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立军在进行设备调试
本网讯 看图纸,查资料,做实验,有时候为了攻克一个难关,他一个人在工作室里一呆就是一天,茶不思,饭不想。这是一间再普通不过的房屋,却聚焦了肥城矿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光,就是在这里,创出了两年来矿井KTC101通讯控制系统零投入,节约资金120万元的传奇。这里就是山东能源肥矿集团白庄煤矿崔立军的创新工作室。在这里,无数弱电设备在他的手下“起死回生”。他先后获得“山能工匠”、“齐鲁首席技师”等荣誉称号。
时间追溯到2016年初,当时正值煤炭行业低迷时期,为了最大程度降低成本,减少设备配件投入,崔立军主动请缨,承担起矿上采煤机维修工作。凭着一股钻劲,他最终打破厂家的技术壁垒,以往需要外委维修的采煤机变频器实现了自主维修,不但节约了维修费用,还节省了时间,仅此一项就为矿上创效100多万元。为此,矿上专门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创新工作室的成立就像是一部加油器,进一步激发了崔立军技术创效的热情和激情。针对矿上组合开关接触器模块损坏严重的情况,他专门研制出了一个集整体实验,拆解维修为一体的多功能实验台,在两年的时间里,修复模块32块,修复率达90%,创效300万元。渐渐的,崔立军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大,通讯电缆、闭锁电话……都成了他的维修攻关对象。崔立军也成了矿区响当当的“创新达人”、“技术专家”,现在,矿上一遇到机电维修方面的难题,大家总是第一时间想到他。
从一名普通的技校生,到今天的“山能工匠”、“首席技师”,这一串闪光足迹的背后是崔立军二十余年的执着坚守和刻苦钻研。崔立军介绍说,修复综采机变频机最难、最关键的一步是攻克变频器的参数设置,当时他就像一个小学生一样一步步、一点点的摸索,光最简单的手柄使用就摸索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由于厂家的技术壁垒,当时对变频器内部参数一无所知,所以只能用手柄把主、副变频器的参数一个个读出来,读一个,记一个,然后从上千个参数记录中去寻找规律,其中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无数次的实验、失败、再实验,为了把这些东西读懂、吃透、琢磨透,崔立军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和心血。当问起来是什么让他日复一日坚持下来的,崔立军笑了,他说通过自己的技术帮助矿上降成本提效益,这是让他感觉非常自豪和有意义的事情,而自己也在其中受益匪浅。
崔立军带领工作室成员自主研发视频巡检系统
作为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崔立军立足打造“业务学习的大课堂、技术交流的助推器、创造革新的高产田”,围绕着“提效率、降成本、保安全”目标,坚持把问题当资源,把难点作为创新点,对每个课题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工作室的团队力量。针对综掘机机头附件有人员作业,综掘机误启动容易伤人的情况,工作室经过多次论证、实验,成功制作了“综掘机机头进人断电报警装置”,经现场使用,达到了进人断电,报警的预期效果。同时,研制的采煤机端头站和遥控接收盒维修试验台,用12v直流电和LED指示灯就能直观的发现某一路继电器、遥控器按键故障点,特别是对整个断头站、遥控接收盒、遥控器都能维修,年创效20多万元。
随着集团公司“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和智能化减人提效”步伐的逐步推进,崔立军积极响应,在智能机器人方面动起了脑筋。他带领工作室成员自主研发制作了白庄矿-430水平大泵房的视频巡检系统,实现了在调度中心远程控制摄像头巡检的效果,该系统节省购置成本30万元,减少用工3人,每年节省人工工资20万元,是集团公司第一个无人值守大泵房。同年5月份,在投入资金不到2万元的情况下,他们又为地面6KV配电所自主制作了更为先进的视频巡检机器人,在地面任何有网络的地点都可以实现对视频机器人的控制巡检,真正实现了无人值守。据介绍,自去年12月份‘机器人’开始巡检以来,白庄矿故障检测率达到100%,有效提升了矿井的自动化水平和安全等级,将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将数据记录存档,为后期数据评价提供了宝贵资料。
电路板的每个接头都有凝聚着崔立军的心血,综采机的轰鸣声记录着他不断学习创新的历程,工作室的灯光照亮着他攻坚克难的技术人生。一路走来,崔立军凭借勤学苦练的干劲和勇于创新的激情,一步一个脚印前行,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也在为企业做着实实在在的贡献。截止目前,得益于崔立军弱电技术方面的独门绝技,工作室已有十余项原发性创新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累计创效600多万元,成为了享誉山东能源的技术创新创效的品牌和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