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煤炭网

我的煤炭网>新闻>综合信息>选矿知识>对于埋藏深度小于,厚度小于的含水层地下水,宜采用(地下开采时厚度)

对于埋藏深度小于,厚度小于的含水层地下水,宜采用(地下开采时厚度)

对于埋藏深度小于,厚度小于的含水层地下水,宜采用(地下开采时厚度) 确定露天地下联合开采安全储备层和夹层的合理厚度。

露天与地下联合开采矿山的稳定性问题已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焦点。其中最为关心问题之一就是保留层厚度的合理确定,因为这个指标直接关系到整个采场的安全和费用。理论上露天采坑越浅、地下采区位置越深,越有利于采场整体稳定。然而实际上在确保边坡安全的情况下要充分利用露天开采生产能力大的特点开采到露天坑的极限位置,同时采用露天地下联合开采矿体时,若将地下采区布置在较深的位置,也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深部采区所需的开拓、采准等系统不可能在短暂的过渡阶段内完成,同时也使得这种采矿方法不太经济而失去其应有的意义。因此在露天地下联合开采时如何确定最佳保留层厚度也是有待研究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深人研究。 国内外研究者分别利用数值模拟、自组织优化等方法对合理保留层厚度进行研究。本研究主要应用数值分析方法,根据矿房在同一剖面不同顶板线位置,矿房上方同一个点的位移收敛情况,研究确定联合开采矿山合理保留层厚度的位移收敛判据,为矿山开采设计提供依据。 一、确定联合开采合理保留层厚度的位移收敛法 目前数值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岩体工程各种分析电通过数值分析来判断围岩是否稳定尹须绮出岩体的失稳判据。人们常采用直接和间接2种方法进行研究判断。直接法就是在岩体的安全度分析中,给出标志岩体进人极限平衡状态的判据(即失稳判据),又称之为强度判据。间接法就是通过岩体的位移和变形(或变形率)进行判断。 目前常用的失稳判据有2大类:收敛性判据和突变性判据。 (一)收敛性判据。对于极值点失稳,其荷载变形曲线具有极值点,此时,在计算上的反映就是迭代过程不收敛。因此,在进行弹塑性分析的过程中,在排除其他原因之后,确实是由于塑性区发展太大引起的迭代计算不收敛,可以作为系统失稳的判据。 (二)突变性判据。系统处于极限平衡状态,表示它由一种平衡状态向另一种平衡状态的转变。亦即,系统的状态发生了突变。突变性判据认为,任何能够反映系统状态突变的现象(如位移或位移速率突然变大、屈服区连通等)都可以作为失稳判据。 然而,用不同的方式(如超载、强度储备)使系统达到极限平衡状态或采用不同的安全度一般是不相同的,这就给岩体工程安全度的确定带来困难,有一定的人为性。 对于确定露天地下联合开采合理保留层厚度,过去主要是依据开采矿房顶柱的计算公式或其演变而成。计算公式主要考虑境界顶柱承受自重和可能承受最大物体重量,计算理论一般为支撑面积理论和工程计算的两端受力梁计算原理。对非均质的岩体而言此类公式不太适用。随着现代数值方法的发展,有限元等各种数值分析手段被广泛应用在岩体力学中。然而数值分析方法确定联合开采的保留层厚度目前还没有很好的统一的判据。文献[5-6]根据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探讨了利用数值方法确定海底隧道最小岩石扭盖厚度的方法,应用断裂损伤有限元和国际通用数值分析软件,根据隧道在同一剖面处不同底板线位置,隧道上方同一个点的位移收敛情况,建立了确定海底隧道最小覆盖厚度的位移收敛法。本研究拟通过数值分析来获取相应点的位移,依据同一剖面位置,不同矿房顶板线同一位置的位移收敛变化来分析联合开采的最小保留层厚度。进而提出适合分析联合开采最小保留层厚度的位移收敛判据。 该方法首先在初始设计方案的矿房顶板线位置每隔一定的距离上抬和下移顶板线建立相应的计算模型,考虑具体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利用数值分析方法进行弹塑性分析,得到各顶板线上方各关键点的位移并将其绘成位移变化曲线。从各曲线的变化过程来看,岩层中各关键点中随着矿房埋深的不同,总有相近的2种工况位移变化趋于不变,根据位移收敛准则,此时该厚度即可视为合理保留层厚度。 二、工程实例 某矿区属特大型金铜矿分离共生矿床,其矿化带具有典型的上金下铜垂向倾斜分布特征。矿区内地形切割强烈、地势陡峻。金矿床主要赋存在潜水面以上的风化带中,分布范围较铜矿床小。由于上覆岩层较薄、剥采比较小,矿山对金矿已由原来坑采转为目前的大规模露天开采。按现有保有量计,预计露采境界内金储量还可以开采逾10年。矿区内铜矿床主要分布在北西向构造裂隙带中,以隐伏似层状、透镜状叠加极厚形态产出并赋存于金矿下部NE侧的倾斜方向上。矿体上覆岩层较厚并在金矿露采坑底的垂直下方普遍存在约50m高的无矿间隔带,根据这种分布特点,铜矿床采用坑采方式。因此出现上金下铜露天、地下联合开采模式。 地下开采自上而下分为580 m、520m、460m,400 m 4个中段。各中段采空区岩性主要为弱风化的中细粒花岗岩(γ52(3)),局部可见隐爆角砾岩(YbK1)、英安玢岩(ξμ2K1)和石英斑岩(Qπ),主要呈脉状或透镜状分布于中细粒花岗岩中,其中石英斑岩呈脉状充填于F1断层中;岩石蚀变广泛发育,主要表现为明矾石化、硅化、铜矿化,其次零星可见绢云母化、地开石化、黄铁矿化。采场典型剖面地质 图如图1所示。 图1采场1的典型剖面图-隐爆角砾岩;2-英安玢岩;3-中细粒花岗岩;4-石英斑岩研究了矿区的工程地质条件,确定了有限元分析的计算范围和参数。在整体坐标系中,N40E为计算模型的X轴方向,N50W为Y轴方向,Z轴方向垂直向上。根据工程资料,为消除人为边界误差对采场结构的影响,确定该模型计算范围为X轴方向1685 m,Y轴方向773 m,Z轴底标高200 m。计算模型采用八节点等参单元,分为58227个单元和62950个节点。露天开采的底界不变,厚度变化可以通过提高矿顶标高来实现。模型中预留层厚度的变化通过单元的生死来模拟。有限元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有限元计算网络 依据现场实测地应力场资料反演侧压力系数为1.641。矿区岩体物理力学计算参数见表1。 表1 计算中采用的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燕祖中粒花岗岩隐爆角砾岩英安斑岩
γ/(千牛/立方米)摄氏度/兆帕φ/( )E/GPaμ
26.626.926.423.81.700.321.260.5736.2033.732.9632.9450.020.637.98.80.250.290.260.34
在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时,主要以勘探线B-B作为研究主要剖面。为了得到拱顶矿房顶部关键点位移曲线变化规律,在各种计算工况中取矿房中部最高点为起始点,然后向上每隔2m取一个点,得到拱顶各关键点的位移变化曲线图,如图3所示。

