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设计原则(初步设计的深度是如何规定的) 初步设计内容和深度的原则和规定(三)
第十一章 电力、自动化仪表及电信 第一节 概述 一、设计依据 1、简述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设计任务书的有关规定。 2、地区的地理环境、气象条件以及和周围企业的关系(对改扩建企业尚需阐明企业现状有关部分)。 3、地区电力网和电信设施概况(包括发展情况)。 4、建设单位与电力、电信部门及有关单位签订的供电、电信和协作关系的协议。 5、电力部门及有关单位提供的电源及其他有关的技术资料。 二、设计范围及分工 本设计的范围及其它有关部门的设计分工。 第二节 供电 一、用电负荷 企业用电设备的总容量和工作设备容量,计算负荷和年电能消耗量,负荷特性以及以及负荷的确定和数量(分期建设时应分期说明)。 二、电源 根据地区电网情况,对可能的供电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提出推荐方案(可引用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设计任务书中的有关规定,并作必要的补充)如建设自备发电厂,应说明其依据和任务,发电厂性质和位置,装机容量和台数,系统接线和供电电压等设计原则。 三、供电系统 1、供电系统的构成和接线原则,对一级负荷的供电方式,供电系统在正常及事故情况下的运行方式,必要时应说明系统电压降和电压波动的计算结果。 2、各级配电电压的确定及其依据,必要时应说明技术经济比较结果。 3、主要变压器型式,容量及台数的确定。 4、供电系统分期建设的原则,基建与生产结合的考虑。 四、功率因数 1、企业自然加权平均功率因数值,电力部门要求的数值以及补偿后达到的数值。 2、确定功率因数补偿方式、地点及容量。 五、短路电流计算 列出电力部门提供的近期和远期短路容量和系统阻抗的有关数据,用表格形式列出企业供电系统中各有关短路点上最大及最小运行方式下不同故障种类的短路数据(包括近期和远期)。 六、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 确定供电系统中各元件的继电保护方式以及自动装置、远动装置等在系统中的应用,一般应进行保护整定计算,并校验保护配合情及保护装置与自动装置间的配合情况。 七、电工积算仪表计算 1、企业对外支付电费的计费计量方法或有关规定,积算仪表的装设位置、类型、数量及装置的精确等级。 2、企业对计划用电、成本核算、定额管理以及无助电力分配等所需积算仪表的装设位置、类型、数量及装置的精确等级。 3、民用设施装设积算仪表的设计原则 八、总降压变电所,高压配电及井下总变电所(必要时应分项、分节论述): 1、所址选择:简述所址选择原则。 2、阐明变(配)电所,总容量、服务范围、本期建设规模、发展规划、分期建设的安装原则。 3、变(配)电所的结构及配置:变(配)电所占地面积、配置原则、采用的结构型式及室内外布置情况。 4、变(配)电设备的操作及自用电:阐述保护和操作电源种类及电压选择的依据,阐明电力设备操作方式和信号设施,自用电负荷及配电方式。 5、变(配)电所主要设备的选择及校验。 6、调度通信:确定与区域变电所的调度通信设施的方式。 九、车间变电所、采区变电所及露天移动变电所:变电所位置选择;变压器型式、容量及台数;变电所服务对象及设备选择;必要时说明变电所的防护安全措施。 十、牵引网络及牵引变电所 1、采用电气机车的型号、台数、运输方式及范围;牵引变电所位置,数量及供电范围。 2、牵引变电所容量、电流的确定;整流设备的选择(台数、容量及运行方式的确定)。 3、牵引网络的电气计算:导线型号,截面的选择及电压降计算结果。 4、短路电流计算及设备选择,简述短路电流计算结果,选择设备及保护设施。 5、牵引网路架设:牵引网路在坑内外架设方式、高度及杆塔材料。 十一、大型电动机:主要大型电动机的电压、型式、供电装置,起动控制方式的选择,并根据允许电压降校验起动电压。 十二、输电线路: 1、企业内外部输配电线路(包括架空线路和电缆线路)选用导线截面和型号的原则。路径选择及敷设方式。 2、简述电压损失及电缆热稳定计算的结果。 3、确定线路设计的气象条件。 