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南有色金属资源储量
矿产以有色金属为主,种类多,储量大,尤其是个旧锡矿、东川铜矿、钛矿储量居全国首位,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其形态受燕山运动影响较大。有形成于早期变质岩和泥盆系砂岩中的浅海沉积铁矿。云南素有“有色金属王国”之称,有12种有色金属矿产分布广泛,矿种齐全,并有大量超大中型矿床。1994年,除铝以外的有色金属储量为3990万吨。同年我国同类储量中,锡、铅、锌居第一,铜、镍、钴居第三。
锡矿:探明储量235.65万吨(保有储量125.24万吨),分布在滇东南和滇西(澜沧江以西),储量分别占全省的84%和16%。个旧锡矿是一个超大型矿床,探明储量172.11万吨,保有储量64.61万吨。滇西锡矿带探明储量23.15万吨。主要矿区为腾冲小龙河、梁河来里山和云龙铁厂,探明储量分别为6.56万吨、2.04万吨和3.89万吨。
铅锌矿:探明储量2764.86万吨(保有储量2431.43万吨),主要分布在兰坪县、滇东南和滇东北,储量分别占全省的60%、23%和10%。兰金顶铅锌矿为超大型矿床,已探明铅锌矿储量1574.61万吨。有7个大型矿区,包括马关都龙锡锌矿、个旧锡矿共生铅锌矿、澜沧老厂银铅矿和建水荒地、会泽矿170厂等。
铜矿:探明储量855.39万吨(已探明储量695.05万吨)。76.5%的储量集中在富铜矿带,其次是滇东南(12%)和滇西北(6%)。大型铜矿有东川铜矿(已探明铜储量270.98万吨)、大红山铜矿(155.65万吨)、易门铜矿(80.6万吨)。
主要矿物为硅酸镍,分布在墨江和元江交界处。85%的锑矿床集中在广南木里(17.39万吨)、西畴小西坂和巍山笔架山三个大中型锑矿床。铝土矿分布在文山州和昆明地区,前者矿石质量和开发条件较好。钨、汞、钼、钴、铋等矿物是共生和伴生矿物。
二。云南有色金属工业十五期间的成就。
(1)有色金属总量继续增长。
2006年,云南省十种有色金属产量207万吨,比2000年增长2.8倍。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占全国的10.8%,居全国第二位。其中锡产量全国第一,铜产量全国第三,锌第二,铅第四。有色金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分别达到192亿元、883亿元、131亿元和93亿元,占云南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15.5%、26.9%、14.1%和31%。
(2)技术创新取得显著成绩。
“九五”以来,云南有色金属工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现有企业。云锡集团从澳大利亚引进奥斯麦特强化熔炼炉,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自主创新,实现了锡冶炼技术的重大创新和发展,代表了当今世界锡冶炼技术的最高水平。尤奈萨炼铜炉的引进、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在世界八大同类炉中创造了六项世界纪录。经过四年多的运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均处于世界同类企业领先水平,实现了富氧顶吹炼铜技术的提高和重大技术飞跃。云南驰宏锌锗有限公司将自主研发的“富铅渣高炉冶炼技术”与引进的技术设备有机结合,在国际上首次将Isa炉应用于铅冶炼,形成了新的“ISA—CYMG铅冶炼技术”,准备出口哈萨克斯坦。目前,我省铜、铝、铅、锌冶炼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由于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铜、铅、锌、锡等的冶炼能力大大提高。大大提高,降低冶炼能耗,减少废气排放。
(三)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经过三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股份制已成为我省有色金属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云南有色行业上市公司6家,锡、铜、铅、锌、铝、贵金属等行业企业上市融资。云铜集团成功实施资本运营战略,在海内外筹集发展资金43.5亿元,增强了发展后劲。2006年,集团销售收入303亿元,利税总额33亿元,在中国铜行业排名第三。龙飞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非公有制企业积极投资矿业开发,逐步成为行业和区域经济的重要力量。
(4)发展道路不断拓宽。
云南有色金属工业积极利用国内外资源,开拓国内外市场,逐步融入世界有色金属工业经济体系。一方面,多渠道组织国内外精矿的冶炼加工;另一方面,走出去参与锡、铜等资源的开发。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逐步打开了国际市场。YT牌精炼锡、铁锋牌阴极铜、YL牌重熔用铝锭、金沙牌电铅、殷新牌锌锭等一批通过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有色金属品牌产品在伦敦金属交易所注册交易。
(5)有色产品产业链逐步延伸。
云南有色工业一直在努力探索一条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从资源型向高科技和深加工型转变的新路子。近年来,我们按照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二次创新相结合的思路,推动新产品开发和老产品升级,提高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了产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云锡已建成国内最先进的球焊粉、焊锡丝、焊条生产线,生产有机锡、无机锡两大系列16个品种,深加工产品销售收入已占全部销售收入的40%以上。
