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到复旦大学学习,是我们一生的宝贵财富。名校名师名课,使我们享受了一次创新思维与前沿知识的盛宴。”
“感受到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变革,提升了管理境界,拓宽了发展思路,更增强了我们的责任感、使命感。”
……
黄浦江畔书声疾,沪上来风耳目新。11月9日,山东能源枣矿集团57名中层干部在复旦大学圆满完成了为期一周的领导力提升培训。学员们纷纷感到学习时间虽短,但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学中悟——带着问题走进高校
复旦大学,这所被誉为“江南第一名校”的百年学府,一直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象牙塔”,也是枣矿参训学员向往的神圣殿堂。
企业成本如何实现精准预控?新一轮改革将给国企经济带来哪些挑战和机遇?如何从金融视角看待区块链经济?企业供应链金融有什么创新路径?网络时代遇到突发事件如何进行危机处置?带着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问题,学员们走进课堂专心听课、用心思考。
此次培训以中国职业咨询顾问傅东教授的《企业成本战略与精益生产》开篇,宏观经济形势与国企改革转型、企业融资与供应链金融、突发事件与舆情处置、信息技术应用前沿展望与两化融合……一系列紧贴集团高质量发展的高端课程为学员们答疑解惑、加油蓄能。
“这次培训班授课层次高、教学理念新,我感受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创新思维,对下步工作有很好的启发。”班长齐卫东说,在这冲刺年底关键时期,能在这里安心学新知识,充分体现出集团公司党委的良苦用心,我们要把新思想运用到实践中去,更好地服务于企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培训的组织者、枣矿集团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学员李炳会对这次培训感触更多。他说,老师们精彩的授课,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势”、进一步清晰了“路”、进一步释解了“惑”、进一步拓展了“界”、进一步锻造了“魂”。
六堂理论课,既有中央的声音、前沿的政策解读,又有经济发展最新趋势、经典案例的经验汇集。授课的专家、教授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对某一领域的研究造诣都非常高,他们用大量的数据分析和案例支撑,把枯燥的理论讲生动,令人如沐甘霖。
学员刘德科说,“胡春阳教授的讲座,使我清醒认识到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性和尖锐性,要不断增强新形势下舆情处置工作能力,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企业意识形态和新闻舆情工作。”
“老师们从我们最容易懂的角度,用通俗的语言、形象的案例,把高深的理论剖析得一清二楚,帮我们梳理了传统煤炭企业的发展脉络和产业定位,让人耳目一新。”学员杨传常感受颇深。
复旦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学员沉下心来、心无旁骛,迅速关闭“工作模式”,强档开启“学习模式”,回归美好的校园生活。课上,大家频频举起手机拍摄授课讲义;课下,“围追堵截”专家教授争相提问;课后,聚在一起消化吸收、积极讨论。
学员杨震说,“通过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告诉我们怎么面对压力、抢抓机遇,内容十分充实。”学员杨恭义说,“通过培训,让我们吸取了全新的理论营养,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这两个身经百战的老将,也像年轻人一样对每一堂课都如饥似渴,笔记记满了本子。
“区块链、金融投资等等,都是立足时代前沿的新思维、新模式、新技术、新路径。”学员魏振全说,“这是观念的革新、思想的解放,也感受到自己在思想、意识上的巨大差距。”
学员张中华表示,傅东老师讲的“成本战略与精益生产”,其中提到一个观点,“做了必对、初做如此、永远如此”,对我们有很大启迪,我们要作为工作的准则。
“复旦大学老师们的敬业精神和干事奉献的初心,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值得我们效法。”学员仲伟保说。
一定要把学习到的新思想、新理念融入到实际工作中,明确企业发展方向,突出智能化重心,找到解决发展中各项问题的金点子、金钥匙……这是全体学员的共识。
看中思——探寻企业发展路径
理论授课与现场教学相互穿插,是枣矿历次干部培训的特色之一。
从全球最大的智能集装箱码头到国内最大的现代化轿车生产基地,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到震惊中外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学员们一路行来,看项目、找差距、取真经,慰英魂、受洗礼、提境界,从每一个参观教学点上探寻改革创新路径、感悟初心使命。
“洋山精神”是什么?“洋山经验”与枣矿有哪些结合点?走进洋山深水港自动化无人码头,2350米岸线上,高耸入云的岸桥,整齐停放着自动导引车(AGV),加上后方堆场上的全自动轨道吊,“无人码头”使学员们充分领略了伟大工程的宏伟壮观和国家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
“一定要把上海建设发展的新理念、创新创造的新思路,充分借鉴和运用到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学员杨光群坚定地说。
“唯有创新,企业才有生命力。洋山经验值得我们煤炭企业学习。”学员刘宝森说。
