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砂岩铜矿研究现状
砂岩铜矿主要是指产于杂色碎屑沉积岩中的层状(层控)铜矿,主要为砂岩、粉砂岩、页岩和砾岩,或其浅变质岩。含矿岩石可能包括少量碳酸盐岩、硅质岩和火山碎屑岩。含铜建造的下部通常是含煤建造,上部通常是红色膏盐建造。铜矿体主要产于红色层中的浅色夹层中,一般称为& ldquo紫铜矿床& rdquo。
根据含矿岩相的不同,可分为陆相砂岩型铜矿(又称红层砂岩型铜矿)和海相砂岩型铜矿。
20世纪30-60年代,该类型铜矿在国外铜矿储量中排名第一,达51.4%(50年代中期)。由于近年来斑岩铜矿的发现和开发,砂岩铜矿目前已退居第二位,但仍占国外铜矿储量的30%左右和产量的1/4。虽然低于斑岩铜矿,但远高于其他类型。
关于砂岩铜矿的成因,国外研究者认为层状沉积岩铜矿的形成是:经过漫长的沉积时期,形成了盆地& ldquo闭环& rdquo水工构造与氧化岩组合构造,含铜的氧化流体运移时,遇到还原流体的前锋,硫化铜在此过程中沉淀出来。
李冯等(2000)对滇西兰坪-思茅盆地中红层铜矿床,特别是改造型铜矿床进行了深入研究,用实验地球化学方法探讨了围岩中矿物的活化、迁移和沉淀机理。
韩润生等(2009)认为滇中砂岩铜矿是由褶皱构造圈闭盆地中的含流体岩相和构造裂隙封闭的成矿流体定位的产物,是铜源、构造和流体耦合的结果,并建立了& ldquo砂岩转化成矿期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模式& rdquo。
二、砂岩铜矿的基本地质特征
砂岩铜矿在生成环境和矿床地质特征上都有自己的特点。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国内外地质学家对砂岩铜矿有了一些认识,主要集中在以下九个方面:
(1)形成时间:砂岩铜矿的形成自早元古代第一个红层产生以来一直很普遍,一直持续到第三纪。
(2)构造特征:砂岩型铜矿一般产于含铜古陆周围的断陷盆地或沿褶皱带及其边缘的山前盆地;该矿床形成的岩相古地理环境为内陆河流相、湖泊相和山前盆地的河流-湖泊相间相。
(3)地层特征:从元古宙到第三纪各个时代都有广泛的沉积,其中元古宙、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最为重要。含铜矿床大面积产于某些地层中。如兰坪-思茅盆地砂岩型铜矿主要产于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地层,而楚雄盆地砂岩型铜矿的含矿地层主要集中在白垩纪地层。
(4)岩石建造特征:含铜岩石包括沉积岩系中从砾岩到碳酸盐的各种岩石,最主要的是砂岩和粉砂岩,其次是页岩。含铜沉积建造属于干燥气候下的红色建造,大部分矿床产于杂色岩系中紫色与灰色砂(砾)岩相互作用的灰色砂岩一侧。
(5)明显受构造控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矿床成组、成带产出,多沿盆地周边一定距离的斜坡带或古陆或沿深大断裂构造线方向呈半环状分布,如楚雄盆地牟定斜坡砂岩铜矿带;第二,大多数矿体位于褶皱之间或产于背斜倾没端周围的裙带中。
(6)矿体形态特征:一般来说,矿体规则稳定,延伸范围广。它们的产出严格受含铜层位控制,其形态随古地理环境而变化。矿体多呈层状、透镜状、条带状,沿剖面常呈多层分布,长宽数百至数千米,厚度数米至数十米。有些矿床受构造的强烈控制,经常出现在矿脉中。
(7)矿物化学特征:原生铜矿中,以辉铜矿和斑铜矿为主,其次为黄铜矿和黄铁矿,常含自然铜,矿石具有富硫贫铁的特点;矿体除产出铜矿外,还常伴生许多有益成分,如银、铅、锌等。,尤其是Ag。在铜矿体的富厚部位,Ag也能达到工业级。
(8)矿化分带特征:原生分带和次生分带。初级分带为横向和纵向矿物分带(横向从紫色到浅色,纵向从下到上),即:赤铁矿带rarr黄铜矿带或斑铜矿带;黄铜矿和黄铁矿带;黄铁矿带;有时可见方铅矿带和锌酸盐带。次生分带与斑岩铜矿相似,包括氧化带、淋滤带和次生硫化物富集带。
(9)变质特征:大部分砂岩铜矿床区域变质作用弱或无区域变质作用,只有部分较老的矿床在绿片岩相经历了区域变质或接触变质作用,成为沉积-变质矿床。
三。云南砂岩铜矿的分布
中国砂岩铜矿以陆相为主,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包括云南楚雄盆地、滇西盆地、湖南衡阳盆地、四川马援盆地和会理盆地。
云南省砂岩铜矿分布全省,集中在楚雄、滇西、玉溪、滇东、滇东北和丽江。尤其是滇中楚雄盆地和滇西兰坪-普洱盆地的砂岩铜矿最具代表性。从成矿时代来看,白垩纪是云南砂岩铜矿化的高峰期(占53.24%),其次是侏罗纪和三叠纪。

矿床(点)数量 | 的比例 | 楚雄盆地313 | 63.86% | 滇西盆地53 | 10.73% | 玉溪地区17 | 3.44% | 滇东28 | 5.67% | 昭通地区64 | 12.95% | 丽江地区19 | 3.85% | 总计达494 | 100% |
矿床(点)数量 | 的比例 | 震旦纪11 | 2.22% | 二叠纪10 | 2.00% | 三叠纪84 | 17.00% | 侏罗纪110 | 22.26% | 白垩纪263 | 53.24% | 第三纪10 | 2.00% | 未知时代六 | 1.21% | 总计达494 | 100% |
四。滇西砂岩铜矿地质特征
1.滇西砂岩铜矿类型
三种基本类型
(1)沉积成岩型
(2)沉积-改造型
(3)转型类型

2.时间分布特征
(1)沉积成岩型和沉积改造型。
多层次聚焦
(J2h、K1j、K2m、E2)
(主要分布在盆地坳陷-萎缩期)
(2)改革存款
有许多贯穿层(T3-E2)和集中成矿期(E1,48-35Ma)。
(它是滇西红层铜矿的典型类型)
兰坪-思茅铜矿床成矿演化(见图)

(1)主要沉积成矿期(J-K)盆地封闭性差,南北向开放;
(2)新生代封闭良好,但为一个小盆地的地堑盆地;
(3)陆内造山期褶皱强烈,形成了大量受独立闭合褶皱带限制的小型流体渗流系统,缺乏滇中地区大规模流体运动-迁移和成矿的构造条件。
因此,滇西砂岩铜矿床规模较小,不会形成大型矿床。
(4)滇西的特殊类型& mdash改造型矿床是主要类型。
因此,滇中砂岩铜矿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可以用于滇西,但成矿条件和矿床类型要仔细对比。
动词 (verb的缩写)南坡铜矿地质特征


南坡铜矿686中段地质平面图
5.3矿体特征
南坡铜矿6号勘探线剖面图
南坡铜矿24线路段





ZK001钻孔揭露的Ⅳ号矿体ZK001钻孔揭露的ⅳ号矿体

以上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