4、简述杆塔和桥架等材料及结构型式的选择及其依据。 5、对重冰区所采用的熔冰措施及设备。 十三、过电压保护及接地措施: 1、电力设备和架空线路的防雷保护、操作过电压保护及接地措施。 2、建筑物和构筑物防雷保护及接地措施。 十四、对特殊环境的对策: 对地处高海拔、海浜、污秽、腐蚀、湿热及地震烈度为7级以上等特殊环境,如何考虑加强电气设备和架空线路绝缘等防污、防腐、防潮、防霉、防震等措施。 第三节 电力传动 一、简述企业规模,主要车间工艺流程及环境特点。 二、确定主要工艺设备传动电动机类型、传动方式,起动控制方式。必要时提出依据和论证。 三、根据主要车间工艺流程特点,确定配电和控制方式,必要时提出依据和论证。 四、对需要调速传动的设备,确定调速范围、调速方案的原则及根据。 五、简述与主机成套供应的电控设备的特点以及其他一般车间用电设备的配电和控制方式。 六、根据用电设备类型、工作制度、负荷性质和容量大小、车间环境特征及工艺设备配置情况等确定主要生产车间的配电方式以及电缆导线的敷设方式。 七、选择主要配电设备和控制设备型式,确定配电室和控制室位置。 第四节 电气照明 一、确定主要厂房和主要场所照度标准、光源、供电电源、照明方式及控制原则,并根据环境条件确定灯型。 二、确定事故照明的设置原则及供电方式。 三、特殊场所的照明方式及灯型选择。 第五节 电信 一、确定对外通信方式及中继线对数,电话站站址、制式及容量,确定调度系统。 二、阐明设置电视共用天线系统、工业电视系统、火灾报警系统、广播系统、电声系统等的原则及设备选型。 第六节 铁路信号 一、确定车站联锁设备类型、电炉制式、轨道电路类型、信号楼数量和位置。 二、确定区间闭塞设备类型、轨道电路类型。 三、主要设备的选择及数量。 第七节 自动化仪表 一、简述生产工艺主要环节,工艺设备特点、任务、内容及设计方案。 二、简述仪表选型和装备水平等设计原则。 三、主要控制、检测点以及复杂调节系统的选用说明。 四、集中与分散控制方式,仪表室位置与建筑面积的确定。 五、供电、供气方式及容量的确定。 六、仪表维修车间(或维修室); 根据仪表台件和屏、台、箱的数量确定维修总量、定员、维修车间的建筑面积及其位置。 第八节 计算机及微型机(可以在应用的车间中分述) 一、采用计算机及微型机用于生产管理和实时控制方面的功能及其效益。 二、机型的选择及必要的扩充说明。 三、硬件系统构成(必要时附图)及软件系统说明。 第九节 节电措施 简述供配电电压选择、系统接线、运行方式、设备选型、无功电力补偿、控制方式以及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能达到节电目的的主要项目措施及其效益。 第十节 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设计基础资料和方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二、设计中采用的新产品、新技术的依据以及尚需安排是试验研究项目。 附表: 1、负荷计算及变电器选择表; 2、短路电流计算系统图及计算成果表; 3、电话用户表; 4、主要设备表; 5、劳动定员表; 6、主要基建材料表; 7、概算或工程量表。 (4~7项供汇总用) 附图: 1、总供电系统图; 2、企业电力负荷分布及矿区线路平面图;矿区外部输配电线路平面图; 3、总降压变电所、高压配电所、车间变电所、牵引变电所及自备发电厂等平断面布置图(根据规模确定是否附图); 4、主要工艺流程控制检测原则系统图; 5、电信系统图:大型电话站或其它通信设施平断面布置图(根据规模确定是否附图); 6、铁路信号系统图; 7、其它必要的附图。 第十二章 热力及采暖通风 第一节 热力 一、概述 1、设计所包括的项目及其任务。 2、设计原则和依据。 二、锅炉房 1、确定企业生产、暖通及生活设施供热负荷。 2、确定供热介质、参数及用热特性。 3、计算和选择主要设备及辅助设备,并列出其型号、规格及主要参数。 4、确定燃料品种、消耗量以及贮存、输送和燃烧方式。 5、确定给水及水处理系统及其设备,并列出其型号、规格。 6、确定出渣量及出渣方式。 7、确定除尘系统及其设备以及必要的环保措施。 三、柴油自备电站 1、概述 (1)简述设计依据及任务内容。 (2)燃料供应、水源、电源等外部条件。 (3)企业电力负荷特性、电站运行制度及站址选择。 2、柴油发电机组及其附属设备的选择,并列出主要技术参数。 