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煤炭网

我的煤炭网>新闻>综合信息>选矿知识>最忆荒野找矿时——地质出版社负责人谈《温家宝地质笔记》编辑出版

最忆荒野找矿时——地质出版社负责人谈《温家宝地质笔记》编辑出版

最忆荒野找矿时——地质出版社负责人谈《温家宝地质笔记》编辑出版 铭记荒野找矿的时光——地质出版社负责人谈温家宝地质笔记的编辑出版


这是一本形式独特的回忆录& mdash& mdash

32份笔记复印件、50多张老照片、567页纸,是毕业于西部地区北京地质学院的青年学生成长进步的一系列剪影。

这是一本激励人进步的书& mdash& mdash

60多篇笔记和24篇12万多字的回忆文章相互印证,描述了一个地质学家乐观向上、意气风发的激情和锤炼坚强意志和性格的过程。

这是温家宝的地质笔记,于3月26日在全国发行上市。这是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完成的一项精心工作。

1968年至1985年,温家宝先后任甘肃省地质局二区调查队技术员、地质力学队(原二区调查队)副队长、甘肃省地质局副局长、副局长、地矿部政策法规办公室主任、副主任。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地质工作笔记,记录了在野外考察、调查和日常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思。

我经常在梦里回到祁连山,记得最多的是在旷野探矿的时候。为了表达对地质工作和昔日同事的怀念,退休后的温家宝整理了当年的笔记,写了一篇回忆文章,交由地质出版社编辑出版。

在《温家宝地质笔记》在中国出版之际,记者采访了地质出版社的负责人,了解到这本书编辑出版过程的诸多细节。

“真实是这本书的生命”

& ldquo是这本书的真实生活& mdash& mdash这是温家宝同志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在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 rdquo

地质出版社社长顾晓华告诉记者:& ldquo这本书的编辑风格和笔记资料的图文运用都表达了这一指导思想& rdquo。

2014年3月下旬,地质出版社收到温家宝的《地质笔记》等资料后,立即抽调了几名精干的专业编辑组成编辑组,对笔记进行了认真研究。

顾晓华说,由于时间久远,加上温家宝曾经工作过的相关单位搬迁整合,他的很多笔记、手稿、收集的标本等实物资料都丢失了。现存的45个地质笔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编审组成员都有同感:这些笔记字迹细腻工整,线条清晰。它们既是温家宝早期在地质系统工作的客观记录,也反映了他的成长历程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地质工作的变化与成就,具有重要价值。

起初,在与编辑团队讨论这本书的编辑思路时,温家宝提出& ldquo是这本书的生命,全书要用原笔记。& rdquo

顾晓华说,温家宝还特别要求& ldquo本书引用的所有注释必须尊重历史原貌,一字不改。如有错别字,用括号标出;在必要的地方,用注释来解释它。& rdquo

& ldquo两年来,我们一步一步地遵循着温家宝的要求,本书的最终呈现也体现了这一理念。& rdquo顾小华说,& ldquo为了尽可能的还原笔记的真实面貌,我们在书中收录了大量的笔记复印件,或者以插图和文字的形式对比展示,力求最大化& lsquo恢复& rsquo纸币的原貌。& rdquo

为了便于工作,编辑团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mdash& mdash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把400多万字的笔记输入电脑。同时,为了加深对《笔记》的理解,编辑组认真研究了温家宝在地质系统工作期间撰写的论文、调研报告、讲话、文章等资料。

在与温家宝进行了多次面对面的讨论后,编辑团队将该书分为四个部分:野外地质调查笔记、管理笔记、研究笔记和学习笔记。每部分从注释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章,按时间顺序排列,客观反映了作者在地质系统不同位置、不同阶段的工作和学习情况。

在此期间,编辑组在整理相关资料时,发现了温家宝在地质系统工作时写的一些日记。这些日记有当年工作生活的记录,有对生活的感悟,有对理想信念的表达。经作者同意,编辑组从书中选取了部分日记,与其他笔记相互补充、相互印证。这不仅丰富了手稿的内容,也生动地展示了温家宝的& ldquo地质年代& rdquo。

顾小华说:& ldquo对于读者,尤其是今天的年轻读者来说,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的地质工作是一段比较陌生的历史。对于许多地质学家来说,这也是一段尘封的记忆。& rdquo

因为这本书在编辑时注重注释的真实性,所以具有很强的历史特色。书中选取的作者工作和学习笔记横跨18年,内容丰富多彩。

顾晓华说,通过阅读这些真实客观的记述,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温家宝的成长历程,中国地质科研、地质勘探、地质教育的变迁,中国地质管理体制改革的艰辛,以及广大地质工作者在艰苦环境中工作、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同时,也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更好地参与国家各项建设事业。

“温家宝全程参与本书编撰工作”

翻开《温家宝地质笔记》这本书,人们可以从目录中看到,书中的内容采用& ldquo回忆+笔记& rdquo的样式结构。

由于地质笔记内容专业性强,为了增加本书的可读性,温家宝亲自撰写了12万多字的回忆文章,包括引言4个部分和20篇回忆文章,对笔记内容和相关背景进行解读。

地质出版社副总编、本书编辑组组长何曼告诉记者:& ldquo这也是温家宝同志第一次亲自撰文系统回忆他在地质系统学习、工作、成长的经历。这是读者关心的,也是本书最大的特点。& rdquo

