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煤炭网

我的煤炭网>新闻>综合信息>选矿知识>河北省涞源县连巴岭—东团堡地区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河北省涞源县连巴岭—东团堡地区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河北省涞源县连巴岭—东团堡地区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河北省涞源县连八岭-东团堡地区金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介绍

河北省涞源县连八岭-东团堡地区是冀西金、银、多金属矿床的主要“矿集区”。近年来,这一地区的找矿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本区金多金属矿成矿受三大因素控制:①万干镇杂岩体提供了丰富的热源、水源和矿源;②岩体周围的中元古界雾迷山组白云岩是导致矿物沉淀停止堆积的主要因素;③近南北向断裂是重要的控矿构造。随着地质勘探和综合研究的深入,总结控矿地质规律,建立成矿模式,指明找矿方向,对今后的找矿工作极为有利。

一、成矿地质背景

连八岭-东团埠地区位于华北地台燕山地台褶皱带大河南穹窿断裂带南段,位于北东向上的黄岐-五龙沟深大断裂与隐伏的近东西向刁泉一里八岭-谷野韧性剪切带交汇的西侧,靠近王杂岩的西北接触带。

(1)区域地层。

1.黑云斜长片麻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磁铁矿石英岩等。太古界阜平群,东部分布于安托岭-王家坨一带;

2.中元古界蓟县系长城组、高于庄组、雾迷山组、铁岭组,青白口系下马岭组为泥质岩和燧石条带状白云岩,零星分布于连八岭-金水口一带。

3.古生代寒武系灰岩和奥陶系灰岩及破碎肩岩。西部分布于银牛区-韭菜山一带;

4.中生代上侏罗统东灵台组的流纹岩、安山岩、熔结凝灰岩分布在该区西北部的草托-犁头地区;

5.新生代更新统黄土夹砾石层、全新统砾石粘质粉土和黄土,分布于断陷盆地和现代河谷周围。

(2)地域结构。

西北有蔚县复式向斜,为轴向ne向伸展褶皱;中部为单斜构造,由白云岩地层组成,为本区主要含矿地层。主要有北北东向的王锡东-上庄子断裂、大台子-白木井断裂、北李庄-东团埠断裂、寺儿沟干一营断裂和五龙沟断裂。

(3)区域岩浆岩。南部出露大面积花岗岩、斑状二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为王杂岩的北缘相。岩体与围岩接触带的总体方向为NW。航磁资料显示,部分地段岩体呈舌状,缓倾斜,嵌入北部白云岩中,有利于成矿。岩体内外接触带附近成群出现脉体,包括花岗斑岩、闪长岩、闪长玢岩、煌斑岩脉,沿北西向和近南北向断裂充填,分布于红花峪、连八岭、红岭子、西岭沟,与金、银、多金属矿床成矿关系密切。

二。矿区地质调查

矿区以北李庄-东团埠断裂为界,断裂西部分布有寒武系灰岩、碎屑岩和侏罗系火山岩,断裂东侧的连八岭地区分布有蓟县白云岩,南部出露中酸性火成岩。

(1)地层

1.集贤制。包括雾迷山组二段的燧石条带状白云岩和片层状白云岩、雾迷山组三段的燧石条带状白云岩以及铁岭组由白云岩和燧石角砾岩形成的铁饼状燧石结核。地层倾角280° ~ 300°,12° ~ 38°,分布在霸王尖以北地区。

2.寒武纪。包括徐庄组紫色页岩夹粉砂岩、张夏组中厚层状灰岩、孤山组泥灰岩。地层产状倾向300°左右,倾角8° ~ 18°,分布于北李庄-东团堡断裂西侧。

3.侏罗纪。灵台组二段流纹岩分布在工区最北部的莫尔沟西山。与下伏寒武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2)结构

1.单斜结构。雾迷山组形成单斜地层。地层倾向西北,倾角12° ~ 38°。

2.断裂结构。最发育的断层构造分为两组:

①北北西向断层规模较大,表现为先剪后张的特征;断层多被脉石充填,矿化显示良好;断层面倾角60° ~ 38°,倾角55° ~ 70°;南花岗闪长岩体中的1号矿带和2号矿带。矿区中央接触带外白云岩中的ⅱ-ⅳ矿带均受该组断裂构造控制,北北西向断裂是该区重要的控矿断裂。

