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十五”以来,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760.9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五年年均增长12.1%,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2.7%;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836元,比上年增长11.5%,五年年均增长11.1%;一般预算收入110.5亿元,比上年增长33%,五年年均增长23.7%;固定资产投资487.47亿元,比上年增长16.2%,五年年均增长14.6%。2001年至200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发展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改善最明显、各族人民受益最大的一年。
经过五十年的发展,依托优势资源的开发,我省形成了以盐湖化工、水电、油气、有色金属为主体的四大支柱产业和以冶金、医药、畜产品加工、建材为主体的四大优势产业。四大支柱产业中的三个和四大优势产业中的两个都是以矿产资源为基础的。近五年来,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业及其后续加工业总产值一直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0 ~ 60%左右,矿产品出口总值占全省出口总值的50 ~ 70%左右。矿产资源开发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现状
(一)矿产资源的特点
截至2007年底,该省共有132种矿产,3921个矿床、矿点和矿化点。其中,列入《青海省矿产资源储量简表》的矿产有83种,共有689个矿产地,其中能源矿产地84个,金属矿产地243个,非金属矿产地310个,水煤气矿产地52个。按存款规模划分,大型存款128家,中型存款165家,小型存款396家。
我省有59种矿产资源,居全国前十位。其中11种居首位:锂矿石、锶矿石、冶金用石英岩、芒硝、电石用石灰石、肥料用蛇纹石、镁盐(有MgCl2和MgSO4两种)、钾盐、石棉、玻璃用石英岩。铌、钽、盐、溴、碘、硼、铬、钴、天然气、锡、镍、铅等矿产资源储量居中国前10位,锌、铜、银、钼、石油、油页岩、焦煤、钨、锑、金等矿产资源储量居中国前20位。其中,石油、天然气、铅、锌、钾盐、石棉的开发利用已形成一定规模,成为国家重要的原料供应基地。
对我省经济发展贡献较大的优势矿种有石油、天然气、煤炭、铜、铅、锌、黄金、钾盐、锂矿石、锶矿石、硼矿石、盐矿石、石棉、水泥用石灰石等。具有资源优势和潜在开发优势的矿种有石膏、石英岩、白云石、镁盐、芒硝、钴、硅灰石等。铝土矿是工业发展急需的矿产。
(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现状1.基础地质调查
全省基础地质调查水平普遍较低。截至2007年底,除1: 20 ~ 1: 25万区域地质调查外,1: 20万区域航磁调查、区域重力调查、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尚未覆盖全省。大规模基础地质调查刚刚起步,仅完成1.5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125项,面积5.14万平方公里,仅占全省总面积的7.66%。
2.矿产资源勘探
截至2007年底,已完成1 ∶ 5万矿产资源调查评价50项,面积2.0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9%。按覆盖所有重要成矿带和成矿远景区计算,全省仍有27万平方公里未探明。
全省3921个矿床、矿点、矿化点中,达到勘查程度的有145个,占3.70%,达到详查程度的有117个,占2.98%。普查510次,占13.01%,初查3149次,占80.31%。在已查明的资源储量中,可供开发的基本储量很少。煤、铁、铜、岩金、钾盐等矿产基本储量仅占30%左右,资源量达70%。
2007年,全省各类地质勘查(不含油气)实际投入4.1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0.94亿元,占22.87%,省财政拨款1.72亿元,占41.85%,社会资金1.45亿元,占35.28%。2001年至2007年,全省共登记1269项探矿权,投入各类地质勘查资金13.71亿元,年均增长25.84%。“十五”以来,中央财政地质勘查费用占全部地质勘查费用的比重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57.87%下降到2007年的22.87%;省级财政地质勘查费用占比快速上升,从2000年的13.13%上升到2007年的41.85%;社会基金的比例有所增加,从2000年的29.0%增加到2007年的35.28%。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现状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有矿山企业865家,采矿和选矿从业人员67739人。其中,国有企业41家,集体企业111家,其他企业713家。已开采的矿产有65种,其中能源矿61种,金属矿119种,非金属矿680种,水气矿5种。按矿山规模划分,大矿27个,中矿25个,小矿266个,小矿547个。规模在100万吨以上的矿产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炭、铅、锌、铜、黄金、钾盐、锂矿石、镁盐、盐矿、石棉、水泥用石灰石、砖粘土和建筑用砂石等。
2007年,全省矿石采选总量7293.43万吨,采选总产值200.34亿元。采矿业及其后续加工业总产值达到620.7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8.50%;利润总额126.84亿元,占全省工业利润总额的95.96%;就业人数占工业部门总人数的51.79%。矿业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十五”以来,我省矿产资源开发的规模、水平和效益都有了很大提高。开采的矿种从2000年的48种增加到2007年的65种,年均增长4.43%;矿井数量从2000年的619座增加到2007年的865座,年均增长6.71%;矿石量从2000年的2856.05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7293.43万吨,年均增长14.11%;采矿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38.8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00.34亿元,年均增长26.42%;利润总额从2000年的3.21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84.33亿元,年均增长59.51%。
(4)第一轮矿产资源规划的实施效果
1.地质勘探成绩突出。
