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因模式和找矿潜力
1.1成矿构造动力学
青藏高原新生代大陆碰撞带有三个主要演化阶段。
(1)约45~40ma前,各种类型的岩浆活动表明新特提斯洋板块的俯冲和断裂导致岩石圈缩短。这一构造事件使哀牢山剪切带经历了高温变质作用。深部地幔扰动使含金成矿流体向浅部迁移,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形成一系列造山型金矿床,新元古代岛弧基底上的哀牢山金平地体形成大坪金矿床。早中新世至中中新世期间,北喜马拉雅带的海拔高度迅速升高(丁等,2017),部分深俯冲的印度板块向南逆冲叠加返回地壳浅部(郭等,2016)。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部的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向北倾斜,向南弯曲。随着持续的大陆碰撞,雅鲁藏布江向南倾斜。尤木矿床位于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和永布瓦蛇绿岩带之间,意味着它形成于蛇绿岩带褶皱之前。
(2)随着印度岩石圈的不断回缩,青藏高原东缘碰撞带中的块体受到挤压变形,沿哀牢山剪切带发生大规模位移,块体走向由NW向NNW转变。剪切作用后,金平地体华南地块的西北端向西南端剪切,移动约500 ~ 700 km,在古特提斯缝合带和金平地体中形成一系列造山型金矿床。哀牢山地区山地金矿化与轻度花岗岩侵位和地壳剥蚀同时发生,表明这一时期地壳地温梯度增大,通常与地幔扰动有关。这一阶段的地幔扰动可能是由于块体旋转后的应力松弛。
(3)在喜马拉雅期金矿带造山型金矿的同时,南拉萨地块东部与埃达克质花岗岩有关的斑岩型金铜矿和地壳穹窿中的浅色花岗岩均形成于印度大陆岩石圈板块后退的背景下,表明这一时期的造山型金矿化可能与印度大陆后退引起的地幔扰动有关。
1.2原因的模式
根据青藏高原造山型金矿床的时间空分布、构造背景和物质来源分析,对指示造山型金矿床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可以尝试总结出造山型金矿床成因的新认识:(1)成矿物质可以来源于早期大洋俯冲的富集地幔,不一定是同一次俯冲或俯冲大洋板块或沉积物脱水产生的地壳变质流体,后续的大陆俯冲可能进一步改造和富集岩石圈地幔;(2)大陆碰撞阶段形成的紧密褶皱系是造山型金矿床产出的重要构造单元,早期构造活动为后期流体运移提供了构造格架。成矿期的构造事件主要是连接深、浅部的构造通道的形成或再活化,叠加在早期构造格架上;(3)喜马拉雅带和哀牢山带的金矿床形成于板块会聚速率急剧下降的时期。或大洋大陆板块后退或断裂等改变岩石圈热结构和应力状态的构造突变事件。浅层地壳由挤压构造转变为挤压剪切构造,甚至伸展构造。流体从加厚岩石圈的富集地幔中释放出来,聚集在较薄岩石圈的断层密集部位或不同构造单元的边界。
1.3勘探潜力
从古新特提斯构造域造山型金矿床空分布对比的角度,对区域成矿潜力进行了简单评价。古特提斯造山型金矿主要分布在秦-齐-昆造山带、长江西缘穹隆带和华南板块右江盆地。它们的形成时代主要为三叠纪至早侏罗世,形成于大洋板块后退、断裂和碰撞后的伸展环境。矿床类型以深成和中深成为主,有少量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与古特提斯的造山型金矿床相比,新特提斯闭合后的碰撞造山型金矿床分布于早期和同期的板块缝合带和大陆碰撞造山带(喜马拉雅造山带);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构造域中的造山型金矿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如板块缝合带是重要的成矿环境,碰撞后的穹隆环境发育了重要的造山型金矿带。它们都为新特提斯的找矿提供了重要启示,俯冲带(拉萨地块)弧后地区也是造山型金矿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发现的造山型金矿床较少,是今后找矿的重要地区。从成矿类型看,碰撞造山带主要发育中浅成金矿,浅成造山型金矿的缺失表明区域剥蚀程度较浅,深部仍有较大找矿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