②北北东向断层,产于霸王尖地区岩体与白云岩接触带附近,产状陡,倾向东,倾角约70°。其广泛性表现为左旋剪切,对二矿有破坏作用。这是一个后矿化断层。

3.接触带的结构。南部花岗闪长岩与北部雾迷山组燧石条带白云岩的接触带呈北西向,长约2.5 km,倾向ne(外向),倾角一般约50°。接触带内有大量白云石捕虏体和壁垂体。矽卡岩化蚀变强烈,局部有磁铁矿。接触带常叠加中酸性岩脉和断裂构造。

(3)火成岩

本区南部的花岗闪长岩为王杂岩体的北部。岩石具有中粗粒结构和斑状结构。岩体北缘与白云岩接触带附近的晶粒明显较小,部分具有中细粒结构。矿物成分也发生变化,钾长石含量略有增加,岩性趋于碱性花岗岩。接触带倾向于东北方向,在某些区域有透辉石矽卡岩化,接触带附近有大理岩形成。

内部脉岩发育。中部东坡至霸王尖一带发育花岗斑岩脉。岩脉长约1500米,宽2 ~ 10米,间断分布,倾角750 ~ 800,倾角650左右。它们产于2号矿化带的东侧,与矿化关系密切。二号矿体中有闪长玢岩脉。红花峪村连八岭、南梁地区ⅳ号矿带,断续长450米,宽1 ~ 2米,倾角720 ~ 750,倾角约650。闪长岩脉与1号和4号矿化带关系密切。

(4)围岩蚀变

区内不同部位、不同岩石的蚀变类型和蚀变组合不同。南部花岗闪长岩体边缘以钾化、硅化、高岭土化和绿泥石化为主。中国中部岩体与白云石的接触带多为矽卡岩化,矿物组合为透辉石-石榴石-绿帘石等。远离接触带的白云石主要是大理岩和蛇纹石。绿泥石化、绿帘石蚀变、黄铁矿化等。常见于南部矿化带的脉岩中。在中部的白云石矿化带中,有一定宽度的含低温应时晶簇的应时细脉带或“硅帽”。破碎带中的矿化大多伴有硅化、碳酸盐化蚀变、褐铁矿化、软锰矿化、黄铁矿化等金属矿化。岩石中的白云石捕虏体多为矽卡岩化,并伴有镜铁矿和磁铁矿。岩体中白云石的顶部脑垂体大多出现表面大理岩和局部蛇纹石。

三。矿床地质学

(1)矿化带的地质特征

矿区内发现4个金多金属矿化带。

1.1号矿化带。位于矿区南部,长700米,宽2 ~ 60米,受断裂构造控制。产状:走向3420 ~ 3520,倾向NE,倾角650 ~ 700。矿化带发育在花岗闪长岩中,其北段有少量白云石捕虏体,捕虏体中北北西向破碎带发育I-3铅锌矿化体,主要为铅矿化。南段有两处岩脉,早期形成的闪长玢岩脉沿破碎带中南部侵入,宽0.5 ~ 2 m,产状与破碎带相同。晚期侵入体为花岗闪长斑岩,产于断裂带中部。在断裂带的中部,花岗闪长斑岩侵入到闪长斑岩的上盘,二者产状相同。花岗闪长斑岩长约400 m,断续出露,宽0.51 ~ 1.5m;构造断裂的频繁发生是由许多岩脉的侵入造成的,花岗闪长斑岩的侵入造成闪长斑岩岩脉的破碎,并伴有大量的蚀变和矿化。矿化带受断裂构造破碎带和两种脉岩控制。1号铜矿体和1号金矿体发育在脉岩旁和破碎的闪长玢岩脉中,矿化以金、铜为主。

