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水煤公司牢牢把握人才这个第一资源,不断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推动人才建设由“工”向“更加体面”的“匠”转变,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云上+”施教,让全员能持证、持好证
让所有水煤公司的员工都能成为“有身份、有技能、有本领”的人才,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成就感,更好的为水煤的发展服好务,是该公司致力于打造智慧矿山的出发点。
该公司结合信息时代特点,依托“山能大学”网络培训平台,推行“云上+”网络施教,进一步推动网络培训的深入开展。建立、完善了学习题库以及配套的安全课件,根据员工培训需求和安全生产要求,实现了“全时段、全工种、全课程”培训。
在大力推进网络培训、教学的基础上,该公司还积极挖掘自身师资力量,对职工进行针对性培训。他们搭建了领导干部“进课堂”平台,实现了“班前讲”和“班中学”的有效对接,同时优化讲课方法,推行“分餐制”讲课模式,按照“掌握培训需求、统一制定计划、课前教案审核、课后效果评估”的流程,对照计划“分系统、分专业、按需求”轮流开展培训。
为了更好的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该公司大力实施“1+X”中专学历提升计划,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素质,实现用工需求和学历提升“同步并重”。
“大师+”帮带,让工匠更优秀、更体面
如果说全员化持证是该公司打造智慧矿山的基础和根本,技能化工匠则是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永动机”。
为培养更多的一流工匠,该公司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平台,坚持“高端化、年轻化、梯队化”工作原则,采取师带徒、导师制、团队合作的方式,通过授课教学、现场培训和问题研究的形式,着力培养技能扎实、技术一流的专业性人才。同时,坚持以“解决技术难点、破解关键难题”为根本,着力于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将实用性能提升到技术层面,并将技术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的生产力。
该公司通过系统性的机制建设,把技能大师的“单兵作战”,变为群体性的“组团出击”,实现了技能大师从“1人作贡献”到“1+1群体作贡献”的提升,不仅使之成为岗位的“创新源”、项目的“攻关队”,更是培育人才的“孵化器”。李乃录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在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人才孵化基地”,源源不断地培养输送着一流工匠。
“实战+”淬炼,让人人有舞台、有平台
该公司不断完善“公司、工区、班组”三级培训机制,全面推行“全员培训、薄弱人员强训、核心员工培养”,为职工提升业务知识、文化知识、管理知识搭建平台,并依托职工技能比武大赛,逐步实现了从单一培训到技能素质与综合素养提升并重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水煤公司以开展“五小”创新活动为契机,对活动的组织,项目的评价标准、奖励标准、推广价值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并对有突出价值的重大创新项目进行特别立项,成立课题攻关小组,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发明工作,以此拓展职工的创新思路,激发职工创新灵感。
同时,坚持将培养“品牌员工”“创新职工”作为终极目标,以破解安全热点、解决技术难点、强化管理弱点为根本,最大限度激发员工潜能,挖掘职工创新智慧,让更多的“金牌员工”“技术大拿”“创效能手”竞相涌现,形成了“能人带众人、众人变能人”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