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煤炭网

我的煤炭网>新闻>综合信息>选矿知识>对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可持续发展思路和措施)

对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可持续发展思路和措施)

对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可持续发展思路和措施) 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nbsp;& nbsp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95%以上的可支配资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和大部分农业生产资料都来自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资源型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基础产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然而,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一些问题,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同时,不合理的开采会缩短资源型企业的开采寿命,造成环境破坏,引发社会问题。 比如收受贿赂,各利益集团之间为争夺资源而围攻、争斗,矿区周边黄赌毒等丑恶现象猖獗,甚至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暴力集团犯罪,给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针对这一系列现象,笔者谈谈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思路,与矿业同仁探讨。 & nbsp& nbsp& nbsp& nbsp一、加快资源型企业市场化发展:& nbsp& nbsp& nbsp我们知道,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加快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前提是企业持有资源。 开发利用优势矿产资源,应当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面对日益减少的矿产资源,必须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减缓矿产资源消耗的增长,加速企业财富的积累。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市场化的方式开发矿产资源,将矿产资源的开发置于市场机制的约束之下,利用市场机制的价格机制和供求关系,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的市场配置率,使排他性的自然资源得到保护性利用。 虽然《矿产资源法》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作出了专门规定,但在很多地方,由于过度开采和开采价值低,与主矿石伴生和共生的有机成分没有得到综合回收。特别是一些集体和个体采矿者,由于技术装备水平低,导致粗放开采,只采富矿,弃贫矿的情况普遍存在,使得大量可利用。 据统计,我国资源回收率只有30%左右,比世界先进水平低20% ~ 30%。 例如,陕西省的矿产资源储量巨大,但实际开采的却很少。许多重要矿产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年开采量仅占已探明资源量的0.04%,97%的资源尚未开发利用。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矿产资源的主导作用难以发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 nbsp& nbsp& nbsp& nbsp因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管理应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宏观管理和监督为重点,减少行政管理,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进行调控,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国有资源管理和监督体系。 & nbsp& nbsp& nbsp& nbsp2.加快资源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nbsp& nbsp& nbsp近年来,我国许多企业开展了“学邯钢、赶仓库”的内部管理活动,提出了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等措施。 但企业发展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企业发展走上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怪圈。 & nbsp& nbsp& nbsp& nbsp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产权清晰。通过加快资源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使资源型企业真正站在所有者的立场上,从而激励、促进资产保值增值,建立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的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同时将资源型企业推向市场,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根据市场需求决定生产经营活动,依靠科学管理和良好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 对于资源充足的中小型矿山企业,应采用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组建企业集团公司,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经营。 & nbsp& nbsp& nbsp& nbsp以东峪金矿为例。2002年底,在中国黄金集团公司的指导下,与全国7家黄金企业共同组建了中国黄金黄金有限公司,企业内部实行中层干部聘任制。全矿职工竞聘上岗,人事制度改革以岗位定额和岗位资本配置为基础,实现了“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机制。 同时,在何文峪金矿成立金安公司,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003年,我们与李佳金矿共同投资7000多万元开发640项目。2004年底,与李佳金矿、大路峪金矿联合成立了潼关金钟黄金矿业有限公司,大大增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 nbsp& nbsp& nbsp& nbsp三。限制矿产资源无序开采 促进矿山安全生产:& nbsp;& nbsp& nbsp近年来,资源型企业的无序开采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失。 其性质恶劣,社会影响严重。 例如,2002年山西樊氏煤矿“6·22”矿工遇难,全国各地小煤矿瓦斯爆炸和塌方事故频发。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矿产资源管理不到位。 政府监管不力,给没有开发生产能力的矿主开了绿灯。 矿产资源的开采必须依靠专业技术。有些矿主没有相关知识。他们用钱贿赂地方政府官员,并开始让个别领导充当保护伞,无形中违反了法律和纪律。漠视人命提供了保护。 云南、安徽等地发生的重大煤矿安全透水事故造成了无辜生命的重大伤亡。 在樊氏“6·22”矿难中,矿主的行为更加可鄙。他们用钱买通了一些县级干部,重金收买了前来现场调查事故的调查组。他们向上级报告2死4伤,推卸责任。 其余40名矿工的尸体被焚烧并丢弃,以掩盖矿难真相,逃避罪责。 后来,在媒体和遇难者家属的巨大压力下,安监总局调查组经过几个月的暗访,获得了事故的真实情况,事故责任人受到了法律的惩处。 & nbsp& nbsp& nbsp& nbsp矿产资源的无序开采在中国转型期非常普遍。 旧体制逐渐被打破,新体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导致我国矿产资源回收率只有30%左右。 此外,地方保护主义的增长对中国的矿产资源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 比如在很多地方,大型矿山企业(包括金矿、铅锌矿、煤矿等)周边矿区的小型矿山企业。)抢夺资源而不是偷猎,只采富矿弃贫,造成可开采资源的极大损失和浪费,也容易造成地下开采的不安全隐患,导致矿难发生。 1997年,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报道了一个案例:河南省文峪金矿整顿期间,私人矿工大肆掠夺国家黄金资源。文峪金矿封堵私采坑时,私采矿工怀恨在心,在坑内埋炸药袋,引爆炸药,造成一名副矿长死亡,多人当场伤亡。 