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煤炭网

我的煤炭网>新闻>综合信息>选矿知识>非常规冶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非常规冶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非常规冶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了解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介绍

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科技大学)是在科技部批准的生态与循环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科技大学)的基础上组建的。

实验室以钢铁工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我国钢铁工业急需解决的碳能源高效转化、冶金资源高效利用、高端钢铁材料高效生产等重大问题。坚持有组织的科学研究与自由探索相结合、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并重、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兼顾的原则,在高温过程反应机理与动力学、能量高效转换与联动、铁矿资源高效利用、钢的净化与夹杂物控制四个方向开展基础研究。通过基础理论的突破,力争在复杂矿石选择性还原及元素高效分离、煤氧高炉炼铁强化燃烧、洁净钢高效精炼等关键技术上建立工业技术原型,为我国钢铁行业CO2减排、复杂共生劣质铁矿石高效利用、钢铁产品低成本高效冶炼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实验室人员规模

目前,实验室共有专职和兼职人员76人,其中教授和研究员48人(博士生导师36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9人,81.6%的人具有博士学位。目前有中科院院士1人,杰出学者3人,长江学者4人,& ldquo973 & rdquo首席科学家1名,青年千人,四百万人才,优秀青年3名,新世纪人才7名,北京市名师1名,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1名,青年人才1名。

学位设置

实验室拥有冶金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涵盖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三个二级学科领域。还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材料科学与工程、热能工程、资源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等学科交叉。是冶金工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聚集和培养优秀冶金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拥有先进的研究设备。现有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高温过程中的反应机理和反应动力学;(2)有效的能量转换和连接;(3)铁矿资源的有效利用;(4)钢的清洁度和夹杂物控制。

科研成果

2016年,实验室承担了& ldquo973 & rdquo、& ldquo863 & rdquo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优秀青年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项目等纵向研究项目88项,横向研究项目82项。实际纵向科研经费约3872.97万元,横向科研经费约1450.5万元,合计5323.47万元。2016年,实验室在SCI和EI发表论文166篇,其中SCI论文141篇,1区论文5篇,2区论文27篇,占1区论文的3.5%;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5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8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10项。

2016年,实验室获得“十三五”国家重点专项资助4项,其中项目牵头1项,项目牵头2项,项目参与1项。此外,实验室开展了17个独立项目和4个开放项目,对实验室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人员培训

在人才培养方面,2016年实验室有400多名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从事研究工作,在全体研究人员的培养和研究生自身的努力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奖励评审中,实验室硕士研究生分别获得国家奖学金7项、校长奖章2项、学院学术之星1项、十大学术之星1项、山西建邦奖学金1项,优秀研究生7名、优秀研究生22名、优秀研究生干部7名、北京科技大学优秀毕业生8名、北京市优秀毕业生3名。此外,实验室电化学冶金研究组成功获得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模型集体称号。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优良学风建设,激发钢铁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的研究热情,经教授讨论,特设立钢铁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奖学金,奖励和表彰科研成绩突出的研究生。最后,通过评审,评选出7项钢铁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奖学金。

1.研究生培训

实验室每年招收100多名硕士生,50名左右博士生。近五年来,研究生在三大检索中发表论文1579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15余篇;已申请超过156项发明专利。1名博士生获全国100篇优秀博士论文,1名博士生获北京市100篇优秀博士论文,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瑞典、英国、加拿大、奥地利等国高校合作培养博士生。

2.开放交流

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是推动行业科研水平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实验室非常重视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

国内交流合作方面,由中国冶金学会主办、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2016年熔盐化学与技术研讨会暨中国冶金学会熔盐化学与技术分会第一届委员会会议在北京召开。实验室焦树强教授当选为秘书长。在随后的学术研讨会上,诺丁汉大学的陈政教授、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张米林教授和韩伟教授分别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就熔盐在冶金新技术、新材料技术、金属循环、CO2转化、太阳能等方面的利用进行了热烈而富有成效的讨论。冶金反应工程分会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于2016年8月在广西南宁(广西大学)成功召开。会议的主题是& ldquo交流最新研究动态,探讨学科发展未来& rdquo,由张艳玲教授在实验室完成& ldquo浅谈钢铁学科的发展现状& rdquo同时,针对冶金反应工程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全体与会人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德州永丰集团有限公司签署科技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咨询培训等战略合作协议,并为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永丰R&D中心揭牌。此外,结合企业技术开发需求,在炼铁、炼钢、连铸、轧钢等主要领域签订了技术开发合同。

2016年,进一步深化了与日本东京大学、英国莱斯特大学、韩国浦项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等校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在访问青年教师和博士后培养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此外,冶金大讲堂和国际学术交流月活动活跃了实验室的学术气氛。派出15名教师和6名学生在实验室开展国际交流,其中仅派出一名实验室博士生参加第二届& ldquo中欧工程教育平台(SEEEP)高级暑期学校(中欧工程教育联盟高级博士生国际暑期学校)& rdquo。同时,4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博士资格;此外,还有31场对外开放活动,共约870人,冶金大讲堂5场,专题学术报告会5场,400多人参加。2016年,实验室派出近31人参加国际交流。

