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岩分布图是用来研究各种性质的岩浆岩在时间上和空上的分布规律,阐明岩浆岩特别是侵入岩与构造运动和内生成矿关系的图件。其编制方法和主要内容如下:
先拿同比例尺地质图做底图。
二、地图上的地层单位,按同比例尺地质图的规定,用时代的颜色,标明地层单位的符号。
一般不用模式来指示岩性,但对于火山岩,要用模式来指示岩性,要区分不同的时代和系列。
3.用不同宽度或不同图例的纺锤形彩色线条表示折叠曲轴的方位,用彩色举例表示不同的成形时间,用不同宽度或图例表示折叠性质及其从属关系。为了控制岩浆活动的褶皱变化,必须尽可能详细。
4.画出主要断层,标明其性质、形成时代和隶属关系,特别是控制岩浆活动的断层和与之有关的矿化。
隐藏的深断裂带应在图上表示出来;特别是控制岩浆活动的隐伏深大断裂带。
五、标明各种代表性岩层的层理、片理和产状要素,以说明大致构造。
不及物动词如果以上内容过于繁琐,影响到下文所述岩浆岩主要内容的清晰性,只要不影响本图的研究目的,可以适当合并或简化,但火山岩尽量不简化。
七、岩体的分布、大小和形状,应尽量利用最可靠的资料,准确地编制在图上。
八、用不同颜色表示侵入岩的岩性,其色谱图,按现行通用色谱图例的规定。岩石类型也用共同的符号和图案来表示。与矿化有关的岩浆岩应单独提供特别醒目的颜色实例。
九、同色调不同深浅结合文字符号表示同一岩性不同时代的侵入岩,区分含矿岩浆岩的侵入阶段,特别是大比例尺图件。
X.图上应标明岩浆岩相的分带和构造特征,并特别注意岩体含矿相的划分。岩相分带线用细虚线表示,岩石成分用特定的黑色图案表示。
XI。图上应显示不同深度的岩体侵蚀。根据岩浆岩相及其分布特征,应时、长石等矿物的光学性质,岩石结构、构造和构造特征,混染和同化现象,捕虏体、顶壁脑垂体、流动构造和原生节理的分布特征,或岩石的构造岩相。综合研究岩体内部结构的规律性、岩体的结构类型、接触面的产状、围岩的结构特征、岩体的大小(相对)、地形、地貌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确定不同的侵蚀深度。此外,岩石中束缚水的含量也可以作为判断剥蚀深度的数据。未蚀变岩浆岩中束缚水含量从表层(0.4% ~ 1%)到4 ~ 5公里以下的深层(5% ~ 6%)有规律地增加。已知的矿床分布也可作为参考:如应时-条石组和云英岩组的矿床发育在深部岩体中,而锡石组与次火山相和喷出相有关;矽卡岩型鸽子矿床形成于1-3-3.5公里深度;一些产于明矾化或冰川石化岩中的多金属矿床和汞矿是在次火山建造或喷出建造中形成的;对于中比例尺地图,应分为深幅和半深幅。
十二、小型侵入体应详细说明,在图纸比例尺允许的范围内,充分表达其形状和延伸方向,图纸比例尺不能表达时,酌情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如:
(1)适当放大,但要注明,并尽可能保持原有形状和延伸方向;
(2)在图纸上标明具体的符号和数字,并用放大图表示。
原则上每个岩体都不应该合并。
十三。图上应标明隐伏岩体的范围。根据岩体顶部围岩的变质或蚀变现象、地貌特征、结构特征(顶部节理、边缘节理、平行对称逆断层等)、岩脉或单矿物脉、地球化学晕、地球边界、岩体分布规律(按地质力学分析方法确定的带状、线状或分布规律)等标志,综合研究估算岩体的存在和范围。图表应显示或表达上述假设的基础。隐伏岩体的范围用特定的颜色示例圈定,颜色图案代表岩性(假定)(如红色10号代表花岗岩)和文字符号(如红色γ)。如果隐藏的深度是已知的或可以推断出来的,它会显示在文字符号的右下方。
14.应详细说明岩体本身和围岩的蚀变和变质作用。当在制图比例尺允许的条件下可以表示蚀变或变质分带时,应予以表示,并用特定的颜色图案表示其性质和分布范围。
十五。岩石的各种流动结构用不同的图例表示,并指出其产状因素。
十六。岩体接触面的产状,根据实测资料和围岩结构特征,各种流动结构和原生节理。
分析(流钩的产状与岩体接触面的关系,当岩体较窄时,两者平行,当岩体较宽时,两者相交成一定角度,岩体越宽,相交角度越大),岩体构造岩相的产状和分布规律,岩体接触线的形态,岩浆岩相的分布规律,地球物理场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接触面的(估计)轮廓线用特定的颜色线表示。应特别注意接触面的缓倾角(45° ~ 50°以下)、窄端、顶部和起伏的接触面。根据大多数地区的经验,内外接触带往往是成矿的有利场所。
17.在图纸比例尺允许表示脉岩和脉岩群的地方,表示岩性的粗线表示其实际形状,表示其延伸方向和分布规律,并表示产状因素和文学符号。应表达更多的平行岩脉,尤其是大比例尺地图。
十八。注明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测定结果、取样地点和数量。
19、图中要注意联系和表达:
(1)能够解释侵入时代的上覆地层不整合接触线;
(2)浸泡接触线;
(3)岩体断层接触线、
(4)岩浆岩相的边界;
(5)火山沉积岩之间和上下地层之间的整合和沉积间断。
二十、注明与岩浆岩有关的主要矿点和矿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