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采区矿体是矿山设计确定基建开拓和开采的位置、数量、投资和进度的重要依据。因此,首采区的勘探程度是矿井建设顺利完成、矿井按期投产和基建投资预期效益的前提。
第一,首采区勘探程度基本。
(一)根据矿井建设和设计的要求,评价首采区的位置是否合理。
(2)首采区的矿体勘探程度应高于其他采区;主矿体储量级别应达到B级或B+C级;小型矿体储量应达到C级;D级储量一般只允许出现在矿体边缘有限的外推部分。
(3)首采区矿体的形态、产状和在空之间的位置应基本可靠,影响矿体的构造的性质、产状和规模应查明。
(4)应详细了解首采区老孔分布、老孔充填程度、充填物含矿性、老孔残矿分布情况。
(5)应查明首采区矿石的性质、类型和品位,影响开采和选矿的地质因素,并分别圈定待选和待选矿石的类型和品位。
二。首个矿区勘探不足造成影响的实例
(1)甘肃某铜矿矿体赋存于一套火山沉积岩系中,属铜锌硫铁矿床。已知四个矿体均为盲矿。矿区矿化后,裂隙、节理、裂隙发育,勘探方式为钻探,无坑道验证。在开采的第一阶段,通过未加密的工程获得高品位储量,外推圈定矿体顶部的边界系统,没有工程控制。矿井基建期间,进行了第一阶段(1120m标高)和第二阶段(1070m标高)基建勘探,共修建了1329m平巷和170m天井。发现第一阶段矿石量不足10000t,矿体高度仅8m,不能构成生产阶段。矿石是第二阶段开采的,所以整个阶段都报废了。第二阶段矿石中铜的品位和金属铜的量增加了一倍,不仅浪费了投资,延误了生产时间,而且降低了经济效益。(矿体变化见图1)。
图1甘肃某铜矿1120m阶段探采对比图
1-勘探和圈定矿体;2-生产圈定的矿体;3-故障
(2)广东某铅锌矿矿体产于泥盆系应时砂岩的北东向断裂带上,20多条矿体呈雁形排列,形态复杂。勘探过程中,主矿体划分为ⅱ类勘探类型,采用100×60m的钻探工程间距计算C级储量。未进行坑道验证,首采区勘探程度低,未计算高阶段储量。矿山建设期间,进行了178m、126m和73m三个基建开发阶段的基建勘探。进一步加密控制矿体,矿体形态变化较大,矿体规模变小,三阶段矿量减少49%,已开发矿量不足2年,服务年限缩短,73m阶段被迫提前开发,增加了基建投资,打乱了正常开采顺序(矿体变化见图2)。
图2广东某铅锌矿126个阶段对比
1-通过地质勘探圈定矿体;2-基础设施勘探的描述
(3)四川某磷矿马草滩段矿体受震旦系白云岩侵蚀面控制,厚度变化较大。勘探在钻探工程间距190 ~ 240×145 ~ 178米处进行。由于对成矿规律认识不清,对矿体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勘探项目间距稀疏,无验证检查,首采区勘探程度低。矿山基建中,首采区有三个无矿带和薄矿带,储量减少43%,生产规模减少50%。第一阶段基本报废,被迫增加基础施工阶段(矿体变化见图3)。
图3马草滩矿段矿体变化水平投影示意图
1-矿体露头;2-接缝地板轮廓线;3-矿体块的边界;4-无矿带和薄矿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