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地荒漠化
根据1994年10月在巴黎签署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多变性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各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现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四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另外三个是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污染。1994年12月,第49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15号决议,宣布从1995年起每年的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呼吁各国政府关注日益严重的全球土地荒漠化环境问题。
目前,全世界100多个国家有4560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并且每年以3.5%的速度增加。世界上用于农业的57亿公顷可耕地中,约70%土壤退化,约占全球土地面积的30%。其中,荒漠化在非洲最为严重,总面积为14.3259亿公顷的干旱区有73%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10亿公顷土地为中度或重度荒漠化)。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面积是亚洲最大的,接近14亿公顷。受荒漠化直接影响的世界人口现已超过2 . 5亿,另有12亿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荒漠化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20亿美元(其中亚洲210亿美元,非洲90亿美元,南北美洲80亿美元)。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2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7.3%。约395万公顷耕地、1.35亿公顷草地、8000多公里铁路和3万公里公路、5万公里沟渠、许多城镇、工矿区和水库以及近4亿人口受到沙漠化的威胁。近20年来,我国沙化土地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扩张,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规模的县。荒漠化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密切相关的沙尘暴呈现出频率增加、危害和损失增大的趋势:1993年5月5日,一场巨大的沙尘暴席卷了西北72个县市,1200万人,80多人死亡,近10亿元的资产损失;2000年三四月,沙尘暴十余次造访大半个中国,新世纪第一天,沙尘暴又造访北京。由于上游植被破坏严重,黄河和塔里木河面临干涸的威胁。同样,由于上游荒漠化,大量泥沙带入长江,使河流淤塞,抬高河床,缩小湖泊。1998年夏,引发大规模洪灾,损失惨重。中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540亿元,相当于西北五省1996年财政收入的3倍。
199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林业部副部长朱光耀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文本。同时,国务院成立了由16个部委参加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国执行委员会”和“国家防治荒漠化协调领导小组”。24个省(市、区)林业厅(局)成立了荒漠化防治办公室和中国荒漠化防治监测中心,在30个省(市、区)开展了全国荒漠化普查和监测,覆盖680个沙区县和7630个乡镇。林业部将1995年6月定为“全国防治荒漠化宣传月”。宣传月期间,采取多种形式向全社会宣传防治荒漠化的重大意义,展示中国多年来防治荒漠化的成就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唤起全社会的防治荒漠化意识,增强防治荒漠化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加快中国防治荒漠化进程。
2.森林和草地退化
根据第三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3.4%,林地面积达到12867万公顷。但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我国森林生态功能仍然较弱,人均林地面积仅为0.11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3%;人均森林蓄积量约8.4m3,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0.9%。因此,森林资源的供需矛盾仍将十分突出。
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开垦、过度放牧、重复利用和忽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失去平衡,导致生产力下降,草产量和质量下降。目前,我国退化财力面积已达8700万公顷。由于草原生态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工农业发展将占用草原3300公顷。此外,草地生产力受气候因素影响明显,特别是近年来全球气温变暖,我国北方草原地区降雨量减少。例如,在内蒙古东部,20世纪80年代,年均降雨量从400 ~ 450毫米下降到250 ~ 350毫米,严重影响了草地的质量。偏远地区的农牧民为了解决国内燃料短缺,不得不砍伐和挖掘沙漠中仅存的树木和植被,这进一步增加了我国草原恢复的难度,从而影响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