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煤炭网

我的煤炭网>新闻>综合信息>选矿知识>地区鲕滩储层防控因素

地区鲕滩储层防控因素

地区鲕滩储层防控因素 区域性鲕滩储层的防治因素

近年来,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天然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先后在开江—梁平海槽周围发现了铁山坡、普光、渡口河、罗家寨等多个大中型鲕滩气藏[1-2],成为天然气勘探重点领域。前人对川东飞仙关组鲕滩沉积、成岩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3-11],表明该区飞仙关组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但大部分研究集中在海槽东北侧,对海槽西南侧的鲕滩研究较少。目前,位于海槽西南侧的铁山—黄泥塘地区,已钻达飞仙关组的井均有不同程度的井漏、井涌、气侵和气测异常现象,已发现铁山5、铁山14等4口工业气流井,显示了该区飞仙关组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文中从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特征出发,探讨其主控因素及成因,为区内飞仙关组鲕滩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的地质资料。1区域背景铁山—黄泥塘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大地构造位于川东断褶构造带北部(见图1),西邻川中平缓构造带,面积约8000km2。该区包括七里峡、云和寨、大天池、黄泥塘、雷音铺、铁山等地面及潜伏构造。早三叠世飞仙关期,川东地区属于上扬子地台的一部分。受康滇古陆影响,四川盆地自西向东存在明显的岩相变化,从陆源碎屑岩逐渐过渡为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体系。位于海槽西南侧的铁山—黄泥塘地区为碳酸盐岩台地相区,是典型的盆地-台地沉积体系[4-5],从海槽向西的延伸方向,沉积相展布依次为盆地相—斜坡相—台缘鲕粒滩相—开阔台地相。海槽发育对飞仙关组鲕滩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环海槽周边地势较高,海水较浅,常处于高能环境状态,鲕滩累积厚度较大,横向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随着海平面持续下降,台缘高能带逐渐向海槽迁移,导致鲕滩横向上随台地的发展而逐渐向海槽方向迁移,同时,二叠世分异的古地貌也开始填平补齐,到飞四期海槽已完全关闭,全区演化为均一的潮坪环境,主要沉积泥灰岩、云灰岩、膏岩等。飞仙关组地层厚度350~800m,总体表现为北东厚、西部薄的特征。

2储层特征

2.1储集岩与储层空研究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以亮晶鲕粒灰岩为主,其次为鲕粒白云岩。不同的岩石类型具有不同的储层性质。亮鲕状灰岩,体积分数50% ~ 83%,粒度0.4 ~ 1.0 mm,主要由正常鲕粒组成,卵圆形鲕粒和复杂鲕粒少见。多数同心环清晰,鲕粒常由2 ~ 3相亮晶白云石或方解石胶结而成。平均孔隙度为1.41%,主要储层空为粒间、粒内溶孔和少量模孔,裂缝一般较少,构成中等储集性能& mdash劣质储集岩。鲕状白云岩主要由具有鲕状残余结构的细粒白云岩组成。由于云化对同心环没有明显影响,只有鲕状幻影,平均孔隙度为7.93%。主要储层空为溶蚀孔洞,储集性能远高于鲕粒灰岩。它是研究区飞仙关组的鲕粒。粒间溶孔是该区鲕滩储层中最重要的储层类型空(见图2),这种空隔室是由粒间胶结物或某些颗粒溶解形成的。当粒间胶结物不发育或含量很低时,粒间孔隙得以保存,形成残余粒间孔隙。粒内溶孔是颗粒内部溶解形成的孔隙,多形成于早期,是大气和淡水选择性溶解造成的。当颗粒完全溶解后,它们的外部轮廓保存完好,形成模孔,大多是圆形& mdash分回合。粒间溶孔和残余粒间孔分别占总孔隙的48.27%和34.48%,而粒内溶孔、模孔和裂缝占不到17%。2物理属性特征

