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调查报告及处理条例(事故调查报告应包含) 事故调查报告规定:& nbsp一、学科内容和适用范围& nbsp& nbsp& nbsp本制度规定了事故的分类和事故分析报告的程序。 & nbsp& nbsp& nbsp本规定适用于全区所有生产经营企业和职工发生的生产(工作)中断一个工作日以上的工伤事故。 & nbsp& nbsp& nbsp二。事故分类:& nbsp& nbsp(1)按伤害程度分类(针对受伤个体):& nbsp& nbsp& nbsp1.轻伤 工人受伤后停止工作超过一个工作日,但未达到严重伤害程度的伤害 &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2.重伤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定为重伤;& nbsp& nbsp& nbsp被医生诊断为残疾或可能残疾的人;& nbsp& nbsp& nbsp伤情严重,需要大手术才能挽救;& nbsp& nbsp& nbsp人体部位严重烧伤、烫伤,或虽非关键部位,但烧伤面积占全身面积1/3以上;&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严重骨折,严重脑震荡;& nbsp& nbsp& nbsp眼部损伤更严重,可能导致失明;& nbsp& nbsp& nbsp手部受伤 拇指断了一截;其他四个手指中任何一个手指有两段折断或任何两个手指中任何一个手指有一段折断;局部肌肉损伤很严重,造成功能障碍,有不能伸屈的残疾可能;& nbsp& nbsp& nbsp足部损伤 脚趾断了三节以上;局部损伤严重,导致功能障碍,不能自由行走,致残;& nbsp& nbsp& nbsp内脏损伤 指内出血或腹膜损伤等。;& nbsp& nbsp& nbsp如果不在上述伤情范围内,经医生诊断后认为伤情严重。参照上述各点,由企业提出初步意见,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确定。 &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3.死亡 & nbsp& nbsp& nbsp& nbsp(2)根据事故中人员伤亡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 国家伤亡事故报告规定GB 644 1-86分类如下:&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1.轻伤 指只有轻伤的事故。 & nbsp& nbsp& nbsp& nbsp2.严重伤害事故 伤员中,只有重伤,没有死亡。 &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3.重大伤亡事故 指死亡1-2人的事故。 & nbsp& nbsp& nbsp& nbsp4、特别重大伤亡。 指一次死亡3人以上(含3人)的事故。 &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3)根据损伤原因分类 根据国家标准GB 644 1-86,事故按伤害原因分为20类。&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1.物体打击(指坠物、滚石、锤击、破裂、碎裂、碰伤,但不包括爆炸引起的物体打击);& nbsp& nbsp& nbsp& nbsp2.车辆伤害(包括铰链、压力、碰撞、颠覆等。);&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3.机器和工具伤害(包括铰链、研磨和戳伤);& nbsp& nbsp& nbsp& nbsp4.起重伤害;& nbsp& nbsp& nbsp5.触电(包括雷击);& nbsp& nbsp& nbsp6、溺水;& nbsp& nbsp& nbsp7、燃烧;& nbsp& nbsp& nbsp8.火;& nbsp& nbsp& nbsp9.刺伤(指机器伤害的刺伤,如钉子刺伤、锐边切割等。);&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10.高处坠落(包括高处坠落和从地面坠入坑中);& nbsp& nbsp& nbsp& nbsp1.崩溃;&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12、冒顶;& nbsp& nbsp& nbsp& nbsp13.渗透性;&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14、拍摄;& nbsp& nbsp& nbsp& nbsp15、火药爆炸(指生产、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意外爆炸);& nbsp& nbsp& nbsp& nbsp16、瓦斯爆炸(包括煤粉爆炸);&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17、锻造炉和压力容器爆炸;& nbsp& nbsp& nbsp& nbsp18.其他爆炸(包括化学爆炸和炉内钢水爆炸等。);&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19、中毒窒息;& nbsp& nbsp& nbsp& nbsp20.其他伤害(扭伤、摔伤、冻伤、动物咬伤等。);& nbsp& nbsp& nbsp三。