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进行预测或评价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它是将抽象的研究对象按照其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某一方面的标识分解成为具有行为化、可操作化的结构,并对指标体系中每一构成元素(即指标)赋予相应权重的过程,也是对客观事物认识过程的继续深化和发展。而构建指标体系作为系统预测、评价研究的基础,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软科学(特别是管理科学)研究人员的关注。但是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以及对研究对象的管理需求、价值观和判断标准的不完全相同,使构建指标体系研究各具特色。
目前,许多关于企业管理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往往集中在财务指标上,而很少涉及生产性指标。但对于煤矿企业这样的生产性企业来说,生产性指标也是其管理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煤矿企业的生产性指标纳入其管理指标体系,对于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指标体系,更好地跟踪和预测煤矿企业的管理状况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煤矿企业建立管理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纵观近年来煤矿企业的经营状况,可以发现很多煤矿企业在煤炭买方市场的大环境下陷入了经营困难、亏损严重的境地,在市场疲软、竞争激烈的冲击波中不知所措,竞争力、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极差。但是,在煤炭卖方市场的大环境下,很多煤矿企业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为了提高产量,盲目扩大生产不仅不能保证产品质量,还会造成生产过剩引发的安全问题增加。此外,对煤矿企业的监管不足导致了很大一部分国有资产的流失。究其原因,是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业务上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
因此,面对市场对煤炭日益增长的需求和煤矿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指标体系来提高我国煤矿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煤矿企业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煤矿管理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指标组成的有机整体,能够灵敏地反映煤矿企业的管理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企业管理是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下的行为。因此,要考虑各种因素的相关性、完整性和客观性,指标要有序,形成完整的指标体系。
2.动态原理。评价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管理的动态变化,从发展变化的角度考察了企业管理状况,揭示了企业管理的行为。
3.相对独立的原则。在构建指标时,要尽量减少指标间的重叠区域,尽量降低相关性。
4.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是建立企业管理指标体系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可操作性,制定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管理指标是徒劳的。
5.可预测性原则。可预测性是指设计的指标应该能够反映企业的发展趋势,有助于企业进行战略管理。
三。煤矿企业管理指标体系的内容
煤矿是典型的生产型企业。在研究其管理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将生产性指标纳入其管理指标体系,这是我们全面跟踪和预测煤矿企业管理状况的基础。根据上述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煤矿企业的特点,我们将煤矿企业管理指标体系分为生产性指标体系和非生产性指标体系。
1.生产指标体系
根据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统计的难易程度,煤矿企业的生产性指标可归纳为以下16个指标:原煤产量、冶炼精煤产量、开拓进尺、商品煤灰分、商品煤含矸量、冶炼精煤灰分、冶炼精煤产率、原煤总效率、开采效率、原煤生产坑木消耗量、综合电耗、采煤工作面平均月产量、掘进工作面平均月进度、采区平均月进度。
经过多年的统计分析,上述16项指标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煤矿企业的经营状况。
2.非生产性指标体系
根据煤矿企业的行业标准、企业预算标准和企业历史标准,建立了能够反映其经营状况的非生产性指标体系,并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进行了构建。
(1)定量指标
根据上市公司的& ldquo表3 & rdquo(即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分配表),结合未上市煤矿企业的财务报表,用以下7个有代表性的指标来反映煤矿企业的经营状况,即:资产负债率、资本积累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增长率。
(2)定性指标
定性指标是用大、小、好、坏等表示的指标。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都是指标体系的一部分。根据煤矿企业的特点,可以用领导班子的基本素质、基础管理水平、在职职工的素质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四个定性指标来反映其经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