫在眉睫。大力实施矿物肥料与矿化结合是关键。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支持企业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加快大型磷复肥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磷的深加工及一系列下游产品,并在征地、搬迁、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帮助。同时,加强宏观调控,在政策上支持高附加值磷化工产品的发展,限制磷矿资源的无序外运和出口。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将贵州低附加值磷矿资源全部转化为高附加值磷化工产品。——坚持科技引领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资源优势不等于经济优势,生产优势不等于科技优势。从根本上说,合理开发利用优质磷矿资源,必须坚持科技引领开发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原则。政府要通过资金支持、税费减免和优惠政策,大力支持企业不断推进磷资源开采和深加工的科技创新,不断改进开采工艺,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开采矿产资源的机械化水平和回收率,帮助和支持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延长产业链,通过技术攻关和改造不断提高装备能力,搞好“三废”排放的综合利用,实现低消耗和资金循环。通过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以及网友自行发布,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进口铜精矿品质要求(铜精矿国家质量标准)

上一篇:铁矿生产规模(铁矿矿床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