根据常规岩心统计,研究区飞仙关组孔隙度为1.09% ~ 23.85%,平均为5.38%,其中小于2%的非储层样品占18%,2%~6%的样品占50.31%,大于6%的样品占30.4%,少数大于12%。基质渗透率(0.00987 ~ 423) &倍;10-3微米;M2,其中小于0.1 &倍;10-3微米;M2占总数的56.48%(0.1 ~ 10.0)&次;10-3微米;M2占29.5%。总体来看,研究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较大,基本上为低孔、中& mdash局部井段低渗、高孔、高渗。飞仙关组样品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数据点具有明显的带状分布特征。鲕状白云岩样品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随着孔隙度的增加,渗透率迅速增加,表现为& ldquo介孔渗透& rdquo孔隙型储层特征明显受孔喉影响;而鲕状灰岩样品的渗透率并没有随着孔隙度的增加而增加,这说明& ldquo低孔中渗& rdquoI型裂缝渗流特征,为受裂缝影响的致密岩层。这表明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的孔隙结构是复杂的,其成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2.3孔喉结构特征岩石中喉道的大小和形状决定了油气藏的渗透率,孔喉配置关系最终决定了岩石的储集性能。研究区飞仙关组鲕粒白云岩储层的粒间孔隙中普遍存在着缩喉和片状喉,缩喉宽度一般大于10 & mum,孔喉构型为中孔喉关系,储层渗透性好;然而,鲕粒灰岩储层压实、变形或溶解后,相邻的粒内溶孔往往由管状喉道连通,喉道宽度一般小于10μ;m,孔喉构型为细孔微喉关系,连通性差。21个样品的压汞分析表明,压汞曲线形状和压汞参数也表现出这一特征(见图3)。鲕滩储层排替压力变化较大,变化范围为0.005 ~ 20.450 MPa,饱和压力中值为0.07 ~ 73.08 MPa。典型的鲕粒白云岩储层具有较低的排替压力和饱和中值压力,其曲线形态具有明显的粗化特征和良好的喉道连通性。典型的鲕状灰岩储层排替压力低& mdash中等,但压力中值普遍偏高,偏度较好;孔喉在宽频带内分布,孔喉具有一定的分选性,但分选性差,说明储层渗透率差异较大,储层连通性差。

3储层的主要控制因素

3.1沉积相带飞仙关台地边缘鲕滩相是一个可能发育优质储层的特殊相带[6]。根据岩性组合和沉积特征,研究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主要发育在台地边缘,是典型的相控储层。平台边缘区海水环流平稳,受潮汐和风浪影响,水动力条件较强。往往形成粒度粗、厚度厚的鲕状沉积物,灰泥沉积较少。海滩高能颗粒岩由于颗粒的支撑,压实作用相对较弱,压实率较低。此外,早期胶结堵塞了渗透通道,阻碍了胶结充填的进一步进行,保存了原生孔隙。这种颗粒岩石,保留了原有的孔隙系统,更容易受到后期成岩作用的改造。此外,由于基底断裂的棋盘式分布和区内断裂的阶段性活动,研究区古地貌高地存在次生微地貌差异。当海平面相对下降时,台地边缘微地貌高地的鲕滩容易暴露海平面,受到大气和淡水的侵蚀,也有利于后期建设性的成岩转化。这些条件为优质鲕滩储层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海平面相对升降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的形成与沉积成岩环境密切相关,但早期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其主要控制因素,因为它直接影响鲕滩经历的成岩环境。鲕滩沉积时间短,受次生海平面频繁变化的影响,飞仙关组鲕滩相往往由多个浅向上的单个小浅滩组成,单个浅滩厚度较小,一般小于10m。当海平面相对下降或滩体快速堆积时,容易暴露在大气中,发生早期溶解和白云石化,在滩体中上部形成早期储层(见图4)。如上所述,研究区鲕粒白云岩的平均孔隙度高于鲕粒灰岩,表明早期云化对储层改造作用明显,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作用之一,有利于地层水的循环,为后期成岩流体提供了良好的运移通道。海平面波动的相对幅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决定了鲕滩大气淡水溶解和白云石化的程度,最终控制了早期鲕滩储层的发育程度和规模。

