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煤炭网

我的煤炭网>新闻>综合信息>选矿知识>济钢高炉设备优化改造和技术创新

济钢高炉设备优化改造和技术创新

济钢高炉设备优化改造和技术创新 济钢350m3高炉设备的优化与技术创新

文摘:济钢第一炼铁厂利用高炉大修、中修和项修的机会,对炉体结构、冷却系统、炉顶设备、上料及箕斗设备、炉泥枪、热风炉、煤气净化及预热系统进行了优化改造和技术创新。这提高了设备的装备水平和使用寿命,为高炉高产长寿和设备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导言

济南钢铁集团公司第一炼铁厂(简称济钢第一炼铁厂)拥有6座350m3高炉。1994年以前,这些高炉基本相同:自撑式炉型结构,斜桥装料车,双钟马基炉顶装料设备,炉前自产液压泥炮,开炉机,传统内燃Cobbe热风炉。高炉设备水平低。10年来,通过炼铁设备的技术改造和升级,不断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使设备的使用寿命与维修同步,使设备得到优化。特别是2001年5月6号高炉大修,进一步优化了350m3高炉的设备配置,为高炉的稳产、长寿和经济运行奠定了基础。

二、设备改造和技术创新

(一)自立式高炉对框架结构的改进

济钢350m3高炉由255m3高炉扩建而成,其形式为自撑式结构。高炉的炉顶设备、梯子平台和周围管道都由高炉炉壳支撑。这些设备部件重约350吨,只作用在30毫米厚的炉子上。随着炉内热负荷的变化和冷却设备的侵蚀,炉壳受热,承重能力降低,炉壳变形,往往导致炉壳开裂的恶性循环,进而导致炉顶设备移位,斜桥碰撞,被迫停产。自1994年2号高炉、1995年1号高炉、2000年5号高炉、2001年6号高炉大修后,高炉自撑式结构改为框架结构。从炉体到炉顶的梯子、平台、水系统管道及周边管道均由框架支撑,斜桥支架更稳固。从1994年到1998年,大中修统计表明,自撑式高炉炉壳平均变形损坏量约为25t(占整个炉壳的2/5)。1998年,2号高炉变形炉皮仅更换4t左右。2000年1号高炉炉皮修补量为6t,可见框架结构效益显著。另外,高炉大修时,更换炉皮很容易,不用考虑炉壳负荷。

(2)高炉冷却(设备)系统的优化与探索

350m3高炉冷却设备经历了近10年的探索,从最初的汽化冷却到1994年的高炉软水冷却系统。对水量、水温差、冷却方式是开路还是闭路进行了系统的探索。从1993年开始,5#和6#高炉采用空冷却器进行软水冷却,1994年和1995年将2#高炉和1#高炉的软水冷却流量提高到1000 t/h,1997年分阶段采用4#高炉的软水冷却方式,效果不理想,以至于1998年6#高炉,只是在1999年2号高炉大修时,将软水系统改造为水-水换热器,从而规范了350m3高炉软水系统的设计原则:水系统水量大于1100m3/h,进水温度低于33℃,水温差控制在5℃,冷却壁水管流速1.8 ~ 2.0m/s;2000年和2001年,5#和6#高炉冷却系统运行稳定,效果很好。

350m3高炉冷却壁主要采用球墨铸铁冷却壁。冷却壁共分7层(1 ~ 3段光滑,4 ~ 7段镶砖,每段28块),冷却高度16m。1996年,随着高炉原燃料的变化和经济技术指标的提高,高炉冷却壁的问题更加突出。据统计,4 ~ 5段冷却壁的使用寿命不足1年,随着高炉维修中项目维修模式的实施,冷却设备的频繁损坏制约了高炉的经济技术指标。因此,1996年,3号高炉冷却壁的材质改进为HT 400-2,同时保留了炉衬炉壁的冷却设备。1997年对4#高炉进行了全覆盖砖冷却壁大修。1998年,在3号高炉炉顶大修中,用铸造冷却板复合刚玉耐火砖代替冷却壁。1999年,在成功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了铸钢冷却壁。2000年,5号高炉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形成了9段冷却壁布局,冷却高度为19m。铸铁和铸钢冷却壁组合使用,结构设计合理。2001年在6号高炉大修,实现了350m3高炉冷却系统的长寿命。