3、确定燃油系统及设备;柴油规格及质量指标,消耗量及其贮存量;柴油或废油处理系统及设备选择。 4、确定冷却系统,冷却水消耗量,水质指标及处理 方法以及设备选择。 5、柴油机起动方式及设备选择。 6、柴油机的余热利用,环保措施及维修辅助设施说明。 四、空气压缩机站 1、用户对压缩空气使用特点、使用制度及消耗量,确定空气压缩机站的能力、数量及站址。 2、计算小时压缩空气消耗量,选择压缩机的型号、台数、列出主要技术参数。 3、选择滤风器、后冷却器、油水分离器、消音器、油箱等辅助设备。 4、简述站内设备配置、检测、计量要求及安全措施。 五、制氧站 1、简述用户用氧量、用氧方式和制度、对氧气主要参数要求;制氧站的规模、供水水源、站址选择以及稀有气体利用的说明。 2、选择制氧、压氧主要机组及其附属设备,列出主要机组的技术参数。 3、简述空压、空分、压氧、输送系统的工艺流程、检测、计量要求及安全措施。 六、煤气发生站 1、概述 (1)设计依据及任务内容。 (2)煤气的用户、用量,用户对煤气的压力、发热量、成份及供应连续性的要求。 (3)煤的供应来源及其气化指标。 (4)余热利用的说明。 2、设备选择及工艺流程 (1)选择煤气发生炉的型号、台数,列出其主要技术参数。 (2)选择净化、贮气、输送等辅助设施。 (3)简述工艺流程及主要技术指标。 3、上煤、除渣及污水处理 (1)煤质选择、制备及其消耗量。 (2)上煤和除渣系统及其设施。 (3)污水综合利用、处理及其设施。 4、检测、计量要求及安全措施 七、动力管网 1、简述管道种类、介质、负荷分布情况及有关参数。 2、动力管网输送系统,负荷的调节及其设施。 3、管道敷设方式及地沟、支架、检查井、伸缩井等的结构型式、管道的保温措施,冷凝水回收设施。 八、节能与能源设施管理 1、在各设计项目方案中达到的节能效益。 2、在各设计项目内容中具体采取的节能措施。 3、对能源设施管理的要求和措施。 第二节 采暖通风 一、概述 1、简述企业各车间主要工艺设备散发的有害物的种类及危害程度;工艺生产对采暖通风及空调的有关要求;采取的暖通空调措施及其效果。 2、设计依据及采用有关标准的必要说明。 3、分析基础资料(气象水文资料等) 二、采暖 1、综述建筑维护结构的热工特性。 2、确定各车间采暖计算温度。列出各车间采暖耗热量的计算结果。 3、确定采暖带热体及其参数,说明带热体的来源。 4、确定采暖系统的方式,选择采暖设备,列出数量规格。 5、根据工艺要求,确定坑口防冻和空气予热措施,选定设备型号,规格和数量计算。 三、通风 1、综述车间有害物的散发情况,确定消除有害物的措施。 2、确定通风系统;确定排出有害物的方式及计算每点风量;确定通风设备规格、型号和数量。 3、决定排风系统补风及补热措施;确定补风、补热设备。 四、除尘 1、综述车间工艺设备粉尘散发情况及性质。 2、阐述消除粉尘危害的综合措施(如物料加湿,设备密封或机械除尘等)。 3、确定除尘系统,决定除尘点风量,确定除尘系统设备规格、型号和数量。 4、确定水力除尘点,计算喷雾水量。 5、说明除尘系统收集粉尘的处理方式。 6、确定除尘排风的补热措施及确定设备规格、型号和数量。 五、空调 1、简述生产工艺对空调的要求。空调房间围护结构热工特性。 2、列出空调负荷的计算结果。 3、说明冷、热水源的情况、确定空气处理方式。 4、确定空调系统,确定空调设备规格、型号和数量。 5、说明空调系统的消声减振以及防火措施。 六、冷饮设施及小型冷藏库 1、阐明设计依据或有关设计任务文件。 2、确定冷饮设施及小型冷藏库的内容;确定容量规模。 3、计算制冷负荷,确定制冷工艺流程;确定制冷设备规格、型号和数量。 七、制冷 1、列出用户负荷以及使用情况。 2、列出制冷所需的蒸汽、冷却水的来源及主要参数。 3、确定制冷系统的设备(包括冷冻水、冷却水系统)。 4、说明冷冻水管网的隔热及敷设形式。 附表: 1、主要设备表; 2、劳动定员表; 3、主要基建材料表; 4、燃料、动力、热量、水量消耗表; 5、概算或工程量表。 (以上供汇总用) 附图: 1、锅炉房区域(包括贮煤棚、上煤、除灰等设施)布置图。(小型锅炉房可不出); 2、锅炉房设备配置图(小型锅炉房可不出); 3、锅炉房热力系统图(小型锅炉房可不出); 4、柴油自备电站设备配置图; 5、煤气发生站区域布置图; 6、煤气站工艺系统图; 7、煤气发生站设备配置图; 8、煤棚和运煤除灰设备配置图(可与锅炉房的系统合并); 9、氧气站工艺系统图; 10、氧气站设备配置图; 11、压缩空气站设备配置图; 12、动力管网布置图(简单的可不出); 13、冷饮站配置图。