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矿产资源的时间分布规律:矿产资源在地质历史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某些矿种或矿床往往出现在某一地区的某一地质时代。例如,世界上70%的金矿、62%的镍钴、60%以上的铁矿都形成于前寒武纪;80%的钨矿床形成于中生代;85%以上的钼矿床形成于中、新生代;50%的锡矿床形成于中生代末期;40%以上的铜矿床形成于新生代。在外源矿物中,世界上的煤主要形成于石炭纪-& mdash;二叠纪;石油主要形成于新生代;世界上的盐类矿物主要形成于二叠纪。
中国地壳演化早期,成矿作用相对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增厚,岩浆作用、火山作用、沉积作用和变质作用多次重复,大气中游离氧增加,生物大量出现和繁殖,成矿作用越来越复杂,在中新生代达到高峰。
矿物分布在时间上的不均匀性通常用划分成矿期来表示:任何产生特定矿物组合的地质时期(世代)称为成矿期。
根据中国地壳发展的主要构造运动和成矿特征,将中国的成矿期划分为以下六个:
1)前寒武纪成矿期:该成矿期是中国重要的成矿期,持续时间最长,可进一步细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A.早太古代成矿期(泰山期)(3800~2500Ma):此时地壳开始形成,薄而不稳定,因此有大量来自上地幔的超基性岩浆和基性岩浆活动,形成重要的绿岩带及相关矿床。在这一时期的末期,富平运动发生,伴随着广泛的火山和火山沉积、花岗岩化和混合岩化,并伴随着一系列矿床的形成,如铁、金、铜、磷、滑石、菱镁矿、石墨和云母。
B.晚太古代-早元古代成矿期(中条期或吕梁期)(2500~1800Ma):此阶段地壳已形成并相对稳定,火山作用、花岗岩化和混合岩化作用仍普遍而强烈。并且火山沉积建造、各种碎屑沉积建造、化学沉积建造大量出现,生物沉积建造开始出现。在这种地质环境下形成的矿物有铬、镍、铂、铁钛、金刚石、铜铅锌硫化物、稀土、硼、滑石、菱镁矿、云母等。
C.中& mdash晚元古代成矿期(1800 ~ 600 ma):该期属于晋宁、澄江、扬子构造旋回的成矿期。此时,稳定区和活动区有明显的区别。大气中以CO 2为主,海水中CO2逐渐减少,变成硫酸盐型。主要矿物有铁、铜、磷、石棉、石墨等。产于北部长城、蓟县、青白口地层,南部板溪群、会理群、昆阳群、神农架群、南沱砂岩层及相应地层。
2)加里东成矿期:此时中国地壳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华北和西南进入相对稳定的地台期。矿产主要是外生矿床,如铁、锰、磷、铀等。如龙轩式铁矿、瓦房子锰矿、湘潭式锰矿、昆阳式和向阳式磷矿等。中期海相淋滤范围扩大,普遍出现大量钙质矿床,形成石灰岩白云岩矿床。在晚期海退环境中,形成泻湖石膏和盐沉积。祁连山、龙门山、南岭以地槽演化为特征,矿物为内生的铬、镍、铁、铜、石棉,如镜铁山铁矿、白银厂黄铁矿型铜矿。
3)海西成矿期:类似加里东期。中国东部地区处于地台阶段,以稳定的浅海相、海陆交互相、泻湖相和陆相沉积为主,相应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外源矿物,如南部泥盆纪宁乡式铁矿、二叠纪泻湖相的锰、铁、煤矿床,北部石炭、二叠纪的铁、铝、煤和粘土矿物。西北地区仍处于地槽发展阶段,以内生金属矿产为主,包括秦岭和内蒙古的铬、镍矿床。内蒙古白云鄂博稀土& mdash铁矿床,阿尔沁、天山地区稀有金属伟晶岩矿物,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铅、锌,南祁连有色金属,四川、云南等地的铜、铅、锌矿床,利马河铜镍硫化物矿床。
