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灾害以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分为(地质灾害的研究方法) 矿山灾害学的研究模式、特点和方法& nbsp;& nbsp先引用& nbsp& nbsp话&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目前,矿山灾害及其防治理论的研究现状决定了矿山灾害学的形成。 据国家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统计,2002年1-9月,全国工矿企业共发生伤亡事故9781起,死亡1525人,其中煤矿企业2745起,死亡4661人,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50起,死亡1050人。非煤矿山企业1173家,死亡1495人,死亡10人以上重大事故2起,死亡49人。 另一份资料[4]显示,我国地下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是先进国家的几到十倍。我国煤矿平均每小时死亡1.05人,平均每天发生3人以上事故。每年死亡人数是全世界煤矿的4倍,矿山工业事故和尘肺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5亿元,远远超过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因此,积极致力于矿山灾害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二、矿难学的研究模式:&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矿井灾害学的研究对象是矿井灾害。 矿山可分为:煤矿、冶金矿山(包括铁矿、锰矿、萤石矿)、金矿、有色金属矿山(铜、铅锌矿、锡矿、钨矿、钼矿、铝镁矿)、化工原料矿山(硫矿、磷矿)、核工业矿山(铀、钍核能矿山)、建材矿山(采石场、石棉矿)和轻工矿矿山(。 &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根据灾害学原理,参照国家标准GB/T 13745-1992《学科分类与代码》,矿井灾害学的研究应是多层次、综合性的,包括矿井灾害致灾动力学、矿井灾害运动学、矿井灾害预测和矿井灾害防治对策四个方面。 其中,矿难成因动力学主要研究矿难的形成过程、动力源、作用机理和破坏方式。 矿难运动学着重研究矿难的各种表现形式。它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各种矿难危害和扩散程度的认识,为矿难的具体研究提供依据。 比如,对于矿井瓦斯爆炸事故,需要研究煤与瓦斯突出爆炸的机理,以及事故发生后的污染方式、途径和传播速度,有助于制定合理的防治对策。 如果对矿井灾害的运动过程缺乏了解,就很难准确估计矿井灾害发生后的各种次生灾害(如煤与瓦斯突出引起的瓦斯煤尘爆炸等。),导致决策失误,从而放大了矿难的危害。 矿井灾害预测和防治对策主要是针对不同类型的矿井灾害,根据其特点进行预测和对策研究。 &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根据科学学原理,矿井灾害学的工程技术研究模式主要包括矿井安全科学和矿井灾害防治工程,如煤与瓦斯突出防治、矿井防尘、矿井防灭火、矿井通风工程、矿压支护和顶板管理等。 矿山灾害学的技术科研模式主要包括矿山灾害教育学、矿山灾害心理学、矿山灾害法学、矿山灾害经济学和矿山灾害管理学等。 矿难学的基础理论科学是矿难数学、矿难物理学、矿难化学、矿难毒理学和矿难哲学。 &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三。矿难学的研究特点:&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一)跨学科 综合研究特点:&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矿井灾害主要有矿震、矿尘、地面塌陷、地裂缝、矿井冒顶、突水、底鼓、煤层自燃、瓦斯爆炸和煤与瓦斯突出。 每一种灾害理论和防治技术都需要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支持,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非常明显。 每一项矿井灾害预防技术都有至少10个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如煤与瓦斯突出防治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涉及数学、物理学、工程物理学、采矿、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气体动力学、热力学、工程材料、管理工程、法学等。 &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此外,现代科学技术和理论发展迅速,如计算机技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模糊数学、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理论、模拟实验和模拟方法等。,也为矿山灾害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支撑条件。 &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二)生态环境研究的特点:&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矿业作为基础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忽视环境保护,我国矿山企业生产建设和经营活动中环境违法行为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突出。 比如:1。粗放的资源开发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2.无序开发资源造成植被和生态破坏,造成水土流失;3.采矿、选矿、冶金技术相对落后,造成环境污染;4.外部环境的经济效益没有纳入企业内部成本核算体系,缺乏修复和重建矿区生态环境的资金投入。 因此,在矿山灾害学的研究体系中,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研究如何有效地遏制矿业的环境侵害,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矿区的环境扰动,优化矿产资源的开发。 &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3)社会参与的研究特点:&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矿难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灾难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期而至”是灾难最显著的特征。 矿难和其他灾害一样,会对社会进步和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不断蚕食社会安全和秩序,最终迫使公众和管理者参与或干预。 具体来说,社会参与矿山灾害防治的特点是:积极采取应急措施,成立相应的组织进行管理,包括行政管理和政策、立法、宣传、协作研究、社会保险和投资保障等。 &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四)安全教育的研究特点:&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矿山灾害学安全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矿山防灾意识和减灾避难方法,如灾害意识、经济、伦理道德、矿山安全法制与行为、应急救援与自我保护和逃生技能等。 