制冷工艺流程图; 14、冷库配置图。制冷工艺流程图。 第十三章 机修、汽修及电修 第一节 机修 一、设计依据。 二、确定企业机修设施的任务、设计原则、外部协作关系。 三、计算企业年备件需要量和工作量平衡(包括总量、内外协作量和自制量的分配)。 四、确定企业机修设施的体制、规模、装备水平及工程组成和发展远景。 五、确定各车间组成、车间生产纲领、车间面积、工作制度、设备选择和计算、劳动成员。 六、论述厂址选择及交通位置。 七、论述辅助修理设施的组成;确定坑口修理站、坑木加工、锻钎、凿岩机、电机车、矿车等辅修设施的任务、设备选型、数量、工作制度、车间面积等。 八、对改扩建工程需扼要叙述现状及协作关系。 第二节 工程机械、汽车和机车、车辆修理 一、设计依据。 二、设计原则和外部协作关系。 三、确定工程机械、汽车、机车、车辆修理任务、规模和装备水平。 四、确定主要设备的检修周期、在修天数、检修工时等定额指标以及劳动定员。 五、确定各工程机械、汽车、机车、车辆保养修理的组织形式。 六、确定工作制度,计算年保养修理工作量和同时在修设备的台数。 七、确定主要机修设备的选型及计算需要量。 八、确定各保养修理间组成,主要尺寸和场地。 第三节 轮胎翻新和修补车间 一、说明车间任务与车间组成 二、说明工作制度与工人和设备的年时基数。 三、计算与选择主要设备。 四、确定车间面积。 第四节 油库 一、概述 1、库址,贮油品种,质量,年消耗量,供油压力及供油方式。 2、油料来源,供给制度,内外部运输装卸方式。 二、油库设计 1、确定贮油周期和设计容量,选择油罐的型式,容积,个数。 2、油库的工作制度。 3、油库的布置(包括油罐,装卸装置,油泵房及其它辅助设施)。 4、油罐的加热,保温及安全防火设施。 5、供油系统和主要设备选择,油泵房的设备配置。 第五节 电修 一、概述:简述设计主要原则,企业内部各级电修的设置、分工范围及对外协作关系。 二、设计依据:列出企业高、低压电机、变压器及其它主要电气设备的数量,容量及其年送修理和外委量。 三、车间设计:电修车间的修理及试验任务、工作制度、劳动定员、主要设备型号和台数,车间面积等。 第六节 存在问题及建议 附表: 1、主要设备表; 2、劳动定员表; 3、概算或工程量表。 (以上供汇总用) 附图: 1、机修、汽修、电修主要车间平、断面图; 2、油库平面布置图。 第十四章 土建 第一节 概述 设计任务书中有关土建部份的原则规定,厂区特征,建筑物使用年限等。 第二节 主要设计依据 一、气象 二、基本地震烈度与设计地震烈度 三、工程地质 简述厂区地层结构、地下水情况,不良工程地质条件等。 四、建筑材料(包括成品及半成品) 简述主要来源、品种、规格、价格、供应情况及运输条件等。 五、施工单位技术力量 施工单位的施工、制作、运输、吊装能力。 第三节 主要车间建筑结构的确定 一、建筑配置(柱网模数、厂房垮度、高度等)。 二、装修标准。 三、承重结构型式及用材选择。 四、地基处理方法,基础材料、型式和埋置深度。 五、伸缩缝、沉降缝、抗震缝的设置原则。 六、建筑结构特殊处理措施:防蚀、防爆、防火、防烟、防尘、防水、防震、防潮、隔音、隔热、保温等。 七、采用通用图,复用图,标准图及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的说明(如需进行试验,还应提出要求及协作单位)。 第四节 特殊构筑物 特殊构筑物(烟囱、管道支架、索道支架,主要设备基础,矿仓、井架、浓缩池、精矿池、水池等)结构型式及建筑材料的选择。 第五节 行政生活福利设施 一、行政、生活福利,卫生保健设施定额,指标采用的原则及依据。 二、确定设置项目,分布原则。 三、主要建筑物的建筑结构型式,建筑标准。 第六节 建筑维修 一、建筑物、构筑物维修工作量。 二、确定维修车间面积,堆场面积,维修设备型号及数量,人员数量。 第七节 职工住宅区的规划 一、职工住宅区的规划原则。 二、职工住宅区所包括的建设项目、定额指标、建筑标准,建筑面积、绿化面积和占地面积以及分期建设安排。 三、住宅主要的单元平、剖面图(不作施工图设计时取消)。 附表: 1、建、构筑物一览表; 建、构筑物一览表