中比例尺基础地质调查全面展开,基本填补了地质工作的白色区域空。大规模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加快进行。重要成矿带矿产勘查取得丰硕成果,圈定了一大批物化探异常和找矿靶区,提交了一批大中型矿区及其资源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以柴达木盆地及周边、西宁-海东、木里-热水、赛什塘-德尔尼为主体的矿产资源开发基地进一步发展壮大。大中型矿山的数量从2000年的4个和10个增加到2007年的27个和25个。煤、铜、铅、锌、金、钾盐等优势矿种开发规模和效益进一步提高,矿山平均生产规模由2000年的5.27万吨/年提高到2007年的8.43万吨/年。钨矿和石棉开采限量控制在规划指标以内,禁止开采金汞矿,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采选方法、技术和工艺装备不断更新,矿产品逐步呈现多元化趋势,产业链逐步向精深加工方向延伸。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逐步提高。主要矿产综合回收率提高了约1 ~ 2个百分点。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高,资源效益进一步显现。
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取得初步成效。
第一轮规划的实施,使各级政府逐步重视和加强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矿产开发中的环境破坏和污染。积极争取资金,对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恢复治理。“十五”以来,共恢复矿山占用破坏土地20663亩,恢复耕地420亩。年废水处理能力845.08万立方米,年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能力83.58万吨。
4.矿产资源管理及其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以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为龙头的规划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宏观调控能力逐步增强。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初步建立了公益性与商业性、中央与地方协调发展的地质工作新体制。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机制逐步形成,勘查投资渠道趋于多元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进一步加强,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取得积极成效。矿业权市场日益活跃。七年来,以有偿方式出让探矿权561宗,收取价款48997.65万元;出让矿业权201个,价款64871.88万元。
(五)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中存在的问题1.地质勘查水平低,不能满足矿产开发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基础地质工作水平低,历史欠账多,基础作用不够。中尺度地质、物探、化探、水力环境等基础地质调查只完成了部分或大部分,需要快速完成。大规模的矿产资源调查和评估只在当地进行。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多目标、多专业、大规模的综合性基础地质调查尚未启动。
矿产资源勘查程度低,不能满足矿业发展的需要。“十五”以来,省级地质勘查经费仅占全国地质勘查总投资的2.7%,钻探工作量仅占全国钻探工作量的2.2%。每万平方公里钻井进尺和地质勘探费用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平均钻井深度只有300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80%以上的矿床、点低于预调查水平,重要矿种已查明资源储量的基础储量仅占30%左右。大量的物化探异常没有得到深入的检查和评价,第一轮地表找矿尚未结束。石油、天然气、煤炭、铜、铅、锌、金等重要矿产资源的查明率仅为4 ~ 20%,巨大的资源潜力尚未转化为资源优势。
2.矿产开发规模和水平小,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
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我省矿产资源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矿山数量、矿石量和采矿产值仅占全国的0.2 ~ 0.9%。大型重点矿山企业少。2007年,总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矿山企业只有25家。小型及以下矿山多达813个,占全省矿山总数的93.99%,但其总产值和利润仅占总数的6.14%和2.22%。小矿山采选技术落后,采矿方法粗放,集约化程度低。采矿回收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采矿业与后续加工业的比例仅为1∶2。矿产品单一,多为初级产品,产业链短,矿产资源的精细化和深加工普遍滞后。矿产开发主要集中在省北部,青南地区由于勘查程度低,基本没有矿产开发。
3.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不足。
地质人员缺乏,技术设备更新缓慢,不适应现代地质工作的需要。新的地学理论、勘查技术和方法应用水平低,重大基础地质和矿产地质问题研究不足。地质资料二次开发利用水平不高,基础地质数据库建设缓慢。矿产开发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引进和创新不够。对于尾矿、贫矿、低品位、伴生、难处理矿床,开采、选矿和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滞后,矿产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低。
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滞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低。
截至2007年底,全省矿山占用和破坏土地总面积2444.44平方公里,占用和破坏农用地面积520.05平方公里。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仅为1.08%,矿区土地复垦率仅为2.65%,需要加强投入,进一步推进。一些矿山忽视环境保护、生态恢复和污染治理。“三废”排放率低,采矿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次生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5.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健全。