她说:& ldquo第一篇简介& lsquo梦常回祁连山& rsquo它把读者带到了广阔而生机勃勃的西部沃野。正如温家宝在他的文章中所说的那样。地质队员在野外考察期间的工作和生活单调、枯燥、艰苦、危险,但也充满了神奇和乐趣。我从容淡定地面对艰难,在艰难的境遇中保持尊严,保持心灵的纯洁美好,把希望寄托在明天。& rsquo同样,在& lsquo热爱土地和我的土地;、& lsquo踏遍群山寻找真正的知识& rsquo、& lsquo为人民积累知识;在导言中,他不仅叙述了自己从甘肃到地矿部的重要人生经历,还清晰地交代了自己日记笔记的诞生背景、相关工作和研究内容,表达了自己几十年来从未放弃的对地质事业现实和未来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和文学的辩证思考,对坚守科学精神、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rdquo

何曼说:& ldquo这些回忆文章自然朴实,字里行间流露出温家宝对自然的向往,对地质工作的热爱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这些话就像电影旁白一样,让地质学专业枯燥的内容变得通俗有趣。& rdquo

& ldquo除了亲自撰写文章,温家宝还在该书的整个编辑过程中给予了具体的指导,无论是大纲的起草,框架的建立,内容的精简,评论,还是版式和封面的设计。& rdquo何满说,ldquo他曾15次以书面形式提出修改意见,多次就编辑方法与我们面谈,7次审阅手稿,5次审阅样书。& rdquo

何曼回忆说,2015年6月19日,编辑组完成初稿后,将样书送到温家宝审阅。没想到,仅仅五天后,温家宝就寄回了修改后的样书。他在稿件中做了详细的点评,对编辑团队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一一回应。从那以后,温家宝就和编辑们面对面地讨论文章的安排和布局。8月15日,根据温家宝的修改,编辑小组第二次印刷了样书。他又仔细审阅了一遍,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建议。

& ldquo每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总能收到他的来信,信中不仅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也肯定了我们之前的工作。每次他面试后离开办公室,他总是坚持把我们送到门口。他的认真、严谨、细致,他的善良、宽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们编写这本书的信心和动力。& rdquo何曼说。

何满说,初稿完成后,根据温家宝的要求,编辑组还发给40多位老领导和专家、地质系统资深院士、地质科技工作者以及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审阅,征求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甘肃省地矿局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她说,从修改文字和版面,到征求意见,再到吸收反馈,在初稿完成后的半年多时间里,稿子已经印了5次。

“编辑组成员深深地震撼了”

& ldquo我非常喜欢他的地质图。虽然我不懂地质学,但是它们看起来太漂亮了,就像抽象画一样。& rdquo

中国著名书籍设计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吕敬人如是说。他承担了《温家宝地质笔记》一书的设计工作。

起初,吕敬人说他以前从未参与过地质书籍的设计,他担心自己做不好。但当他看到字迹工整、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地质笔记时,立刻被感动了。

后来,吕敬人致力于这本书的设计。从他的笔记中,他感受到了山的壮美,河流的灵动,大地和田野的辽阔,树木和青草的气息,得到了灵感。

吕敬人指出,这本书的设计风格应该是冷静和简单的,并与作者的职业精神和叙事内容相一致。在封面设计上,他将一些地质元素融入雄伟的祁连山背景中,画面和谐统一,大气深邃。在页面设计上,他通过不同的底色设计引导读者阅读,巧妙地使页面呈现出类似沉积岩的效果,突出了地质特征。

事实上,不仅仅是吕敬人先生被感动了。

何满说:& ldquo2014年3月,当编辑团队的成员第一次看到温家宝的地质笔记时,他们被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无法想象,40多年前,在祁连山、北山寒冷、险峻、艰苦的工作条件下,温家宝依然心静如水,凭着扎实的基本功和坚强的意志,对野外地质现象作出了规范、准确的描述。这些笔记每一页的字迹都精致工整,每一张地质图都有清晰的线条。它们无疑是作者信仰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格修养的最好证明。& rdquo

同时,编辑团队也被温家宝深厚的地质情怀所感动。在他的回忆文章里,字里行间都有温暖和亲情。他在序言中写道:& ldquo我在甘肃的地质工作经历是滋养和支撑我精神之树的沃土。& rdquo& ldquo我在地矿部工作期间,从长白山到天山,从横断山到武夷山,从秦岭到南岭,到过祖国的许多山河,亲身经历了中国地质行业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rdquo& ldquo整理这些笔记也是我对地质工作无限怀念的一种表达。& rdquo

顾小华说:& ldquo温家宝的地质情怀源于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源于他亲近自然、追求真理的信念,源于他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会深深体会到温家宝同志的这种深情。& rdquo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以及网友自行发布,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现浇混凝土工程施工安全交底

上一篇:瞒天过海的“钨金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