第二和第三。II矿化带。位于工作区中部,发育在雾迷山组二段花岗闪长岩与白云岩接触带的外围。受断层蚀变带控制,蚀变带与接触带之间的距离为200~600 m,与接触带基本平行。该带长约2100米,宽8 ~ 150米。矿化带总体产状为走向3380°,倾向NE,倾角650° ~ 800°,北缓南陡。矿化带内发育花岗斑岩脉,脉岩宽1 ~ 20 m,产状与矿化带相似。该带的成矿作用受与接触带有关的断裂蚀变带和花岗斑岩脉控制。矿化带北部以铅锌银矿化为主,南部以金银矿化为主。矿带内有4个右雁行矿体,北段为ⅱ-3铅锌矿体和ⅱ-4铅(锌银)矿体,中段为ⅱ-1铅(银)矿体,南段为ⅱ-6金银(铜)矿体。

第三和第四。III矿化带。位于莲八岭村北,160米东。ⅳ矿带。矿化带长约150米,宽1~5.5米。矿化带的围岩是雾迷山组含燧石的条带状白云岩,矿化带在某些地段出现在闪长玢岩脉的两侧。矿化带产状:走向3400,倾向ne,倾角约850。矿化带内有大量的张性角砾岩,呈棱角状。角砾岩多为白云石、硅质胶结、充填大量低温应时的溶洞。蚀变包括硅化、褐铁矿化等。褐铁矿化主要以角砾状胶结物的形式分布在应时矿脉中。方铅矿和闪锌矿稀疏地嵌布在硅质矿脉中。取样分析表明,ω(Au)=0.27×10-6,ω (Ag) = 17.5× 10-6,ω (Pb) = 1.75%,ω (Zn) = 0.12%。

矿化带4和4。位于3号矿化带东部,两者紧邻,矿化带近南北向贯穿全区。矿化带出露长度约4000 m,宽度1~8m,围岩为雾迷山组含燧石条带状白云岩,部分地段矿带产于闪长玢岩脉的上下壁。产状:北段约3400,倾向NE;中段3550左右,倾向NE;南段走势转向3200附近,趋向NE;矿带的倾角从600°到850°不等。矿化带内发现大量的张性角砾岩,呈棱角状,大小不均匀。角砾岩多为白云岩和硅质胶结,并发现大量低温应时晶洞。变成硅化(硅帽)、褐铁矿化等。褐铁矿化多呈星形分布于胶结角砾岩的硅质矿脉中。方铅矿和闪锌矿呈稀疏浸染状、密集浸染状和密集细脉状分布于硅质矿脉中,在矿带南部的LD-12发现了一个近0.3m宽的密集块状铅锌矿体。取样分析表明,ω (Au) = 0.09× 10-6 ~ 0.39× 10-6,ω(Ag)=22.5×10-6 ~ 265.0× 10-6,ω (Pb) = 0.5% ~ 8.58%,ω(Zn)= 0 .平均品位:ω (Au) = 0.25× 10-6,ω(Ag)=96.22×10-6,ω (Pb) = 3.55ⅳ号矿化带表明北部地表矿化强,南部深部矿化好。

(二)矿体特征

1.I-1号铜(银)矿体:位于矿区南部1号矿化带南段。矿体赋存于破碎带早期破碎的闪长玢岩脉中,以及闪长玢岩脉与花岗闪长斑岩脉的接触部位。破碎带长近70 m,宽3 ~ 5 m。产状:走向3480° ~ 3520°,倾角650° ~ 860°,矿体长近70 m,受TC1-4探槽控制。矿体围岩为花岗闪长斑岩,下盘为花岗闪长斑岩和闪长玢岩。蚀变类型有硅化、高岭土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显微镜下,辉石原纤化,斜长石绢云母化。见当地软锰矿、黄铜矿、孔雀石、铜蓝等。TC1-4海沟单个样品的分析品位:ω (Cu) = 1.1%,ω (Au) = 0.05× 10-6,ω(Ag)=9.5×10-6,ω (Pb) = 0.027%,ω (Zn) = 0.039%。主要矿化铜,伴有银矿化。