图3 位移变化曲线 ◆-上移20 m;■-上移15 m;▲-上移10 m;×-上移5m;◇-原设计;●-下移-5 m;+-下移-l0 m;□-下移-15 m;△-下移-20 m 各工况位移变化过程及建议顶板等高线的位置如表2。其建议最小保留层厚度以位移收敛为依据,从各种工况二步间位移变化趋于收敛且满足设计允许位移变化量值最小为依据,给出_最小保留层厚度。由表2可以看出,各工况分别取距拱顶一定距离的固定点,其位移收敛速度有所不同,靠近拱顶的点收敛速度较快。从各曲线的变化过程来看,岩层各关键点中随着矿房埋深的不同,总有相近的2种工况位移变化趋于不变,根据位移收敛准则,此时该厚度即可视为合理保留层厚度。从表2可看出,当矿房在原设计保留层厚度57m的水平上抬15m后位移趋于收敛。依据位移收敛判据分析,其最小保留层厚度为42m 。 表2 保留层厚度推荐值屋顶偏移/米0510152005101520
距矿井顶部的距离/米位移/毫米参考点位移差/毫米设计厚度/米推荐厚度/米
12 1619.6519.4819.3419.2219.2022.5218.3718.2718.1918.110.170.140.120.12 0.150.100.080.085742 42
三、结论 本研究应用数值分析方法给出了确定露天地下联合开采保留层厚度的位移收敛数据,为联合开采保留层厚度的确定提供了方法和思路,避免了相关计算公式的过于简化以及操作的人为性。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某大型矿山实际,确定了露天与地下联合开采合理的安全保留层厚隔层厚度,为安全采矿提供了技术依据。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以及网友自行发布,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非氰提金工艺(氰化法提金工艺原理)

上一篇: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最新(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