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煤炭网

我的煤炭网>新闻>综合信息>选矿知识>谦比希铜矿位于赞比亚(赞比亚铁矿储量)

谦比希铜矿位于赞比亚(赞比亚铁矿储量)

谦比希铜矿位于赞比亚(赞比亚铁矿储量) 赞比亚谦比希铜矿床特征及成因:& nbsp& nbsp赞比亚-刚果(金)铜矿带是世界上最大的成矿带之一,以铜矿资源丰富、铜资源量高、铜产量高著称。 这条铜矿带蕴藏着世界上众多的大型砂页岩铜矿,其铜资源储量仅次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智利、秘鲁和阿根廷)和北美洲的美国西南部——墨西哥,位居第三。伴生钴储量居世界第二位。 & nbsp& nbsp& nbsp赞比亚谦比希铜矿是该铜矿带中典型的大型砂页岩铜矿。 摘要:在介绍谦比希铜矿含矿建造、构造及矿体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该矿床的成因,可为同类型矿床的地质研究提供参考。 & nbsp& nbsp& nbsp一、矿床地质背景:& nbsp& nbsp迁西铜矿位于赞比亚-刚果(金)铜矿带中部,是中非卢菲连弧形构造带东段的一部分。 路飞连弧形构造带从赞比亚与刚果(金)的东部边界呈弧形延伸至赞比亚与安哥拉的西部边界,是一条长约500公里、宽约80公里的铜、钴、镍、铅、锌多金属成矿带。 & nbsp& nbsp& nbsp铜矿带走向西北-东南,在赞比亚长约150公里,宽约50公里。主体构造为北西向卡富埃背斜,所有矿床均分布在该背斜两翼的含矿地层中。 在NW-SE平面上形成NE和SW两条次级成矿带。孔科拉(kon kola)-恩汉加(Nhanga)-谦比希(Nkana)-卢安沙构成西南次级成矿带。谦比希铜矿位于SW矿带中部谦比希盆地北缘(见图1)。 & nbsp1 & nbsp赞比亚谦比希铜矿区域地质图:& nbsp& nbsp铜矿带地层主要由前寒武纪基底核和加丹加超群盖层组成。 基底地层为前寒武纪早期的鲁夫布超群和前寒武纪中期的穆瓦超群。 鲁布超群岩性为片岩、片麻岩和侵入其中的花岗岩;穆超群岩性主要是石英岩。 & nbsp& nbsp& nbsp晏丹超群不整合接触基底核,可分为上下Roan组、孔德龙的Mwasha组和Kundelungu组。 下罗恩组岩性为砾岩、斜坡砂岩、风化砂岩和泥岩,是铜矿带矿体的赋矿层;上罗恩组为白云岩;古孔德龙组主要由冰川沉积物组成。 各个层次之间有一个整体的联系。 前碧溪铜矿属于下洛恩组。 & nbsp& nbsp& nbsp由于成矿期后乳非连造山运动(840 ~ 465 Ma)的影响,地层普遍遭受褶皱和区域变质作用。 & nbsp& nbsp& nbsp侵入鲁夫布超群的花岗岩也广泛分布于铜矿带,但未发现侵入含矿地层的岩体。 & nbsp& nbsp& nbsp二。存款特征:& nbsp& nbsp(1)含矿建造特征:& nbsp& nbsp与铜矿带区域地层一样,矿区地层发育良好,从基底岩心到加丹加地层,矿体产于加丹加群夏洛恩组含矿建造中(见图2)。 & nbsp& nbsp2 & nbsp含矿建筑柱状图:& nbsp& nbsp下罗恩组含矿建造按岩性可分为下盘砾岩、矿页岩和下盘石英岩建造,其中矿页岩建造为矿体。 & nbsp& nbsp& nbsp下盘砾岩构造:由粗粒长石砂岩夹卵石和少量粗粒、大量花岗岩和片岩岩屑组成,厚度约1 ~ 30英尺。 该层厚度和成分变化较大,但由于其独特的岩性,是一个很好的标志层。 & nbsp& nbsp& nbsp矿区页岩地层:由砂岩、页岩、细粒黑云母和应时泥岩组成。由于岩石中白云石含量不同,岩石具有明显的条带状,地层厚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主矿体和西矿体的褶皱部分,矿石页岩的平均厚度为30m,沿倾向深部矿石页岩的厚度减小到18m,而在主矿体沿走向的东西两端,矿石页岩的真实厚度约为6m。 岩性、矿石页岩也有一些变化。 花岗岩接触带附近泥岩较少,但在矿页岩发育较好的地区,其底部富含碳酸盐,并遭受强烈的扭曲和面理。 在大多数地区,白云石、硬石膏、应时和硫化物共同构成了矿物页岩的上部,厚度约为3 ~ 6m,通常为砂质,局部为交错层状长石砂岩。 铜矿化导致页岩形成矿体。 & nbsp& nbsp& nbsp上墙石英岩建造:主要由白色长石石英岩、长石砂岩和粉砂质泥岩组成,厚度4.6m & nbsp& nbsp& nbsp(二)结构特征:& nbsp& nbsp影响矿体的最重要构造是成矿期后主矿体与西矿体之间发育的牵引褶皱,地表为一系列向斜与背斜交替的不对称相似褶皱(见图3)。 & nbsp图3 & nbsp迁西铜矿地质剖面示意图:& nbsp& nbsp受区内如飞莲造山运动的影响,矿体和地层沿局部走向和倾向有强烈的褶皱作用。 在基底花岗岩古山东侧,主矿体发育一系列牵引褶皱。 褶皱泥岩的轴面和劈理向南倾斜,倾角55° ~ 60°。 下盘构造,倾角变陡。 在倒转的河北上,石英岩常常逆掩到相邻的向斜上。 以低角度向西拖动褶皱 在古山上,褶皱的轴面变陡,褶皱在单斜的陡翼上消失。 在古代山东,褶皱轴向东平缓下降。 由于上覆罗恩组顶部变质辉长岩之间软硬岩层互现坚硬花岗岩,褶皱后不仅粗碎屑形成同心环状褶皱,粗碎屑与泥岩互层也形成类似褶皱。 & nbsp& nbsp& nbsp由于褶皱构造的变形,在地层中形成大量的轴向劈裂和节理,导致岩石结构部分破碎。同时,褶皱作用也使矿体在三维上复杂化空,导致核部增厚,两翼变薄。 & nbsp& nbsp& nbsp在整个矿区内,断层构造不是很发育。 仅发现少量小断层,矿体的空分布格局未发生变化。 & nbsp& nbsp& nbsp(3)变质特征:& nbsp& nbsp含矿建造遭受了低级别的区域变质作用。 在主矿体的强牵引褶皱附近,动力特征尤为明显。 原始的砾石、长石砂岩、泥岩和粘土沉积物变成了砾岩、长石石英岩、应时长石砂岩、泥岩和片岩。 碳酸盐岩已经重结晶成白云石或方解石大理岩。 在变质细粒黑云母石英片岩的砂质泥岩建造中,可见到重结晶的应时、长石和电气石。 在粗粒长石砂岩和砾岩中,被剪切的细白云母变成了绢云母和黑云母,而原始碎屑矿物保存完好。 & nbsp& nbsp& nbsp(4)矿体特征:& nbsp& nbsp1.矿体形态特征:& nbsp& nbsp迁西铜矿有两个矿体,主矿体和西矿体,实际上是同一矿体,由矿石页岩铜矿化形成。它们产于同一含矿构造中,但由于它们之间存在品位低的贫矿沟,所以被人为地分为两个矿体(见图4)。 & nbsp& nbsp图4 & nbsp迁西铜矿矿体& nbsp:& nbsp;& nbsp主矿体位于矿区东部,基底两座化石山之间,走向近ES,倾角S,倾角15 ~ 80。 矿体沿倾向和走向稳定,走向长度为1900米,倾向延伸超过1000米。矿体平均厚度为7.5米,最大厚度为30米 西矿体位于主矿体的西部,走向NWW,倾向S,沿走向长1800米,倾向延伸900米,平均厚度约7.5米 两个矿体在地表几乎被第四系覆盖,仅在山谷中有少量露头。 & nbsp& nbsp& nbsp矿体倾角变化大,由浅入深逐渐增大,矿体变陡。 近地表矿体倾角为15° ~ 30°,随着深度增加到500m,矿体倾角也增加到50° ~ 60°,在深度900m时达到75° ~ 80°。 矿体倾角的这种变化在空区间表现为弧形矿体。 & nbsp& nbsp& nbsp这个变化规律在任何一个部分都不一样,不同地区变化幅度也不一样。 就主矿体而言,东部变化较剧烈,中部与西部大体一致。 另外,由于局部地段褶皱的影响,矿体会突然变陡变缓。 & nbsp& nbsp& nbsp主矿体和西矿体的厚度变化不同。 主矿体沿倾向由浅至深有变薄的趋势;主矿体沿走向中间厚两端薄,在空上形成由浅入深的楔形 西部矿体最厚处为400 ~ 500 m,沿倾向浅部和深部,沿走向东西两端逐渐变薄尖灭。空是一个中间厚外围薄的椭圆形蛋糕。 & nbsp& nbsp& nbsp2.矿化特征:& nbsp& nbsp千碧溪铜矿的矿石主要是硫化铜和氧化铜(见图3)。 & nbsp& nbsp& nbsp由于地表覆盖薄,渗透性好,矿体遭受了强烈的风化和氧化作用,形成了明显的氧化铜矿物带,其中主要矿物为叶雀石、少量铜蓝、自然铜及少量原生黄铁矿、黄铜矿和斑铜矿。 脉石矿物主要由白云母、绢云母、应时、长石、方解石和硬石膏组成。 铜矿物主要以细粒嵌布,其次为浸染状脉体和斑状团块。 & nbsp& nbsp& nbsp氧化矿带下方为硫化物矿体,硫化物呈微细浸染状。硫化物的粒度与沉积岩中岩屑的粒度基本相同。 在矿体垂直方向上,矿化具有明显的金属矿物分带现象。 