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很多地方叫马鞍山或鞍山,国外也有很多地方叫马鞍山,只不过当地有一座马鞍状的山或小山,因此得名。在这里,我来分析一下马鞍山的成因。
比如安徽有一个马鞍山市,人口130万;辽宁有一个鞍山市,人口350万。据说鞍山是东北最大的钢铁工业城市,曾是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
马鞍上部的特点是两端上翘,中间下凹。人们形象地把这种形状的山包叫做马鞍山。



马鞍形状
马鞍山在构造地质上对应向斜褶皱。原本水平的地层受到挤压变形,形成向下凹陷的褶皱,称为向斜构造;原来水平岩层被挤压变形,形成一个凸起的褶皱,称为背斜构造。向斜和背斜总是交替出现。背斜之后必有向斜,其后必有背斜& hellip& hellip

有人认为既然向斜使岩层向下凹陷,就会形成山谷;背斜使岩层向上拱起,必然形成山峰。但大多数情况下,实际情况恰恰相反,背斜形成谷,向斜形成峰。
原因是褶皱不是在地表形成的,而是在地下,经过长期剥蚀后才暴露于地表。背斜的上表面经过拉张拉长,形成张性断裂,雪、冰、雨渗入其中,逐渐侵蚀,岩石破碎成块粒,沿河搬运到海洋,使剥蚀越来越深,最后形成洼地& mdash& mdash山谷。
反之,向斜核部受挤压,稍有开裂和闭合,雪、冰、雨不易渗入其中,剥蚀速率较慢。久而久之,与隔壁背斜相比就成了高地& mdash& mdash山峰。向斜轴组成的山峰必然会呈马鞍状,这就是马鞍山的成因。
背斜成谷,向斜成峰,充满哲理。高处不胜寒,卑微自保;初期,敌人先烂,在较低的地方,则稳。
四川省第二高峰& mdash& mdash主峰海拔6250米的四姑娘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向斜。













石英岩因为抗风化能力强,所以能在山顶停留很长时间。估计这座山也是向斜构造,但山顶只剩下一个石英岩组成的向斜轴。


山上风光如画。春夏之际,灌木葱郁、山花烂漫、五颜六色、鸟语花香。深秋之际,红、黄两叶满山遍野,与青松翠交相辉映,相辅相成,构成一幅绝妙无比的秋天风景图。这些山风景如画。春夏时节,灌木葱郁,山花烂漫,五彩缤纷,鸟语花香。深秋时节,红叶黄叶漫山遍野,与苍松绿树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妙的秋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