4)印支成矿期:印支运动结束了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海侵,使陆地上升,出现了一系列内陆盆地,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外生矿床,如铜、石膏、盐、油、油页岩等。还有西部地区的三江地槽褶皱系,松潘-& mdash;甘孜地槽褶皱系、秦岭地槽褶皱系和海南地槽褶皱系,其中多内生矿床,如铁、铜、铬、镍、稀有金属、云母、石棉等。,都形成了。
5)燕山成矿期:燕山运动是中国最重要的内生成矿期。此时,中国西部大都市已结束地槽阶段,进入地台发展阶段。东部地台区已进入地洼阶段,构造活动、岩浆活动和火山活动相当强烈,多次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内生矿床丰富多样。岩浆活动以酸性和中酸性岩浆的侵入和喷发为特征。早期形成了一系列钨、锡、钼、铋、铁、铜、铅、锌矿床,晚期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铁、铅、锌、汞、锑、金、稀有金属、萤石和胆结石矿床。喜马拉雅地区和台湾省仍处于地槽发展期,有超基性岩浆活动,并伴有铬、镍、铜、铅、银等矿床。这一时期外生矿床不如内生矿床重要,内陆小盆地还有铁、铜、铀、煤、盐、油页岩矿床。
6)西山成矿期:这一时期,中国东部各地洼区发育进入残积期,构造活动微弱。但台湾省地槽和喜马拉雅地槽仍然活动,产出与基性& mdash具有超基性岩浆活动的铜-铂矿床(西藏)、铜-镍矿床、火山岩中的铜-金矿床(台湾省)和铅、锌、硫矿床(新疆西南部)。虽然这一时期内生矿产有限,但外生矿产相对发达,主要是风化淋滤和沉积矿床,包括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边缘的层状铜矿,各地的砂金和锡矿,风化淋滤镍矿,风化壳铝土矿,西北许多地区的硼盐矿床,西南的钾石盐,第三纪煤和石油等。
从上面的简要描述中,我们大概可以知道,我国各类矿藏在时间上分布不均,其中铁、金等矿产前期相对丰富,汞、锑、砷和稀有金属在后期相对集中。中国地壳演化早期,成矿作用相对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增厚,岩浆作用、火山作用、沉积作用和变质作用多次重复,大气中游离氧增加,生物大量出现和繁殖,成矿作用越来越复杂,在中新生代达到高峰。
(2)空之间矿产资源分布特征:目前已发现20多万处矿藏和矿点,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各省(区)均已找到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地,并均已探明具有不同潜在价值的矿产储量。矿产资源不仅在大陆,而且在我国东南沿海也有广泛分布。
由于各地成矿地质条件不同,不同地区不同矿物的相对浓度也不同。比如,虽然全国各地都有铁矿生产,但50%的探明储量集中在辽宁鞍山& mdash本(Xi)地区、河北冀东地区、四川攀枝花& mdash在西昌,55%的钨矿集中在湖南和江西,50%的锡矿集中在广西和云南,80%的煤炭储量集中在山西、内蒙古和新疆,70%的磷矿集中在云南、贵州、湖北和湖南四省(区),62%的镍矿集中在甘肃金昌,大部分稀土矿分布在内蒙古和江西,青海盛产稀土
我国矿产资源垂直分布在空之间也很不均匀,埋深多,露天开采少。。虽然我国有一些大型露天矿山,但总体上还是以深埋的中小型矿山居多,而浅埋的大型露天矿山很少。以煤矿为例。根据煤炭部门的预测数据,距地表600m以内的煤炭资源量占总量的26.8%,埋深600-1000m之间的占20%,埋深1000-2000m之间的占53.2%。通过地质勘探,探明可出露的煤矿区13个,储量412431万t,仅占全国总储量的4.1%。目前,露天煤矿产量占全国总产量不到10%。但在世界上许多矿业大国,可裸露的煤炭量占总量的50%以上,如加拿大、印度73.8%、澳大利亚70%、美国61.5%、俄罗斯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