矿体从顶到底可分为三个带:黄铜矿带、黄铜矿和斑铜矿混合带和斑铜矿带。 上部以黄铜矿为主,斑铜矿含量向矿体底板逐渐增加。中部为黄铜矿和斑铜矿混合带,以黄铜矿为主;矿体底板以斑铜矿为主,其次为黄铜矿 铜矿物的这种分带现象导致底板矿化强烈,铜品位高,铜化作用向顶板逐渐减弱。 矿体底板与围岩边界清晰,肉眼可识别。 顶板与围岩之间逐渐过渡,界限不清,肉眼难以分辨。通常通过取样和测试来区分(见图5)。 & nbsp& nbsp图5 & nbsp主矿体BN-斑铜矿西部255003钻孔铜品位变化曲线;& nbsp-黄铜矿:& nbsp;& nbsp矿物有黄铁矿、斑铜矿、黄铜矿和辉铜矿;脉石矿物有白云石、绢云母、应时、长石、黑云母、方解石、红柱石和硬石膏。 矿石中除主要有用成分铜外,还含有金、银、硒等有益成分。 & nbsp& nbsp& nbsp矿石构造以块状构造为主,矿体底板有时被剪切形成角砾岩构造。 结构显示,硫化铜和黄铁矿嵌布或点状分布于岩屑和晶屑之间,大多数矿石矿物粒度较小,一般小于0.1毫米 & nbsp& nbsp& nbsp此外,还常见后期热液沿节理裂隙渗透,黄铜矿、斑铜矿呈砾岩、砾岩状,与应时形成斜层理的硫化物矿脉,对矿体有轻微的改造富集作用。 & nbsp& nbsp& nbsp三。矿床成因:& nbsp& nbsp谦比希矿床的成因争论主要集中在是同生还是后生,是原生沉积还是晚期岩浆热液形成,矿物分带是矿物结晶还是侧向分泌形成。要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①成矿物质的来源;②硫化物分带的原因;③构造与成矿的关系;④当时的沉积环境。 & nbsp& nbsp& nbsp成矿物质来源是解决矿床成因的关键问题。 通过大量的野外观察和室内综合研究,认为谦比希铜矿床是同生的,成矿物质来自沉积物,而不是岩浆,表现在:①花岗岩侵入时间早于含矿建造的形成,没有岩脉侵入含矿建造,说明成矿物质不可能来自深部岩浆;②硫化物颗粒周围有红柱石斑状晶体,表明成矿作用形成于变质作用之前,即构造作用之前;③矿石页岩中存在富含硫化铜的薄层盖层结构,表明硫化铜形成于典型的沉积环境;④牵引褶皱区矿体有扩张收缩现象,但铜品位运动一致,也说明矿体形成于构造作用之前;⑤硫化铜分布多呈条带状,无论是富矿带还是贫矿带,铜含量在较大范围内保持稳定;⑥含矿形成过程中,下盘、矿页岩和下盘之间岩性和矿物的渐变表明初始沉积环境具有长期稳定性;⑦矿体与上下壁之间有突然的接触边界,表明没有成矿溶液的迁移和交代成矿作用。 & nbsp& nbsp& nbsp矿床的上述特征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沉积物质,而不是岩浆,矿床是同生的,而不是后生的。 成矿期后的区域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对成矿物质的富集和矿体形态的变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 nbsp& nbsp& nbsp四。结论& nbsp& nbsp& nbsp(1)谦比希铜矿床产于夏洛恩组,含矿建造按岩性可分为下盘砾岩、矿页岩和下盘石英岩建造,其中矿页岩建造为矿体。 & nbsp& nbsp& nbsp(2)影响矿体形态的构造主要是成矿后的牵引褶皱,断层不肥沃;含矿地层普遍遭受低级别的区域变质作用。 & nbsp& nbsp& nbsp(3)矿体倾角呈缓上陡下斜,厚度呈中间厚四周薄的变化特征。 & nbsp& nbsp& nbsp(4)矿化具有明显的铜矿物分带特征,矿体底板与围岩边界清晰,顶板与围岩逐渐过渡。界限不明确,必须通过取样、检测、分析来确定。 & nbsp& nbsp& nbsp(5)矿床为同生矿床,成矿期后矿体和成矿物质受区域构造和变质作用改造。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以及网友自行发布,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透水堆石坝上游坡坡比(混凝土堆石坝)

上一篇:工伤保险待遇及规定(工伤保险条例工伤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