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我国地质科技取得一批原创性、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成果;油气资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取得新进展,发现一批矿产地,新增了一批资源量,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大大缓解了我国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平抑了国际矿产品价格,基本满足了国家的需要。这是记者12月6日从在京举行的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上获悉的。
“十五”期间,地质科技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性重要成果。2005年,mainland China科学钻探工程圆满完成,一批重大前沿研究和钻探技术成果举世瞩目;热生物群和关岭动物群研究取得重大发现,在生命起源和演化领域获得重要新知识;青藏高原、华北和西北地区岩石圈结构的研究获得了新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了中国成矿系统理论;发表《中国区域年表》、《地层表》等一批重要基础成果;成功开发了一系列适用于中国西部特殊景观区的物化探技术、仪器和设备;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地质科学学科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地质人才。
与此同时,科研人员完成了中国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油气勘探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累计投资1370亿元,施工探井7247口。共发现探明地质储量1亿吨以上的油田8个,探明地质储量1000亿立方米以上的大气田5个。山西煤层气探明储量1023亿立方米。固体矿产勘查走出世纪之交的“低谷”,总投资184亿元。矿产勘查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正在加速形成。初步查明了927个主要固体矿产大中型矿山的资源潜力。西南三江、雅鲁藏布江、东天山等重点成矿区带铜矿勘查取得重大进展,预计形成3~5个大型铜基地。吐鲁番、鄂尔多斯、二连盆地可地浸砂岩铀矿勘查取得重要进展,有望形成新的铀资源基地。新疆罗布泊探明大型钾盐矿床。豫西南、闽中、塔里木西部和大兴安岭铅锌银矿床勘探取得新进展。钨、锡等矿产的开发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优势矿产的地位。辽宁青城子铅锌矿、湖南水口上铅锌矿、香花岭锡矿等外围及深部接替资源勘查取得重大成果。
此外,基础地质调查全面推进,1 ∶ 2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1 ∶ 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实现全覆盖,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基础地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