向创新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走在大众汽车生产基地,现代化的生产线,全自动化的冲压生产线,大量的焊接机器人,各工序生产井然有序,严谨细致的管理,处处都能感受到精益求精的极致追求。
“机器人不仅节省了人力资源,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还提升了工作的精密程度。”学员刘海涛不禁发出感慨。虽然学员们对汽车的零部件了解较少,但第一次看到各个部件从原始制作到组装完成,最后变成一辆平时看到的汽车的过程,都感叹不已。
“洋山深水港、大众汽车让我感受到了产业创新的新天地,不仅找到了差距、增加了见识,而且更新了观念、理清了思路、激发了干劲。”在太岳创业的学员李玉华参观后十分激动。“必须大力实施矿井智能化开采,减少人工成本和安全风险。”学员华贵启说。
“通过观摩,真正体会到我国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程度,受到较深的启迪。为我公司下一步‘一提双优’的开展起到促进作用。”学员刘永奎十分感慨。
从内陆枣庄到黄浦江畔,大家在深刻感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带来的巨大活力、震撼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勃勃生机,更坚定和憧憬着枣矿“四商”战略的美好发展前景。
当走进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大会址”纪念馆,学员们深深感受到使命与责任在心中凝聚。系统了解了我党建立、发展到成熟的革命历程,学员们探寻了党最初的足迹,也体会了党的初心,经历了一次彻底的心灵涤荡。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之所在、魂之所在。不忘初心,就是要继承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学员刘春莲表示。
在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学员们通过情景再现、史实照片等方式,了解了82年前那场载入史册的战斗。在参观过程中,学员内心始终为八百壮士的家国情怀而感动。
“民族脊梁在这里挺起,革命精神在这里升华。我们枣矿也有红色基因,必须在国企党建和爬坡过坎发展中传承和发扬。”学员盛俏丽说。
取经问道,边看边思。大家一路走、一路议,心潮激荡、思路大开,纷纷思考如何在新常态下为枣矿爬坡过坎、实现高质量发展出点子、想办法……
谈中获——头脑风暴激发火花
“静处何妨独策勋”,学习不是一时之兴,更需“切问而近思”。培训期间,学员们建立了学习研讨微信群,并利用晚上时间,进行了集中谈论。在齐卫东主持下,学员梁锋、马勇、褚衍开、邵明涛、徐磊、周中平、王学刚、张军纷纷上台发言,李炳会也上台分享了学习体会。
大家在学习中深入研讨、畅所欲言,直面存在的问题,启发工作思路,迸发出一个个灵感的火花,清晰地渗透出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对促进枣矿高质量发展的信心。
“通过一周的系统学习,使我们增长了发展信心。在集团公司的领导下,一定能够把盛隆做大、做强、做精、做成绿色环保企业,为枣矿打造本部经济隆起带奠定坚实基础。”徐磊信心满满。
马勇表示,学在复旦,思在高煤。我们要大力推进清洁能源生产商、技术方案解决商、优质产品供应商、能源金融服务商等“四商建设”,实现商业模式创新,持续推进“一提双优”建设,不断推动矿井走出一条由“粗”到“精”、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型创新之路,实现高效、安全、绿色生产。
“集团公司正在推进‘四商’战略落地,统筹防控安全、稳定、环保、经营等各类重大风险,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不同的任务。”王学刚表示,通过学习,很多工作中感到困惑的问题,都找到了答案和解决的路径。
学员张军说:“我们要不断地寻找差距、学习借鉴,特别是宋屹东教授所讲的新产业投资方向与商业模式更让我深刻体会到: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企业各项改革政策,枣矿才能实现企业的再次腾飞。”
“精品课程是一所学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产品。”学员邵明涛说,对比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使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人才是一个单位发展的核心要素。
学员梁锋体会道:在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中,要不断适应市场、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就像对区块链的认识,既存在机遇,也存在风险,需要更深入的分析与把握。
“通过听课了解到,区块链的应用范围很广泛,特别是下一步区块链在我国实体经济的运用会远远大于在金融方面的运用。”学员褚衍开也深有同感。
……
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迸发,企业发展的思路愈发明晰,奋勇争先的劲头愈发强烈。
征程万里风正劲,学习归来再出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复旦校训必将铭记在每一位学员的心中,激励枣矿中层干部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锐意进取、主动作为,在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征程中,奋楫扬帆、蓄势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