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化工产品分析过程一般包括四个步骤:取样、样品预处理、测定和结果计算。其中,采样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如果采集的样本由于某种原因不具有完全的代表性,那么即使分析方法再好,测量再准确,计算再无误差,最终也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加强化工产品采样理论的研究,对具体的分析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取样的基本目的是从所有待测材料中获得有代表性的样品。通过对样品的侧面进行检验,可以得到允许误差范围内的数据,进而得到被检材料的一个或几个特性的平均值。
抽样要从抽样误差和抽样成本两方面考虑。首先,要满足抽样误差的要求,抽样误差不能用样本检测来补偿。当样本不能很好地代表总体时,用样本边数据来估计总体会导致错误的结论。有时抽样成本(如材料成本、操作成本等。)较高,因此在设计抽样方案时应适当考虑抽样误差和成本。
在实践中,抽样的具体目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目的:确定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质量;以便控制生产过程;为了识别未知;以确定污染的性质、程度和来源;为了验证材料的特性或特征值;为了测量材料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以便确定材料的来源等。
商业目的:确定销售价格;以核实是否符合合同条款;为了保证产品的销售质量和满足用户的要求等。
法律目的:检查材料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为了检查生产过程中泄漏的有害物质是否超过允许限值;供法庭调查;以便确定法律责任;用于仲裁等。
安全目的:确定材料是安全的还是危险的;分析事故原因;以便根据危害等对材料进行分类。
所以取样的具体目的不一样,要求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