2.I-2 Au-Cu (Ag)矿体。位于南京路的南段。矿区南部矿化带,矿体产于花岗闪长岩中的构造蚀变带。破碎带走向稳定,走向3500左右,倾角860左右,裂隙带宽3 m,矿体受形态工程控制,长80 m,宽0.8 m,走向3400,倾角810。蚀变主要是硅化(带状应时细脉)。金属矿物为黄铁矿(星形)、软锰矿和褐铁矿,分布于应时细脉两侧。孔雀石和铜蓝也被发现。TCl-5探槽单个样品分析品位:ω (Au) = 8× 10-6,ω (Cu) = 0.38%,ω(Ag)=15×10-6,ω (Pb) = 0.022%,ω(Zn)= 0.047%;矿化以金、铜为主,伴有银矿化。

3.I-3铅锌(银铜)矿化体。位于北段。I矿化带,矿化发生在白云岩捕虏体的构造裂隙蚀变带中。矿体长约60 m,宽1.2 m,走向3480,倾向NE,倾角650 ~ 720;矿化体围岩为白云石和透辉石矽卡岩,围岩蚀变为硅化、碳化和大理岩。金属矿物包括方铅矿、闪锌矿、镜铁矿和褐铁矿,它们都呈星形散布。根据TC1-6的单样品分析,品位为:ω(Au)=0.05×10-6,ω(Ag)=9.5×10-6,ω (Pb) = 0.65%,ω (Zn) = 0.82%,ω (Cu) = 0.085。矿化以铅锌为主,伴有银铜矿化。

4.ⅱ-3号铅锌银(金)矿体。矿体位于矿区中部二号矿化带北段西侧,产于雾迷山组二段的燧石条带白云岩中,受近南北向断裂控制。受TC4-2、LD3-1、LD3-2等工程控制,矿体长约300米,宽0.23-1.05米,走向3520-40,倾角E,倾角600-680。围岩蚀变为硅化和大理岩,硅化表现为围岩中穿插粗大的应时脉或局部应时细网脉;金属矿物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和褐铁矿,呈星状,密集成簇分布在应时矿脉中。显微镜下方铅矿被次生方铅矿取代,有的方铅矿只有假象。方铅矿和闪锌矿相互交织,紧密共生。根据LD3-1、LD3-2和TC4-2项目的取样分析,最高品位:ω(Au)=0.6×10-6,ω(Ag)=146×10-6,ω (Pb) = 16.67%,ω (Zn) = 8.82%,ω (Zn)平均品位:ω(Ag)=115.65×10-6,ω (Pb) = 3.45%,ω (Zn) = 2.28矿化以铅、锌、银为主,并伴有金矿化。

5.ⅱ-4铅锌银(金)矿体。矿体位于矿区中部二号矿化带北段东侧,产于雾迷山组二段白云岩层中,受北北西向断裂带控制。受TC4-2、QJ4-4、QJ4-1、LD4-1地面工程和YM4-1洞穴勘探工程控制。矿体长338米,厚0.55 ~ 3.1米。中段1284 m的YM4-1巷道控制矿体最大宽度3.1m,在地表以下116 m,矿体走向3220 ~ 3470,倾向NE,倾角650 ~ 710;硅化呈脉状网状脉状平行破碎带分布,褐铁矿和软锰矿与硅化应时脉相间,黄铁矿呈星形分布于应时脉中。硅化变化多次发生,早期的纤维状和放射状玉髓常被后期的细粒应时所取代,其间穿插方解石脉。金属矿物有方铅矿和闪锌矿,多呈星状分布于硅质细脉中,局部呈颗粒状或致密块状富集。显微镜下,方铅矿和闪锌矿呈星状、短脉状和块状分布于应时矿脉及其两侧。矿石氧化作用强,黄铁矿被针铁矿和针铁矿取代,只剩下黄铁矿的假象,见到氧化损失孔洞;方铅矿大部分被氧化成方铅矿和方铅矿,只剩下方铅矿假象。据取样分析,最高品位:ω (Au) = 0.5× 10-6,ω(Ag)=166×10-6,ω (Pb) = 15.01%,ω (Zn) = 7.09%,ω(Cu)= 0.075%;平均品位:ω(Ag)=70.97×10-6,ω (Pb) = 3.02%,ω (Zn) = 1.27%。矿化以铅、锌、银为主,含少量金矿化。