顺序号建筑物和构筑物名称 | 建筑等级 | 耐火等级 | 抗震设计强度 | 指数 | 建筑结构特征 | 评论 | 建筑面积m2建筑体积m3 | 墙壁 | 柱座 | 支柱 | 吊车梁 | 地面 | 屋顶 | 天窗 | 门和窗户 | 阳台 | 其他(如防火、防腐等。) | 基础外墙 | 内壁 | 承重结构 | 屋顶盖法 | 绝缘层 | 防水层 | 承重结构 | 腰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主要建筑材料用表; 主要建筑材料用表 3、劳动定员表; 4、概算或工程量表。 (3~4相供汇总用) 附图: 主要车间平、剖面图。 第十五章 环境保护 第一节 设计依据 引述《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环境现状的基本情况;审批意见所规定的各项环境保护要求以及新技术的采用等环保设计依据。 第二节 矿山污染源及环境保护措施 一、矿山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性质、排出量和排放方式(应对废石、废渣、废水、尾矿、废气、噪声、泥石流、放射性废弃物等分别予以阐明)。 二、排放污染物的处理工艺方案以及予期达到的排放指标或效果。 三、防治污染设施的种类、构造及主要操作要求。 四、三废治理过程中的综合利用工艺方案及其技术经济效果。 五、矿区绿化设计(可引述总图及土建设计篇中的有关部分)。 第三节 矿山建设对周围地区的环境影响 综述采取治理和防范措施后对周围地区环境保护的效果和最终不可避免的影响。 第四节 环境管理与监测 一、监测体制、机构设置及其任务。 二、监测项目、监测手段、工作制度及劳动定员。 三、主要监测设备、仪器的选择和监测站的建筑面积。 第五节 存在问题及处理意见 第六节 环保措施概算或工程量 附图: 1、污染源及监测点分布图(简单的不附) 2、监测站平面布置图(简单的不附) 第十六章 安全与工业卫生 第一节 安全技术 露天开采 一、采剥作业安全技术 1、穿孔、爆破安全技术措施。 2、装卸、运输安全技术措施。 3、辅助作业安全技术措施。 二、最终边坡的安全技术措施 1、最终边坡的形成方法与要求。 2、最终边坡安全监测、维护、清理、加固等措施。 三、采场内老窿、空调处理的安全技术措施。 四、采场内设备与人员防雷安全技术措施。 五、排土场排土作业安全技术措施。 六、炸药加工、炸药库、油库等对防火、防爆的考虑及措施。 地下开采 一、崩落区安全技术措施。 二、坑内防尘措施: 1、降低产尘处的粉尘、缩小其扩散范围、净化坑内空气的综合措施。 2、阐述喷雾净化装置的布置;破碎硐室、溜井、扒道、装卸矿点等产尘地点的防尘措施。 3、规定坑下作业人员必须具备的个体防护装备。 4、通风防尘检测及化验设施,人员配合。 三、防水措施: 阐明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地下泥砂突然涌出的可能性和预防措施,井下防水闸水门及其它防水设施的设置;在发生水灾时,防水设施的操作顺序以及人员撤退的路线。 四、防火措施: 1、阐明坑内可能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预防和消灭火灾的方法。 2、防火措施:如防火门、消防栓、消防车、消防器材、风水管转换装置、反风装置、灾变讯号等设施的设置以及矿山救护组织机构的设置等。 五、爆破作业安全措施。 六、坑内开采的顶板管理、采空区处理、地压管理以及开采过程中的其它安全技术措施。 七、排土场排土作业安全技术措施。 八、炸药加工、炸药库、油库等对防火、防爆的考虑及措施。 第二节 工业卫生 一、采矿、选矿工艺过程中降低生尘处的粉尘,缩小其扩散范围,净化坑内(或厂房内)空气的综合措施。 二、防尘检测及化验设施。 三、井下人员及在生尘处作业人员的个体防护及防止职业病的措施。 四、高温区(如高温硫化矿采区)作业人员的防护措施。 五、高噪声区降低噪声的措施。 六、对有放射性物质的矿区,应说明放射性强度及在放射性工作场地作业人员的防护措施。 七、全矿公共福利及卫生设施。 八、矿区绿化设施。 第十七章 概算 概算的编制应贯彻国家有关的基本建设方针政策、技术和经济的各项规定,并根据项目所在地的经济水平和合理的施工条件进行编制,以便准确的确定工程造价和总投资额。 初步设计概算的深度应满足国家审批、控制基本建设投资和安排基本建设计划的要求。 