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煤炭网

我的煤炭网>新闻>综合信息>选矿知识>矿山生态补偿(矿产资源对当地村民如何补偿?)

矿山生态补偿(矿产资源对当地村民如何补偿?)

矿山生态补偿(矿产资源对当地村民如何补偿?) 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

当人们面临保护生态环境还是生存发展的选择时,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结果也会大相径庭。比如上世纪80年代初,巴西为了发展经济,大量砍伐亚马逊雨林,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但是,巴西政府提出,如果为了保护雨林,我们的人民在挨饿,选择的结果不言而喻。

在民族地区,今天的发展主要依靠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迫切需要解决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本文希望通过对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探讨,从制度上解决这一矛盾,促进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而不是走开采、破坏、治理的老路。中国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区,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生态问题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的切身利益。从某种程度上说,西部地区的矿产开发就是民族地区的矿产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

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是指对矿区周边自然环境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污染、环境生态功能的下降、矿业城市及周边人民可持续发展机会的丧失等一系列活动。治理、恢复和矫正生态环境,需要区分利益群体,重新整合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筹集资金等等。

一,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出口是大多数民族地区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和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内蒙古为例。2008年,内蒙古能源生产总量为33440.86万吨标准煤,其中原煤占94.52%,原油占0.75%,天然气占4%,水电占0.01%。据内蒙古经济社会信息化委员会统计,2010年1-2月,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30亿元,其中煤炭工业实现利润76.8亿元,同比增长44.9%,占全区工业利润总额的58.7%。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1)地质灾害

我国矿产资源伴生组分复杂,具有综合利用价值的未利用矿点占30%以上,矿产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露天开采导致大规模的土地占用和植被破坏。地貌变化,地下开采在地下形成巨大的矿区空,上层失去支撑,底层内部平衡被破坏,造成地层破裂、塌陷、地表沉陷、地面变形、地下空孔洞、矿坑积水,引发开裂、塌陷、滑坡、地震等地质灾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2)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由于采矿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产生酸雨。

采煤对水源的危害很大,流经矿床的水会携带大量悬浮物,溶解大量金属离子等可溶性物质。重金属和有毒金属矿石的开采不仅对大气、水和土壤有严重的毒害作用,而且在人体内也有富集。采矿废水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如黄金矿山废水中有毒的氧化钠和硫离子,严重污染水源。矿山排放的废气和粉尘形成酸雨和尘雾等。即使开采了一些无毒的矿物质,也会产生一些对人体健康和生物生长有害的不良影响,比如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恶化、大气能见度降低等。

(三)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1.自身的经济发展模式——高能耗的问题。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迅速,但煤炭开采和利用仍是主要因素。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从1998年的2.42吨标准煤/万元提高到2008年的2.16吨标准煤/万元。2008年能源生产总量为33440.86(万吨标准煤),其中原煤占能源生产总量的94.52%;能源消费总量为16268.22万吨标准煤,其中原煤占90.21%。& ldquo我区每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4.9吨,接近全国的2.5倍;亿元工业增加值排放的工业废气和固体废物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0%和90%;工业废水排放合格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10%;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 rdquo

2.历史债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格局是西部以矿产资源、能源、原材料加工等资源型产业为主,东部以加工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为主。国家通过资源的统购统销,降低了资源和初级产品的价格,为工业发展积累了资本,形成了& ldquo无价的资源,低廉的原材料,高昂的产品价格& rdquo价格体系,大量的资源从西部出口到东部,导致资源减少,地区贫困,环境破坏无法管理,形成了生态债务。根本原因是缺乏价格形成机制,资源的经济价值难以通过价格体现,资源的生态价值长期被忽视。相关研究表明,从1981年到2000年的20年间,仅煤炭价格就偏离了其价值,造成了山西价值1200亿元的损失,也就是说,山西在煤炭领域的1200亿元没有得到补偿。