(3)炉顶设备的改进

6座350m3高炉的炉顶结构基本相同,都是双钟马基液压炉顶。由于高炉生产时间不同,炉顶设备或多或少存在差异,尤其是图号不同,部分备件选择不同,给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1.炉顶液压系统的统一改造。液压站是液压炉顶的动力源。六种高炉炉顶的液压原理相似但不完全相同。1994年起,炉顶液压站插装阀改为电磁(液压)换向阀,解决了炉顶插入式液压系统的内漏和冲击问题。取消炉顶保压块,油泵选用齿轮泵,增加循环油路,加强滤油。到1999年,6座高炉炉顶液压系统原理相同,液压部分样机统一,系统稳定可靠。

2.浸渍碳化钨的大小钟形桶。1997年以前,大小钟斗都是铸钢材质,接触面都是合金覆盖。钟昀呈水桶的正常寿命是18个月,大钟的寿命大约是2年。由于炉顶设备平均每年需要3座以上高炉大修,备件供应紧张,2#、5#、6#高炉炉顶钟斗不得不停焊检修。焊接修复后,修复效果只能维持3个月,能耗高。因此,在调研的基础上,1997年在4号高炉大修中首次使用了浸碳化钨的大小钟斗,1998年在6号高炉和3号高炉大修中推广应用。顶级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大提高。钟昀呈漏斗的使用寿命约为36个月,大钟漏斗的使用寿命超过50个月。高炉维修中取消了因炉顶设备泄漏而进行分项维修的模式。1999年5号高炉大修时,炉顶大漏斗采用铸钢,钟昀呈漏斗采用浸渍碳化钨,使炉顶设备与高炉冷却设备相匹配。可与高炉设备维修同步进行,经济效益显著。

3.大钟拉杆的密封解决了大钟顶部压力增加和寿命延长的问题。大钟拉杆的密封漏水,容易损坏拉杆的薄弱点,然后两个拉杆因灰尘而不同步。在平时的维护中增加了二次密封。高炉大修时,用电动摆轮打磨拉杆,改进密封结构。大钟拉杆密封装置研制成功(1999年申报国家专利并获批准)。定期润滑,防止拉杆泄漏,使350m3高炉炉顶设备运行更加稳定。

(4)槽下设备和给料的改进

350m3高炉槽下有四个烧结矿槽(每个配有振动筛)、粉末返回带和粉末筒仓、两个球团槽(配有给料机)和两到三个配有给料机、两个焦炭筛、四个称重料斗和对称斜桥中心的原矿槽(或杂矿槽)。烧结矿、球团矿和焦炭由称重料斗称重,并装入装料车。六座高炉均采用2.8m3漏斗车,漏斗车有效容积为2.5m3

随着高炉原料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要求对原料进行筛选和精加工。在原有振动筛的基础上,将铸造筛底改为梳状筛板,并首次引入专利产品——棒条筛底,使入炉烧结矿粒度在5mm以上,随后引入8mm棒条焦炭筛,改善入炉焦炭粒度。

近年来,由于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1 ~ 4 #高炉卷扬机加料车电机容量不足。1993年新建的5#、6#高炉,卷扬机电机125kW,卷扬机减速器ZL115,漏斗车容积3.0m3,卷扬机运转率85%以上。工艺操作变更,实行大批量制,设备出现箕斗前后轮轴承故障,拉杆变形。1996年,箕斗车按550m3高炉车校核设计,1997年投入使用,1998年,1997年箕斗车改为此型,防止了拉断拉杆和轮轴事故的发生。当高炉利用系数接近3.0时,箕斗提升机发生高速断轴事故,说明8t提升机不能满足要求。1998年,主提升ZL115减速机高速轴加厚,轴径由90mm改为110mm。1999年主提升减速机改为TR700硬齿面减速机,电机改为140kW。同时,对箕斗的大绳轮进行了加宽,并加厚了井筒。2000年,高炉车大绳由φ28mm×37mm×19mm改为左右三角绳,全面提升了高炉提升系统,满足了提高高炉经济技术指标对设备性能的要求。

(5)炉前液压泥炮的改进

350m3高炉有一个出铁口和两个出渣口,炉前泥炮更换频繁。1989年和1990年,济钢专利的JG60倾斜式短液压泥炮用于3#和4#高炉大修。泥炮的转动、击发、压紧和打泥动作分别由四个油缸控制。1993年新建的5#、6#高炉由于转动部件使用寿命较短,采用了改进的第三代JG60T倾摆短液压泥炮,仍然存在曲臂断裂的问题。1995年,1号高炉大修引进BG75泥炮。由于备件供应和JG60T泥炮需要进一步改进,两种泥炮并存,满足了一段时间的生产工艺要求。