初步设计总概算应包括从项目筹建到竣工验收的全部建设费用。总概算要体现投资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其投资的构成一般应分为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工程、工器具、生产家俱购置以及其它费用。 总概算及单项工程综合概算可参照表一编制。 单项工程概算可依据各专业初步设计深度的要求并按照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及有关部门、地区颁发的各项定额指标参照表二、表三编制。 第一节 编制原则 阐述编制概算的基本原则、设计分工、投资范围。 第二节 工程概况 说明工程主要特点、规模、产品方案、采用的主要工艺流程以及主要基建工程量、单位造价指标。 第三节 投资分析 一、按设计规模计算的单位投资;按产品计算的单位投资。 二、编制投资分析表,其中包括: 按投资构成划分的投资分析表; 按专业划分的投资分配分析表; 按生产用途划分的投资分析表; 与同类型企业对比的投资分析表。 根据上述分析说明投资情况,论述投资的合理性以及投资差异的原因。 第四节 计算回收价值 一、基建期间或生产试运转过程中付产品及其数量,并按设计成本计算其价值。 二、说明利用旧有设备和库存设备情况。 第五节 编制概算的主要依据 说明采用的工资标准、材料予算价格、设备价格、定额、指标、各种费率、其它基建费用的规定以及与有关单位签订的合同、协议等。 第六节 存在的问题 说明在建设周期中可能影响投资的因素以及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附表: 1、总概算表(参照表一); 2、单项工程综合概算表(参照表一); 3、单位工程概算表(参照表二、表三); 4、主要建筑材料用量汇总表(或列入有关章节中)。 综合及总概算书 表一顺序号和项目成本名称。 | 价值(元) | 技术经济目标 | 占投资的% | 建筑工程装备 | 安装工作 | 工具和家具生产费用 | 其他费用 | 总值 | 数量单位 | 单位价值(元) | 一个2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10 | 1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二首页工厂(矿山)
工程及费用 工程 指标每 造价 元根据第 号图纸,概、预算价值 元设计科长 审核 编制者 19 年 月 日编制顺序号单位估价序列号 | 或项目成本名称 | 测量单位 | 量 | 估算和预算值(元) | 单价其中,工资 | 总数 | 其中,工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三首页 厂(矿) 设备及安装 工程
根据图号准备..首席经济指标员和预算值员审核并编制了_ _ _ _ _序号。价目表名称和项目编号 | 设备和安装项目名称 | 单位 | 量 | 重量(吨) | 单位价值(元) | 总价值(元) | 单位重量毛重 | 装备 | 安装工作 | 装备 | 安装工作 | 相当于其中,工资 | 相当于 | 其中,工资 | 一个2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10 | 11 | 12 | 1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年 月 日 初步设计附件 1、设计任务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批文; 2、矿区地质勘探总结报告批文; 3、有关各试验报告摘要; 4、有关各项协议文件; 5、有关其它重要的设计依据性文件。 初步设计附表 1、主要设备表; 2、劳动定员表; 3、主要基建材料用量表; 4、总概算书; 5、其它有关附表。 初步设计附图 1、区域位置图; 2、矿区总平面图; 3.各有关专业附图。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以及网友自行发布,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