(六)节能减排成绩突出。
目前,云南省铝、锌、铅等产品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已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云南驰宏锌锗公司锌和铅的总回收率分别达到95.23%和89.74%。2003年,云南铝业公司淘汰了国内第一条高污染、高能耗的自焙电解生产线,建成了大型预焙铝电解工艺。电解特征污染氟化物排放削减率达到81%,吨原铝交流电耗低于全国1200千瓦时的平均电耗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了“三废”达标排放和废水零排放。成为中国有色行业、中国西部、云南首家获得“国家环境友好型企业”称号的企业。
虽然云南有色金属工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矿井深山多,地质地理条件复杂,导致资源勘查开采成本高。铁路运输能力不足,铜精矿和氧化铝运输成本高;有许多采矿企业、冶炼企业、加工企业、高科技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
三。云南有色金属产业整合
作为中国最早整合矿产资源的省份,云南省创造了个旧模式、迪庆模式、兰坪模式三大原创模式。通过这三种模式,云南省矿产资源的产业集中度有了很大提高。
目前,云南60%的铜储量集中在云铜集团,70%的锡储量集中在云锡集团,60%的铅锌储量集中在云南冶金集团、金鼎锌业和祥云龙飞公司,71%的铁矿石储量集中在昆钢公司和陆丰德钢公司,50%以上的磷矿储量集中在云天化集团。优质煤炭资源由云南煤化工集团逐步转化为煤电。
云南是中国最早整合资源的省份。它不同于湖南有色集团在湖南省的整合模式。矿产资源方面,湖南以一业为主,多元发展,江西以钨为主,云南是六大矿种“全面开花”。湖南的优势资源主要集中在国企,而云南的整合并没有专门向国企敞开大门,民营企业在整合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比如铅锌钢的整合。
最重要的是,云南的“三种模式”说到底就是政府引导和市场化手段相结合,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创新各种模式。据记者了解,尤其是在磷化工产业整合方面,同样拥有磷资源的贵州、湖北都在派人到云南取经。
四。“十一五”期间云南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思考
“十一五”期间,云南有色金属工业将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资源战略意识,大力发展深加工,继续推进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延伸产业链,提高深加工比重,走矿产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的路子,实现有色金属工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有色工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重点发展金属硫化矿清洁强化冶炼技术、湿法冶炼技术、高效节能、电化学控制浮选和高效选矿药剂;改进铅冶炼技术,减少污染;依靠高新技术提高低品位难选矿物加工利用率。积极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延伸冶金产品产业链的深加工技术,对产业带动作用大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各种新材料。
二是严格淘汰落后产能。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标准和安全生产标准,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技术落后的铅锌冶炼、锡冶炼企业,要限期整改关闭。
三是延伸有色深加工产业链。以锡铜加工、有机锡和无机锡化工产品为重点,加强铅锌深加工,发展合金和锌基材料系列产品。
四是加强铟、锗、镉、镓等稀有金属和其他金属元素的回收利用,提高节能环保冶炼技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促进有色金属循环经济发展。
(2)做好资源储备,继续推进资源战略。
加大省内接替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提高自有资源的保障程度;积极利用海外矿产资源,加强二次资源和尾矿资源的循环利用。支持深部、难采矿体和低品位矿体的开采利用。并鼓励和支持企业参股或控股境外矿山,通过与境外矿山签订长期采购协议、境外投资办矿等方式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
(3)培育和建设大型企业集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继续培育和建设大型企业集团,向优势企业集中优质资源,通过购买产权、作价入股等方式实现大中小矿联合重组。形成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4)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
充分发挥云南有色金属工业教育和科研系统的作用,多层次、多形式培养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适应有色金属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