矿产资源规划的法律地位尚不明确,规划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新形势下,地质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统一规划、统筹部署和规范管理。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的相互协调以及中央、地方和社会多渠道地质勘查资金的有机衔接有待进一步加强。市场有效配置矿产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巩固,运用矿产资源政策参与经济宏观调控的能力需要加强。
三。矿产资源形势及需求预测
(一)矿产资源面临的形势
1、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
我省丰富的矿产资源决定了以矿产资源开发、加工、制造为重点的工业经济是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规划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重要时期,也是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地质工作决定的地质工作大发展时期。依托矿产资源优势,我省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发展盐湖化工、油气、煤炭、有色、冶金、建材等以矿产资源为主体的产业基地和深加工产业链。规划期内,我省经济发展的重点仍将是矿产资源及其后续加工业的发展。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矿产资源的消费和需求将进入持续高速增长阶段。由于东部地区长期发展,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国家对原材料的需求逐渐向西部地区转移。而我省优势矿种成矿条件有利,资源潜力大,资源识别率低,即煤13%,铁16%,铜14%,铅15%,锌17%,钴37%,钼6%,岩金4%,钾盐31%。全省每万平方公里矿产地仅9.6处,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找矿前景广阔。为此,国家开始了新一轮的矿产资源勘探。通过加大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力度,可以将巨大的资源潜力转化为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从而缓解国家对矿产资源需求的压力。这是我省地质工作今后的一个难得机遇和重要任务。
2.科学发展观要求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目前,我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仍存在找矿效果不明显、开发规模小、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结构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与科学发展观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四个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这就要求地质勘查必须引入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提高找矿效果,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矿产开发应当进一步增加开发规模,提高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和效率,调整优化开发利用的布局和结构,促进矿产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3.环境保护要求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我省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正确处理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对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中,要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努力实现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4.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要求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管理。
经济全球化使矿业发展形势复杂多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矿产品价格波动较大。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矿产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有效运用矿产资源政策,进一步提高参与经济宏观调控、依法行政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矿产资源管理面临的新考验。
(2)主要矿产品供求状况
规划期内,我国将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我省将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这将进一步扩大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重要矿产资源需求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石油、天然气除满足省内需求外,主要销往省外;煤、铁、铜、铅、锌产量不能满足消费和加工需求,不足部分需从省外购买;水泥和盐矿供需基本平衡;氯化钾、碳酸锂、硼酸、碳酸锶、氯化镁、纯碱、石棉等矿产品省内需求量不大,大部分销往省外。
(3)矿产资源保障程度
经过50多年的矿产资源开发,我省重要矿种的资源储量一直供不应求。虽然天然气、煤炭、水泥用石灰石等矿产的资源储量保证较高,但进一步扩大开采规模的空间只有空。钾盐、铜、铅、锌等矿产有一定保障,但后续资源匮乏。石油、铁、金等矿产的资源储量只能保证5 ~ 10年。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地质勘探工作。
该省矿产资源按其保障程度可分为四类:
1.储量巨大或特别巨大、保障程度高、市场有限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盐矿、芒硝、镁盐、锂矿、锶矿、硼矿、石膏、钙芒硝、石棉、石英岩、肥料用蛇纹石等。应该鼓励开发和利用这些矿产。
2.储量丰富、有一定保障、市场需求旺盛的矿产资源主要有天然气、煤炭、水泥用石灰石等。这些矿产的勘探仍需加强。
3.资源储量中小、保障程度低但市场需求旺盛的矿种主要有石油、铁、铜、铅、锌、金、钾盐等矿种。应该加强对这些矿产的勘探。
4.省内有市场需求,但资源储备很少或没有。需要从省外进口的矿产主要是铝土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