3.3溶蚀作用和构造溶蚀作用是优质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之一[7]。通过对岩心和显微切片的观察,发现研究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发育大量溶蚀孔洞,主要由同生或准同生溶蚀作用和埋藏溶蚀作用形成。同生溶蚀作用发生在同生大气成岩环境中。飞仙关期浅水环境下发育的滩体随着海平面的相对下降浮出海面,发生选择性溶解,形成粒间和粒内溶孔和模孔。埋藏期经过成岩改造和油气侵入,部分被方解石和沥青充填。埋藏作用需要早期孔隙或裂缝作为溶解流体的运移通道,形成与裂缝有关的溶解裂缝和溶洞。在研究区,主要有两期溶解作用,沥青充填物普遍存在于第一期溶解作用形成的溶解孔隙中(见图2b),是液态烃空的主要储存和渗透空间;第二阶段埋藏溶解转化早期形成的孔隙被沥青充填,呈圆形分布于孔隙中心(见图2a)。山体构造运动和大量构造裂缝的发育也为埋藏溶蚀提供了渗流通道,形成了与裂缝有关的非选择性溶蚀孔隙,网状裂缝与相对孤立的孔隙沟通,从而将鲕滩储层转化为良好的储层。埋藏溶蚀作用改变了孔隙层的储集能力,但不改变早期成因储集体的分布特征。因此,早期孔隙层的存在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

4油藏成因

鲕滩储层成因主要有埋藏溶蚀型、白云石化叠加埋藏溶蚀型、早期岩溶型和残余原生孔隙保存型5结论。实际上,鲕滩储层孔隙的形成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受沉积环境和成岩演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铁山& mdash黄泥塘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主要发育在台地边缘的高能环境中,滩厚规模大。根据鲕滩经历的沉积成岩环境,储层演化可分为早期孔隙形成阶段、浅埋藏阶段、深埋藏阶段和构造裂缝发育阶段(见图5)。1)早期成孔阶段。由于颗粒骨架的支撑作用,形成了大量的晶间孔隙。颗粒较纯时,原生粒间孔隙可达40%以上,初步压实后仍能保持20%左右的孔隙。在微地貌高地的海滩顶部,海平面下降时容易浮出水面,发生早期溶解和白云石化,形成次生孔隙。但前期大气中淡水的淋溶作用仅局限于滩体上部,底部溶解作用较弱。2)浅埋期。随着上覆地层的沉积,发生压实作用。鲕粒灰岩储层压实后,由于成岩流体的胶结作用,储层的孔隙度大大损失。但由于白云岩的压缩压实作用,鲕状白云岩的压实作用较弱。同时,胶结作用仅在粒间孔壁上少量发育,剩余的粒间孔得以保存。3)构造破裂—深埋溶蚀期。这个阶段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和生油岩成油阶段产生的有机酸沿构造裂隙溶蚀,沥青充填物常见于溶孔中。第二阶段与深埋高温环境下的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有关,主要改造第一阶段埋藏溶解形成的粒间溶孔和白云岩粒间溶孔。在温度高于55℃的深埋条件下,白云石的溶解度通常高于方解石1)铁山& mdash黄泥塘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主要发育在台地边缘相,储集岩主要为鲕粒白云岩和鲕粒灰岩。储层的主要类型空为残余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铸模孔;鲕滩储层为低& mdash中孔、中渗,局部井段高孔隙度、高渗透率。2)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的发育程度受沉积环境、海平面相对变化和成岩作用的影响,沉积环境决定了鲕滩储层的分布范围,是典型的相控储层。次生海平面的频繁变化有利于鲕滩的早期云化和溶蚀,优质储层主要发育在单个滩体的中上部。3)飞仙关组优质鲕滩储层为原生粒间孔隙和早期溶蚀云化形成的早期孔隙。由埋藏溶蚀改造而成,储层为早期孔隙保存的叠加构造破裂-埋藏溶蚀所致。。因此,由于埋藏流体的影响,鲕粒白云岩比鲕粒灰岩更容易被溶蚀,形成溶蚀孔洞,从而成为台地边缘鲕滩的优质储层。研究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为原始粒间孔隙和早期溶蚀云化形成的早期孔隙,经埋藏溶蚀改造而成,其形成是早期孔隙埋藏溶蚀保存的叠加构造破裂所致。

[12]

[13]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以及网友自行发布,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煤场防风网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

上一篇:选矿厂绩效考核的原则(采矿绩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