6.ⅱ-5铅锌银(金)矿体。矿体位于矿区中部二号矿化带中段,赋存于雾迷山组三段含燧石条带的白云岩中,受北北西向构造破碎带控制。通过对TC5-3、QJ5-1、LD5-1、LD5-2的工程控制,在QJ5-1、LD5-1、LD5-2发现工业矿体。控制矿体长约160米,宽0.8 ~ 1.0米。矿体走向3410 ~ 3450,倾向NE,倾角680 ~ 740。围岩蚀变主要是硅化和碳化;金属矿物方铅矿以小星星的形式分布在应时细脉中,黄铁矿被针铁矿和针铁矿集合体所取代。应时脉呈网脉状充填在角砾岩之间,金属矿物主要分布在应时脉两侧。取样分析结果表明,最高品位为ω(Au)=0.4×10-6,ω (Ag) = 59.0× 10-6 ω (Pb) = 1.71%,ω (Zn) = 5.78%,平均品位为ω (Au) = 0.25× 10。矿化的铅、锌、银为主要矿物,并伴有金矿化。

7、ⅱ-6号金银铅锌(铜)矿体。矿体位于工作区中部二号矿化带南段,赋存于雾迷山组三段含燧石条带的白云岩中,受北北西向断裂蚀变带控制。通过TC6-1、TC6-3、TC6-5、TC6-7、TC6-9探槽和QJ6-1浅井工程控制,硅化蚀变带长约800米,近10米;在宽度上。但由于古采矿对工程取样的影响,找矿效果不佳。仅发现TC6-7和QJ6-1项目,圈定的矿体长90 m,宽0.8 m。矿体总体走向3450,倾向NE,倾角700 ~ 740;硅化蚀变发生在脉网平行破碎带中,频率为5 ~ 10个/米,蚀变带宽度为5 ~ 10米,核心为硅质胶结白云岩角砾岩。黄铁矿呈细星状产于角砾岩带中,而褐铁矿和软锰矿位于蚀变带的核心,与硅质细脉交替出现。金属矿化为方铅矿,呈细星状分布于蚀变破碎带核心。取样分析结果:最高品位:ω(Au)=5.4×10-6,ω (Ag) = 413.0× 10-6,ω (Pb) = 0.4%,ω (Zn) = 5.21%,ω(Cu)= 0.13%;平均品位:ω(Au)=4.39×10-6,ω (Ag) = 346× 10-6 ω (Pb) = 0.39%,ω (Zn) = 2.09%。矿化以金、银、铅、锌为主,并伴有铜矿化。

四。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

(1)成矿模式

在综合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连八岭-东团埠地区金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以指导下一步地质找矿工作。

在连八岭-东团埠地区,基底构造层形成于吕梁运动之前,碳酸盐岩建造形成于吕梁运动之后。燕山运动期间,金多金属成矿作用形成于五龙沟深断裂束、大河南岩体和万干镇岩体所夹的基底和盖层岩系中。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体,含矿地层为变质基底和碳酸盐岩,储矿部位为五龙沟断裂带。

(2)找矿方向

1.以铅、锌为主要矿种,重视与之密切伴生的金、银、铜。

2.在成因类型上,以热液充填型和热液交代型矿床为主,兼顾与岩体有关的矽卡岩型矿床和远离岩体的层控型矿床。

3.王岩体与雾迷山组燧石条带白云岩的接触带是找矿的有利地区。接触带内带富含金、铜矿,外带富含金、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矿区北北西向和近SN-向断裂是主要控矿构造。

4.硅化、黄(褐)铁矿化和铁锰碳酸盐化的带状低温蚀变组合是金银多金属成矿的找矿标志。线性“硅帽”和强烈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是深部成矿的指示标志。

5、2、4号矿化带深部找矿潜力大,是进一步找矿评价的前提。

总之,连八岭-东团埠地区白云岩大面积出露,发育近SN-走向的中基性岩脉和断层蚀变带,与邻近地区成矿条件相似,深部寻找盲矿体潜力巨大。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以及网友自行发布,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击实试验试样制备干法和湿法两种(湿法击实试验)

上一篇:高磷铁矿介绍(四川赤铁矿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