无序开采矿产资源的后果显而易见,对社会的影响极其恶劣。 & nbsp& nbsp& nbsp& nbsp四。加强地质勘查&充分发挥地质勘查的先锋作用。& nbsp& nbsp& nbsp中国对矿产资源的开发有许多限制性政策。 过去,国家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实行统一计划。 国家矿产资源中,长期勘查计划由国务院地质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国家矿产资源年度勘查计划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年度勘查计划分别由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矿产资源中长期勘查计划编制,经同级人民政府计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由于地质勘查成本主要依靠财政支持,且勘查难度加大、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勘查成本大幅增加,地质勘查工作严重滞后,难以满足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 nbsp& nbsp& nbsp& nbsp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矿产资源无偿使用、能源型企业矿产资源价格低廉的政策,导致了矿产资源开发内部积累困难、投资动力不足、产业升级缓慢、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影响了整个资源型企业的健康发展。 & nbsp& nbsp& nbsp& nbsp与此同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旧体制逐渐解体,而勘探投资、矿业权等一系列新制度尚未完善,使得一些资源型企业无法在原有体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原因在于资源型企业的根本决定。没有资源,企业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小秦岭矿区,短短几年间,就有多家采金企业倒闭破产。 当地的企业,如潼关县的徐帮虎金矿、渭南金矿、小口金矿等,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已经难以为继,大部分员工已经下岗。 国企如安康金矿,三艘采金船只有一艘,大部分员工无所事事。商州铅锌矿倒闭;陕西潼关金矿破产,一千多名工人下岗。 河南著名的秦岭金矿,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声名鹊起。到2002年8月,这家拥有近3000名员工的企业仅生产了10多公斤黄金。其生产经营的困境可想而知,员工当时每月工资不到200元。 文峪金矿是中国黄金集团公司直属企业,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与东创金矿、京祥公司合并,达到鼎盛时期。但由于资源枯竭,很快就衰落了。 & nbsp& nbsp& nbsp& nbsp这里面有外部原因——个别矿主乱采滥挖。 然而,从企业内部来看,制度的不完善是企业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 在国家计划经济时代,矿产资源的勘探由国家财政拨款,交由地质部门实施。探明储量交矿山企业无偿使用后,产品由国家限价调拨。 改革开放后,国家进行了政策调整,开采矿产资源不再是无偿的,而是矿产资源的财产性收入,依法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 结合地质勘探,计划经济时代的探明储量经过近20年的开采,已近乎枯竭,同时又没有新的探明储量可供企业使用。 这是最近一段时期矿山企业衰落的主要原因。 & nbsp& nbsp& nbsp& nbsp要解决这一现状,必须实施资产化管理,开发矿产资源。 所谓矿产资源的资产管理和开发,就是遵循矿产资源的自然规律,根据矿产资源的生产实际,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到生产再生产,按照经济规律进行投入产出管理。 对天然矿产资源,实行有偿开发利用和有偿使用制度,逐步将开发利用权推向市场,将其收益再投资于矿产资源;建立资源的核算体系、规划体系、补偿体系和监管体系,最终形成以资源支撑资源、发展资源产业的良性循环,实现矿产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促进资源型企业良性发展。 只有真正实施矿产资源开发的资产化管理,使矿产资源真正体现其价值,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和社会节约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 & nbsp& nbsp& nbsp& nbsp五、加强政府法制建设 加强执法。& nbsp& nbsp& nbsp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用法律手段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是实施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同时,我们必须依靠完整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强有力的执法监督体系,以确保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 nbsp& nbsp& nbsp& nbsp在过去的10年里,资源型企业一直在同一地区争夺资源,甚至相互争斗,导致流血事件的发生。 这些事件不仅发生在个体采矿和国有企业之间,也发生在国有企业(中央直属企业和地方企业)之间。 导致正常的生产秩序受到影响,企业内耗现象非常普遍。 当企业间的资源界定问题发生时,对地方企业的任意偏袒无形中滋生了个体矿主的违法行为,同时也滋生了地方官员的腐败。 个别矿工在资源争夺中,往往依靠当地恶势力,在领导干部的保护伞下,逐渐形成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暴力犯罪。 2008年初,在小秦岭矿区,公安机关宣判了一批违法违纪的犯罪分子,他们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然而,色情、毒品、赌博和抢劫等社会丑恶现象并未根除。 政府仍需加大执法力度,加强诚信建设,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遏制违法犯罪活动,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企业才能处于良好的社会环境,健康发展。 & nbsp& nbsp& nbsp& nbsp不及物动词加大资源型企业开放力度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nbsp& nbsp& nbsp资源型企业是基础产业,风险资本大,回报率高。 由于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需要筹集大量建设资金。 在资源开发方式上,要改变以往国有企业为唯一投资者的联合开发建设格局,吸引和鼓励国外投资者和国内大型企业投资,形成在国家和省政府统一规划管理下,投资资金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联合开发建设格局,鼓励各类投资者参与中小型国有企业, 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组建企业集团公司,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经营。 & nbsp& nbsp& nbsp& nbsp政府应尽快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投资者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中的权利和义务,进一步做大做强矿产资源企业,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 nbsp& nbsp& nbsp& nbsp同时,矿产资源的开采必然会破坏地表植被,丢弃大量废石(尾矿),增加水土流失。 如果没有相应的环保措施,这种破坏和废物排放会超过生态允许范围,导致环境破坏。 在小秦岭矿区及其周边村庄,由于管理不到位,每个村民都有电动滚筒和氰渣池。 虽然10年来采矿秩序一再整治,但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道路沿线、居民身边随处可见废弃的氰化物残渣。 细小的矿砂,一旦被风吹起,很容易形成粉尘。 “三小提金”的恶果不仅是土地沙化,还有废气、汞蒸气、氰化物尾矿,对水源、大气造成严重污染。 & nbsp& nbsp& nbsp& nbsp环保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积极应对生态环境破坏。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以及网友自行发布,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铁矿石脱硅(铁矿选矿试验)

上一篇:根据岩石的地质特征评述沉积岩的工程性质(沉积岩的形成主要受哪种地质作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