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色金属期货市场的背景
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型,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逐渐形成。根据市场上定价的产品范围不断扩大,价格波动很大,生产和流通不相容。为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与国外交流经济发展经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经验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作出重要指示,决定研究国外期货制度。
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家体改委成立了期货市场研究小组,对期货市场的试点进行研究和准备。期货课题组系统研究了国外期货市场的历史经验,重点研究了一些国家期货交易的历史条件、具体做法、经验教训,并邀请国外专家对试点期货市场进行咨询。通过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并结合国情探讨了我国期货市场试点的一系列问题。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我国应大力发展有保证的远期合约交易,用期货机制规范远期合约,以改造批发市场为抓手,与建立批发市场和整顿市场秩序相结合,建立一个监管严格、交易方便的期货交易市场。
经过反复论证,决定从农产品开始试验。1990年,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后来的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前身)成立,农产品远期合约交易开始。
有色金属期货市场也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有色金属价格改革起步早,基本在有色金属总公司成立后的近十年,经历了以调整为主,调整与放开相结合,以放开为主,走向市场的过程。有色金属价格的市场化是建立有色金属期货市场的基础。价格的市场化必然导致价格的波动,经济转型期的市场秩序混乱。因此,专家学者和领导在讨论物资流通体制改革的会议上共同发出了尽快建立规范的有色金属交易市场的呼吁。
二。中国有色金属期货市场的变迁
上海的铜交易虽然起步比深圳晚,但交易量很快就大大超过了深圳。沪深金属期货市场的成功吸引了众多省市领导参观考察,也掀起了设立有色金属市场的高潮。继深圳、上海之后,沈阳、天津、重庆、成都等地也纷纷成立交易所,开展有色金属期货交易。
铜已成为这些交易所的常见交易品种之一。但区域划分与这些交易所大规模交易的特点相悖。铜在这些后期交易所的交易比较低,期货市场的功能无法发挥。在中国期货市场表面繁荣但实际问题不断的情况下,国务院开始清理整顿期货市场。自1995年以来,中国期货市场经历了两次大的结构调整,第一次是在1995-1996年,第二次是在1998-1999年。
1995年,中国证监会开始整顿国内期货交易所,重新审查经纪公司和兼营机构的代理资格。四十多家期货交易所中有十五家被预留为试点交易所,原上海金属交易所自然成为十五家试点交易所之一。1998年,国内商品期货市场大起大落之后,管理层再次对期货市场结构进行调整。此次调整的主要内容为:14家交易所(1996年撤销1家)合并为3家,保留12个上市品种(铜是其中之一),券商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由1000万提高到3000万。在此次调整中,上海金属交易所、上海商品交易所鑫、上海粮油交易所合并为上海期货交易所,深圳、重庆、沈阳、成都、天津等9家交易所撤销,上海期货交易所成为全国唯一从事铜期货交易的交易所。
第三,期货市场对有色金属行业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下,有色金属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三大挑战:第一个挑战是资源特别是铜资源严重短缺。第二个挑战是节能减排的压力。第三个挑战是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挑战,有色金属行业面临着满足国民经济和高科技发展对新材料的需求。应对这些挑战是新时期有色金属工业庄严而重大的历史使命。
近年来,我国有色金属现货和期货市场发展迅速,未来将面临更大的机遇。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期货已经成为全球三大铜定价中心之一,铝期货的交易量也在不断扩大。2007年3月,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了锌期货,中国有色金属期货的序列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完善。在长期的期货套期保值实践中,我国有色金属行业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如江西铜业集团。他们充分利用期货和现货市场,发挥期货市场发现价格和规避风险的作用,促进了主营业务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世界经济的发展为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国家政策为期货和现货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有色金属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其稀缺性决定了它在未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色金属金融属性的发掘和发挥,对有色金属产业与金融资本的进一步结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