事故报告:&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1)事故前报告:& nbsp& nbsp根据国务院《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条例》的要求,企业一旦发生人身死亡事故,必须在24小时内向主管部门报告,并由安监、劳动、公安、工会、企业高管等部门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 对于各类重大事故,企业应立即报告事故概况(时间、地点、原因、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已知事故经过、联系电话等。)24小时内上报上级机关及相关部门。 事故前报告首先要及时,信息要尽量准确。 &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2)事故后续报告;如果情况继续,请随时举报。 后续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事故的更具体情况,事故涉及人员的基本情况,事故发生后各方采取了哪些应急措施,事故现场的处理情况。 重大事故除按规定报告外,还应向当地人民检察院报告。 & nbsp& nbsp& nbsp& nbsp(3)事故调查报告;详细描述事故发生的过程,进行调查取证和事故原因分析,得出事故分析结论,明确责任,提出处理意见和整改意见。 书面内容包括:简介、事故经过、原因分析、责任分析、事故分析结论、处理意见、防范措施等。 & nbsp& nbsp& nbsp& nbsp任何在工作中受伤的人在事故发生一个月后都不会被报告为重伤或死亡。 & nbsp& nbsp& nbsp四。事故调查& nbsp& nbsp& nbsp(1)事故调查的一般程序:&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发生伤亡事故后,首先保护事故现场,并向上级和有关部门报告。 在保护事故现场的同时,要积极抢救受伤人员。 & nbsp& nbsp& nbsp& nbsp事故发生单位和有关上级主管单位应当及时派出事故调查组到事故现场进行调查。调查组成员原则上包括单位行政领导、工会、安监、劳动、医疗、公安等部门。 收集有关事故的资料、事故现场的目击者和物证,召开有关人员的座谈会和分析会。 在掌握全部情况的基础上,澄清原因,分清责任,提出处理意见。 最后编制《职工伤亡事故调查报告》。 收集、归档和报告事故的所有数据。 & nbsp& nbsp& nbsp& nbsp(二)事故现场处理:& nbsp必须仔细保护事故现场,不得破坏与事故有关的所有物体、痕迹和状态。当现场的一些物体为了抢救伤者需要移动时,应做好标记。 & nbsp& nbsp& nbsp& nbsp(3)事故调查技术 内容:& nbsp;& nbsp& nbsp1、收集物证和人证;包括物证现场的危害物、残留物、破损部位、碎片及其具体位置。每件物品都要贴上标签,注明时间地点,物品要保持原状,不要擦洗。 证人是指与事故现场当事人叙述有关的材料,应当注意真实性。 & nbsp& nbsp& nbsp& nbsp2.事故调查内容:& nbsp& nbsp事故发生的单位、地点和时间;以及受害人的姓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技术水平、工龄、在本工种的工龄、工资支付形式;& nbsp& nbsp& nbsp受害者和肇事者的技术状况及其安全教育;& nbsp& nbsp& nbsp事故发生时,受害者和实施者在操作过程中的工作内容、工作量、操作程序、动作或位置和姿势等。 & nbsp& nbsp& nbsp事故发生前后设备和工具的性能和质量;& nbsp& nbsp& nbsp必要时对所用材料的物理或化学性质进行实验和分析;& nbsp& nbsp& nbsp与设计和工艺相关的技术文件、作业指导书、规章制度的信息和执行情况;& nbsp& nbsp& nbsp工作环境的状况;照明、温度、湿度、通风、道路、工作面和有毒有害物质的采样和分析记录;& nbsp& nbsp& nbsp个人防护设施的状况;质量、规格、款式等。;& nbsp& nbsp& nbsp事故发生前受害者和肇事者的健康状况;& nbsp& nbsp& nbsp可能与事故原因有关的其他细节和因素 & nbsp& nbsp& nbsp& nbsp3.现场摄影和素描绘图;显示残骸和受害者事故现场的所有照片;可能被移动或踩踏的痕迹,如刹车痕迹、地面和建筑物上的痕迹、火灾造成的损害、屋顶坠落空以及事故现场的整体情况;位置图、流程图等。事故现场的照片和事故现场的录像。 & nbsp& nbsp& nbsp& nbsp4.技术鉴定和模拟测试:& nbsp& nbsp设备、器材损坏、变形、腐蚀等。,必要时可以做技术鉴定。 & nbsp& nbsp& nbsp检查和计算设备零件的结构设计和尺寸。 & nbsp& nbsp& nbsp必要时可以做模拟试验,如火灾原因分析等,但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 nbsp& nbsp& nbsp& nbsp五、事故处理原则:& nbsp& nbsp坚持“四不放过”:即事故原因不查清、当事人不教育、整改措施不落实、责任人不追究。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以及网友自行发布,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导热油的安全隐患及防护
上一篇: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预防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