其中,灾害认知概念是对矿山生产与矿山安全和谐关系的基本认知;灾害经济观是对矿井灾害的理性思考和对矿井安全价值的理性判断。灾难伦理是建立新的伦理准则,调节矿山生产经营者与矿山安全之间的矛盾;安全法制的概念是以社会法律规范的形式来调整发展矿山经济和保障矿山生产安全过程中的各种具体矛盾。安全行为观是煤矿安全保障中最活跃的意识;紧急救援和自救逃生是灾后最大限度减少灾区和社会生命财产损失的有效途径。 无论在矿区还是向社会公众,都应该普及和广泛宣传上述内容。教育培训的组织、经费支持和制度化是实施矿山安全教育的重要环节。 &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5)工程科学的研究特点:& nbsp& nbsp& nbsp矿山灾害学的理论研究在于实践和应用,其最终目的是减少矿山灾害的发生和矿山灾害事故的危害。 只有将理论与矿山灾害防治工程紧密结合,矿山灾害科学的研究才会有生命力。 实际上,对各种矿难的认识和预防都是从矿山工程的概念开始的,对矿难的有效预防和控制最终体现了矿山工程技术的实际发展水平。 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矿山工程的技术水平也充分代表了矿山灾害科学的研究水平。 &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就目前的研究而言,矿难学是一门需要不断拓展的矿山安全减灾综合科学。 因为任何一门学科从发展到成熟,都要经历一个强大的理论基础和技术经验的积累和升华的过程。 特别是在矿难的内在机理、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等领域,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不少问题。 因此,矿山灾害科学的工程理论研究仍是矿山灾害科学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四。矿难学的研究方法:&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1)灾害理论研究与其防治技术紧密结合:&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矿井灾害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减少矿井灾害的发生和矿井灾害的危害。 只有与矿山灾害防治的对策和方法紧密结合,灾害科学才会更有生命力。 在矿山灾害科学研究中,应重视矿山灾害的综合社会经济效应研究和防灾减灾效益研究。只有研究清楚矿山灾害防治的经济效益,才能为矿山灾害防治的决策者服务,使矿山灾害科学的研究成果迅速转化和推广,成为生产力,保障公众和社会的安全,为矿业经济发展服务。 &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2)逻辑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纵观矿业发展史,也就是一部人类与矿难斗争的历史。 因此,矿山灾害学的研究应以矿山灾害防治理论的发展过程(逻辑)与人类认识矿山灾害的历史过程(历史)相一致为原则,采用逻辑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矿山灾害学的理论体系。 矿难科学不能缺少矿难史和矿难哲学。 &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3)加强国际合作 学术交流:&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科学没有国界。只有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才能更好地掌握矿难的致灾机理及其防治措施。 此外,在矿难研究的协作过程中,互联网网络技术也会给研究工作带来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4)坚持系统观点和综合方法&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以往的矿难研究多局限于单个矿井、单一灾害类型、单一侧面的研究,局限于具体灾害事件的研究,即进行孤立的研究,其研究成果的应用受到限制,难以进行实质性的大规模推广应用。 因此,矿山灾害学的研究应运用系统科学的分析观点,从有限而分散的矿山灾害理论研究和实践出发,进行综合和实践,向综合化和系统化发展。 即大力开展多矿区、多矿种、多种矿难的整体综合研究,真正做到“安全减灾、综合防治”。 &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5)促进矿难 非线性研究:&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由于历史发展的局限性,过去在定量分析矿难系统运动规律时,通常将非线性关系简化为线性关系。 由于非线性系统和相应线性化系统的动态拓扑结构不一定是同胚的,简化的结果不能完全解释矿难系统的真实规律。 事实上,矿山灾害的孕育、发生和发展与构成灾害的因素与其环境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分岔、突变、混沌、孤立子、分形、自组织和不稳定性等非线性现象密切相关。 因此,从非线性科学的角度,通过研究矿井灾害的运动规律,可以全面正确地认识矿井灾害系统运动的真实规律。 借助当代计算机技术,可以大力推进矿难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并取得成果。 &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五、结论& nbsp& nbsp上&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一)矿山灾害科学来源于矿山灾害防治理论和防治技术研究的长期实践。 它既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工程应用科学。它是矿山安全与减灾的系统科学。 矿井灾害防治技术的提高有赖于矿井灾害学科学理论的指导,有赖于矿井生产系统中“人-资源-环境-安全-减灾-社会-经济”交叉整合关系的科学系统研究。 &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二)矿山灾害学的研究特点遵循安全工程和减灾工程的研究特点。 然而,其研究更多的是侧重于矿难成因和加重过程中的矿难预防和管理决策的研究。 因此,矿难科学及其系统内涵的研究,不仅仅是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地质学家、安全科学家、环境科学家的协作,更是全面综合研究矿山安全减灾的问题,更是全面正确认识矿难及其事故发生发展规律,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素质的问题。 &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3)矿山灾害科学研究应从整个矿区整体环境和安全的角度出发,开展跨学科、多理论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应注意研究矿井灾害的非线性动力学现象和防灾减灾效益。 同时,要大力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方位的国际合作。 只有这样,矿井灾害学理论才能全面、系统、综合地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以及网友自行发布,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矿业权评估方法可采取(矿业权评估规范)
上一篇: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重要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