3.矿山枯竭和城市衰落的诅咒。由于长期忽视生态建设和追求经济效益,采矿中剥离的矿渣、排放的废气和污水造成矿业城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空气和水污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资源开采越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严重,经济发展条件越差的恶性循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黄小勇说,中国有118个资源型城市,约占全国666个城市的18%,总人口1.54亿人。目前,20世纪中叶建成的国有矿山已有2/3进入& ldquo老年& rdquo440座矿山即将关闭,390座矿业城市中有50座资源枯竭,300万下岗职工和1000万职工家庭的生活受到影响,资源枯竭城市的工业彻底萧条。王菽一将资源型城市分为三类: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和目前资源开采无忧型城市。相关统计显示,枯竭城市有44个。枯竭城市是指矿产枯竭的过程,大致有二三十个这样的城市。目前没有统计出对资源开采没有担忧的城市数量。在这三类城市中,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问题最为严重。企业搬迁、职工下岗等。,都是这类城市之前需要破解的魔咒。

4.对周围人造成不良影响。近年来,煤炭资源丰富的内蒙古煤炭工业发展迅速。但由于深加工的产业链尚未形成,能源主要是出口。矿产资源开发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联度不高,严重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单纯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必然导致资源的减少和产地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输出地的人们不仅不能享受资源开发带来的经济利益,还要承担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的成本,从而失去发展机遇。一旦资源能源开发枯竭,如果衔接不好,后续产业的未来前景将不堪设想。

部分地区为了恢复草原生态环境,实行封育转移和禁牧。大量移民迁出后,仍然拥有草原的使用权。矿山企业进入矿产品开采,无论强度还是广度,对草原的破坏都远大于农垦和畜牧业生产。然而,矿山企业为矿区建设用地支付的补偿费和使用费远远不足以补偿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集体土地所有权与矿业权的冲突在市场经济中更加明显。我国矿业权仅包括地下使用权,地表使用权的取得必须经过其他相关审批程序。这种土地使用权,即土地使用权,一般需要较长的期限,在主体资格上也有相应的规定。实践中,当矿工希望获得矿区土地的使用权,而集体土地所有者也主张自己的权利时,总会出现优先使用权的冲突。

(D)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利益分配不平等。

1.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偏低,分配比例不合理。矿产资源补偿费是我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基本制度,也是资源利益分配的核心制度。作为对国家所有矿产资源开发的补偿,其性质应该是对国家所有资源和资产的等价支付。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明显偏低。在大多数国家,矿产资源的使用费保持在2%-8%。根据矿产资源不同,我国征收销售收入的0.5%-4%,石油、天然气、煤炭等重要能源的补偿费仅为1%,而国外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率一般为10%-16%。美国的矿产资源远比中国丰富,石油、天然气和煤炭(露天矿)的特许权使用费高达12.5%,而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只有10%。由于我国资源补偿率低,石油、天然气、煤炭都是1%,铀、地热是3%,平均1.18%。制度设计没有与市场挂钩,没有真正实现对国家流失资源的补偿。其法律目的是补充国家地质勘查投资资金的不足。目前,矿产资源补偿费在中央政府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按比例划分,但现有的资源税费制度不能真正体现资源利益的合理划分。根据《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条例》,矿产资源补偿费中央与省、直辖市的比例为5:5,中央与自治区的比例为4:6。不仅挫伤了地方和县级政府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的积极性,导致地方财政监管不力,还造成补偿费频繁被截留、挤占、挪用和滥用。

2.资源税是不科学的。1994年税制改革后,现行资源税不再按超额利润征收,而是按产品销售量征收,实行固定税率。征收的税额与矿产品的市场价格变化和矿山企业的利润无关。

第二,法律的缺失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补偿,先后制定或修订了一批环境保护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标准,批准了一批国际环境条约。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环境法规、规章和标准,目的是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在一些法律法规中体现生态补偿。

资源的经济价值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即资源的有偿使用和补偿首先体现在矿产资源的开采上。1982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条例》,规定& ldquo支付版税& rdquo这一规定从制度上终结了我国矿产资源的自由开采。1984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条例(草案)》,规定开采石油、天然气、煤炭的企业先征,开采其他种类矿产的企业暂缓征收。征收原则应按照应税产品的销售利润率计算缴纳累进税率。根据规定,应税产品销售利润率低于12%的,不征收资源税。相反,如果没有获得12%以上的销售利润率,矿产资源仍然可以免费开采。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规定& ldquo开采矿产资源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 rdquo,拿& ldquo普遍征收和差别调整& rdquo。1998年2月12日,国务院发布了《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和《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三部法规,确立了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和有偿转让的原则。

