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质勘探资料
通过钻探、探槽、探井和平硐勘探资料、地质地形图、剖面图等重点了解区域地层、岩性和构造资料。收集地下水位、泉水水位、集水区、气象、降水和地震等数据;有时候我们需要收集航拍空和卫星照片。根据照片,特别是大于1 ︰ 5万的航拍空照片,可以判断和说明山坡的稳定性;利用航空空照片和卫星照片,可以发现大型线性构造,天然不稳定斜坡,测量大型结构面的延伸长度,平行断层之间的距离,估计它们的走向和倾角。地貌单元、地表排水流(河流、水流、湖泊等。)和地下水状况的表面标志(泉水、沼泽、干旱地带等)。)可能表明地下水或植被发生了地质变化。
二。项目暴露的矿山周围的岩体数据
如道路挖掘、采石场、地面和地下工程等。通过研究这些资料,可以了解露天矿的一般自然条件,包括特定的气候条件、地震烈度、典型的风化带、特定的岩石类型、主要的断裂带和区域地层的大致走向。
三。构造地质数据
(a)岩石类型数据
圈出岩石类型的界限,并根据估计的强度进行分类。圈出蚀变带、风化带、溶蚀带、密集节理带,判断边坡是否能切穿岩石而被破坏。描述岩石的特征。
(二)主要结构面数据
主结构面是指断裂带、断层、层间错动、接触破碎带、风化夹层和宽度有限的区域性地质界面,如不整合、原生软弱夹层等。它是边坡稳定性研究的重点。
理解一般结构面的要点是:
构造的产状、形态、物质成分、变化趋势和规律;水文地质条件和泥浆趋势;结构面的组合,找出切割面和滑动面,然后分析可能滑动的岩体。
通过对填土、含水量、起伏度的了解,对结构面可能的抗剪强度进行了注释,可作为修正试验数据的依据。特别是对断裂带和断层的研究非常重要。不仅要重视破碎带的物质组成,更要重视断层泥分布特征的研究。在一般构造作用下,细颗粒组成的粘土岩呈层状分布,防水性能强,但胶结。膨胀会造成严重的灾难;大量事实证明,该层粘土岩是一个潜在的滑动面,在资料收集中应予以充分重视。
如果矿山地质图和剖面图的内容和深度不够,应采用示踪法测量单个主要结构面。应对从各方面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以区分哪些主要结构面影响边坡稳定性,哪些将成为潜在失稳的根源,从而控制地下水和矿岩的分布,对起重要作用的硬结构面应分别进行稳定性分析。为了获得足够的信息,应准备一个具体的勘探和测试计划。
(3)二级结构面信息
次级结构面主要是指岩体中断续分布的裂隙,主要是节理;还包括层理、片理、原生凝结节理、劈理和层理。这种结构面在岩体中广泛而丰富,这些节理的发育往往受到主结构面的制约。这种结构面不仅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直接影响了岩体的力学性质和应力分布,而且极大地影响了岩体的破坏模式。
二级结构面调查研究的重点是:
结构面密度,代表岩体的完整性;结构的发生和变化,发展的群体数量,这与结构的形状和相互之间的排列组合有关;结构的研究,包括结构面的形状、起伏、充填物的成分、厚度、物理状态和水力性质等。结构面的特性直接影响岩体的抗剪强度。根据上面提出的优势结构面的产状。可利用各种露头条件进行调查和测量,以获得各构造区更详细的构造特征信息,并选择有代表性的节理组进行实验,以确定次级结构面的强度特征。
(4)岩石力学性质测量数据
可采取芯样或不规则样品,数量应满足不同类型试验的规范要求。
测量岩石、结构面和覆盖层的强度指标。设计用于测量结构面抗剪强度的试验方法必须考虑不同结构面的表面特征,如填料、涂层、粗糙度等。边坡扇形体的稳定性几乎完全取决于从危险方向到结构面的抗剪强度,这一点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
(5)地下水数据
收集地下水位、涌水深度、涌水连续性、水压等资料,特别是推断的承压含水层地下水压力和各种岩石的代表性渗透系数。
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应对地下水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程度进行初步的稳定性评价。应进行现场踏勘和必要的测绘,以验证和补充收集的数据,并从岩土工程的角度出发,在现场获得实用知识。
数据收集的重点应在初步圈定的采场内进行,特别注意可能出现稳定性问题的区段。
(6)矿体下盘钻孔数据
对于倾斜和缓倾斜层状矿床,矿体下盘往往构成最终侧壁,因此下盘钻孔获得的数据应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7)地震数据
如果矿区位于强震区,应收集地震资料。
(八)矿区自然坡度数据
应调查自然边坡,并根据矿区的地形特征划分自然边坡的状态;查明自然边坡结构的类型;根据断面、高程和不同类型的自然边坡结构,分别统计自然坡角。自然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若地质探区域内有自然滑坡,则需进行滑坡状态调查,滑坡机理分析及滑坡后岩体强度指标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