随着冶炼技术的加强,高炉利用系数达到了3.0t/m3·d以上,从1999年开始,泥炮已经无法移动泥浆,甚至打泥能力不足。在BG75的基础上,济钢与北京科技大学联合开发了KD100液压泥炮,并于2000年在5号高炉大修中首次应用。回转、转枪、压枪由一个油缸完成,操作简单,维修方便。能满足高冶金强度高炉和450m3高炉应用。

(六)改进热风炉设备

5#和6#350m3高炉分别配置三座内燃霍戈文热风炉,蓄热面积为95.41m2/m3。每座高炉配有两台G4-73No12.57助燃风机,热风炉各热风阀采用软水闭路冷却。由于气体含水量高,容易损坏燃烧阀和切断阀。1996年研制出管道天然气脱水器,效果良好。1998年初,6号高炉大修,实现煤气双预热和煤气管道安全维护,增设DN900液压煤气盲板阀,将煤气切断阀改为氟橡胶密封阀。1999年煤气切断阀改为硬密封三偏心盘阀,满足了180℃高炉煤气的启闭要求。

1 ~ 4号高炉热风炉由255m3高炉改造而成,在空之间位置有限。1995年1号高炉大修,热风炉改为三顶燃式热风炉,蓄热面积101.8m2/m3,液压半自动换炉,热风阀软水闭路冷却,热风炉顶部有空煤气和煤气切断阀,阀门采用新型四杆卧式切断阀。刚投入使用时,煤气切断阀频繁失效,煤气含尘量高影响热风炉燃烧。通过对阀门整体工艺结构的分析和工艺设计的调整,大大提高了阀门的质量。1997年对4号锅炉热风炉进行大修,至今仍使用第二代改进型顶燃式热风炉。热风炉的煤气、空煤气、烟道、冷风阀均采用了改进的四杆卧式截止阀。经过几年的探索,液压阀满足生产工艺要求,密封性能好,顶燃式热风炉满足高炉高风温要求,是小厂区提高风温的重要措施。

为进一步提高高炉风温,节能降耗,一方面采用专利技术降低高炉煤气含尘量和含水量,并增设丝网脱水器;另一方面,对高炉煤气和空煤气进行两次预热,使煤气和空煤气的温度达到200℃,改善了热风炉的燃烧条件,提高了风温。开发并引进了高效陶瓷燃烧器、烟气均匀分布、冷风分布等技术,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㈦关于磨损部件寿命的研究

近年来,在开发浸碳化钨大型钟罩和冷却设备的基础上,开展了易损件寿命的研究。设备衬板为橡胶材质,应用“物料粉碎”技术;2000年,漏斗车使用陶瓷衬板,使用寿命超过12个月。固定受料斗的衬板在合金基体上覆盖有硬质合金,经过特殊的工艺处理,这些零件的使用寿命可以达到12个月,甚至30个月,配合高炉的维护。

非加工件的制造和维护在高炉槽下进行,通过简单的焊接维护保证正常进料。在1200℃下研究进气系统结构件的质量。大风口套采用铸钢材质,小管状风口套采用焊接合金接头,使进气系统更能满足高气温下长寿命的要求。550mm安全阀用了8年多了,还是一如既往的好。

(八)完善电气仪表系统和新技术应用。

1993年,新建的5#、6#高炉上料电气系统首次采用DDC技术,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逐步升级,运行稳定。1999年采用专利热电偶测量安装技术,减少检测元件对高炉维护的影响。

1998年,将过程控制应用于热风炉,开发了热风炉优化燃烧技术。1999年与浙江大学合作将炼铁优化专家系统应用于1号高炉,效果明显。2001年,6#高炉第一次大修,炉顶成像装置成功启动,高炉达产。软水系统的检测显示了高炉冷却设备的动态状态,并进行预测和预警。随着电气技术的成熟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350m3高炉设备系统运行稳定,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第三,结论

(1)随着高炉冶炼技术的提高和发展,济钢不断对350m3高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了高炉装备水平,满足了生产工艺要求,为济钢创造全国先进的350m3高炉经济技术指标奠定了基础。此外,设备薄弱环节的整改和内部系统的优化,形成了济钢350m3高炉稳定、高效、长寿的设计。该管理模式不仅为济钢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和推广应用价值。

(2)高炉设备的改造和长寿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特别是随着中小型高炉经济指标赶超大型高炉先进水平,对设备性能的要求更加严格。比如高炉热风炉温度达到1200℃,热风阀延长,高温煤气阀的开发,双钟炉顶如何满足利用系数3.5t/m3·d的上一代高炉免维护的要求,取消高炉中修延长使用寿命等等。,将促进炼铁的研究和探索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以及网友自行发布,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更换漏斗安全技术措施

上一篇:轨道巷断层漏顶维护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