自治区有关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一些法律法规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如土地复垦等。加强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矿产资源开采管理,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规划,为实行补偿提供了法律依据。1990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的规定》提出& ldquo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补偿& rdquo还有& ldquo发展与增值保障并重& rdquo环境保护政策,首次确立了生态补偿政策。根据这一原则,《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 ldquo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实行保证金制度。采矿权人应当缴纳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专户管理。地质保证金归采矿权人所有,专项用于采矿权人破坏的地质环境的治理。保证金收取、使用和管理的具体办法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 rdquo等等。,内蒙古自治区明确了治理责任,加快了矿山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进程,实施了矿山塌陷区、采矿空区、大型露天煤矿回填区、西部煤层自燃等治理工程,治理回收率达40%以上。

虽然国家和自治区颁布了一些矿产资源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对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责任人没有明确规定,政府仍然承担着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人的角色。由于缺乏法律依据,生态补偿费主要依靠国家财政,矿山企业基本不承担环境修复费用。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客体、补偿的原则和依据不明确,生态环境受益者付费的市场机制尚未建立。我国现行法律只提出了生态环境有偿使用的原则,没有明确规定生态环境补偿费的收取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建立。实践中,拒缴、少缴、少缴等行为没有相应的法律处罚。

三。完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法律建议

法律的重要作用是找到相关的利益主体,平衡各方利益。我国没有专门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生态补偿规定体现在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的相关规定中。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应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符合& ldquo谁破坏,谁治理& rdquo原则,明确责任,从而有助于矿产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否则,由于外部性,污染者不会治理环境,这个负担将由当地政府和居民承担。在相关法律中明确提出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使其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遇到复杂的利益纠纷,要按法律程序解决。

建立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机制,需要明确补偿原则、矿产资源产权、矿业权主体及其权责,确保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能够内部化到使用者,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研究,确定了补偿的范围、对象、方式和标准。首先,分析了现有法律法规对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相关规定,以现有法律规定为基础,结合矿业环境的特点,建立了符合我国实际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其次,通过法律手段界定和规范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分析国家和地方层面现有的矿产资源法律政策,或修改矿产资源法及相关法律,增加生态补偿内容,或制定专门的矿区环境保护与修复法或专门的生态补偿条例,明确规定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范围、标准、方式和形式,这是当前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研究亟待填补的空白。

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我国最早实行生态补偿费始于1983年,以云南省昆阳磷矿为试点,每吨矿石征收0.3元,用于恢复矿区植被等生态环境损害,成效显著。内蒙古自治区也征收了生态补偿费。广西、福建、江苏等省市制定了试行管理办法。地方各级政府征收的生态补偿费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广西征收的生态补偿费用于治理水土流失和农田污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福建省还通过收取生态补偿费解决了矿区村民搬迁和饮水工程问题。多年的实践证明,生态补偿费在促进矿区生态环境恢复和治理、增加矿山安全投入、缓解矿山事故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后期由于缺乏严格的法律依据,取消了生态补偿费。

1.& ldquo保证金制度& rdquo意思是根据& ldquo谁破坏谁统治& rdquo原则,规定矿山企业要制定经有关部门批准的环境治理方案,并预付一定的保证金。符合计划要求的,全额返还。如果达不到要求,保证金将用于环境治理。

2.建立废弃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基金& ldquo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分为两部分:已经造成的破坏和正在造成的破坏& rdquo即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既有历史旧账,也有不断产生的新账。

确定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标准。作为政府生态补偿机制的主要组织者,确定补偿资金的数额、征收方式和程序以及如何使用,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主要任务。生态补偿的收取方式应根据新老矿山的不同,采取补偿费、环境恢复保证金等不同方式。收取的补偿费和保证金应当专项用于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标准的建立也将推动其他领域生态补偿的实施,必将有助于我国社会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然而,随着热带雨林的大量砍伐,水土流失严重,雨林砍伐后形成的红土地相当贫瘠,只能耕种1-2年后废弃,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现在巴西政府已经开始精心规划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方式。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以及网友自行发布,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金华北山洞穴水文地球化学指标与气候的响应关系的发展(描述圣华金谷盆地降水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上一篇: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煤矿风险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