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地学部咨询项目“地下明灯计划”现场勘查暨研讨会近日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颙、姚振兴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21家科研院校及单位代表共同研讨浮梁县朱溪矿区开展的“地下明灯”探矿实验。
& ldquo地下灯塔项目& rdquo是中科院地理学部的咨询项目,由中科院陈边院士牵头,联合国内顶尖科研院所和团队开展。旨在建立人工激发地震波发射站,探索大陆高精度地下构造,力争实现& ldquo天上有北斗七星,地下有明灯& rdquo。& ldquo地下灯& rdquo今年4月,课题组确立了江西地勘基金与中央地勘基金的联动项目,将由江西912旅承担实施& mdash& mdash富县竹溪矿区作为江西找矿的实验对象,资源量286万吨,是世界上最大的钨矿。截至目前,在912大队和地方政府部门的协助下,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侦察、取样、台阵布设等工作,并进行了三种不同震源的地震激发试验。
陈至院士说竹溪钨铜矿是一个矽卡岩矿床。与此同时,进行了大量的深井钻探。它是一个理想的实验场所,在世界各地都有标准答案和独特的优势,非常有利于测试旧方法,开发新方法,探索新技术。
与会专家学者来到景德镇浮梁县竹溪矿区,参观气枪、震源车、气体震源野外实验。学者近距离感受震源激发,发现人工地震对环境、生物、居民生活影响不大。随后,专家组来到912旅竹溪项目部,参观核心库,听取现场讲解。考察结束后,调研组继续召开座谈会,收集汇总意见建议,形成会议纪要。专家认为,三种震源激发和接收效果都很好,比传统震源更安全、更便宜、更高效。与此同时,专家们就许多关键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如联络点的布局、新仪器的使用、工作日程的调整以及各部门的合作。陈至院士表示,实验数据将在未来向所有项目参与团队公开,以共享成果,促进科技创新。
据了解& ldquo地下灯塔项目& rdquo江西找矿实验后续工作将在竹溪矿区继续进行,2022年提交咨询报告。实验结果将对阐明扬子-华夏地区碰撞拼贴过程和细节,拓宽找矿勘探思路,促进成矿理论创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地下灯塔项目& rdquo在深部找矿中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实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