关于国际交流与合作,应实验室鲍燕平教授的邀请,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冶金研究所(IEHK)一行14人,包括:亚琛工业大学冶金研究所所长Dieter Senk教授、Gudenau教授、德国著名冶金专家Babich教授以及相关研究领域的博士后、博士生。2016年9月17日访问北京科技大学。访问期间,Senk教授代表亚琛工业大学与北京科技大学签署了新的合作协议,双方博士生进行了学术交流和探讨。1979年,亚琛工业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签署了科研、研究人员和学生交流合作协议,并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这两所大学成功地促进了具体的合作,包括联合研究、联合培训研究人员和学生以及教育课程。考虑到两所大学的学术关系,双方强调了中德大学之间非凡的科学和政治价值,因此同意续签/签署新的关于相互交流与交换的合作协议:每年将选派25名最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到亚琛工业大学学习研究生课程,每年将选派优秀的研究生到亚琛工业大学学习材料、冶金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继续攻读博士课程。每年都有部分博士生被派往亚琛工业大学,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每年还邀请14名亚琛工业大学的学生到中国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北京科技大学将为派出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德语培训课程。教授们应邀给塔塔钢铁中层管理培训班的学员讲课,讲述钢铁行业的前沿发展等。同时,培训班全体成员赴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公司参观学习中国钢铁企业发展情况。此次培训班的举办是深化与塔塔钢铁合作的重要渠道。与塔塔集团联合研究中心的成立,为钢铁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了一个国际合作交流的平台,将在实现资源共享、推动技术创新、攻克技术难题、促进钢铁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7月,应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国际战略与合作部邀请,教授、李晶教授、程国光教授、青年教师石访问了加拿大特诺娃金属公司研发中心、麦克马斯特大学、西安大略大学、多伦多大学、麦吉尔大学。此外,四位老师参观了安赛乐米塔尔多法斯科炼钢技术,并与炼钢技术中心和生产车间的技术人员进行了学术交流。2016年,在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实验室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实验室教授和学生应邀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参加第六届澳中日炼铁炼钢研讨会,并在各自研究领域作学术报告。澳中炼铁炼钢学术会议拥有大量来自高校和企业界的三代钢铁冶金学者,从事学术交流和技术探讨。教授随校队参加了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双边会议& ldquo第二届UOW-USTB双边材料研讨会& rdquo并做了报道,两所大学于2007年签订了合作协议,保持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双边会议旨在就关键问题达成合作,如联合研究、师生交流和高水平博士研究合作。这位教授应邀参加了在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举行的第一届海外大学日。代表团参观了卧龙岗大学工程学院的实验室,并参观了澳大利亚最大的钢铁公司Bluescope,与技术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此外,实验室的许多教授和学生积极参加了2016年美国TMS和AIST年会,具有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国际合作项目方面,胡晓军教授领衔中英国际合作项目& ldquo中英在炼钢能源和原料回收方面的合作研究& rdquo程国光教授参加& ldquo多尺度模拟结合先进生产设备开发长寿命超纯轴承钢& rdquo仍在积极研究中。

实验室一直积极致力于对外开放,既加强了宣传力度,让外人充分了解冶金行业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又促进了科普资源共享,向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思想和方法,使实验室更好地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能。2016年,实验室在为同行科学家和科技爱好者展示科研前沿和普及科学知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组织了31次参观交流,接待了30次参观交流,举办了1次学生夏令营,接待了870多次参观,包括韩国延世大学、日本九州大学、日本住友金属、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英国华威大学、韩国浦项工业大学、云林科技大学、和合大学。2016年,实验室对外开放活动加强了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的学术交流和技术联系;积极履行国家重化实验室的责任,承担云林科技大学在两岸创新营活动中的参观交流,展示实验室科研的进步与精神;积极承办北京、山西、河北、港澳等地中学夏令营活动,培养中学生科研兴趣,开阔视野,感受科技魅力。今年的实验室公共开放活动拓宽了实验室的国际科研视野,增进了与国际知名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机会,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应,实现了开放的双赢。

3.科研条件

围绕主要研究方向,实验室加强科研条件建设。截至2016年底,实验室拥有仪器设备400余台,总价值7000余万元,其中价值3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51台,价值4000余万元。2016年新购置总价值3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12台,总价值30万元以下的仪器设备91台。实验室完成了总价值14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建设任务,完善了相关设备的配套条件。2016年,专项资金1210万元用于仪器设备建设,新增先进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三维PIV测速仪系统、相变仪、偏振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包括两套自主研发设备:优质钢连铸工艺喷水雾化及冷却效果监测平台、多功能大量程粘度及流变行为测试系统;同时将实验室的运行经费用于购买直读光谱和自动金相制样系统。这些设备的购置为实验室和校内外的科研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

此外,为了充分发挥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作用,加强仪器设备的管理,仪器设备管理人员严格使用& ldquo北京科技大学仪器设备共享管理系统& rdquo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对仪器的实时监控和管理,缓解实验室人员不足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设备管理人员可以了解贵重仪器设备的运行状况、使用效率等各种信息,为新设备的购置和管理机制的创新提供决策依据,有效避免仪器设备重复购置、低效运行的现象。系统中的仪器用户可以方便地了解仪器设备的基本技术数据、分布和使用情况,并进行网上预约和财务结算,因为实验室是全校第一个开始安装并投入使用的& ldquo北京科技大学仪器设备共享管理系统& rdquo截至目前,授权仪器用户、师生(含校外科研机构、厂矿)已达800余人。

4.训练模式

(1)注重探索& ldquo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rdquo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新模式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征。

(2)依托国家重点科研任务,提高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

(3)加强国际化,与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

5.能力

方向1:高温过程的反应机理和动力学

周国治

程国光

焦树强

胡晓军

张国华

周国治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第一批& ldquo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rdquo标题;曾被麻省理工学院、威斯康星大学、波士顿大学等高校聘为客座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学报》英文版编辑委员会;JMMB编辑委员会)

程国光教授

博士生导师(北京地区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中国冶金学会特钢连铸学会副理事长;卓越人才不锈钢产业联盟专家组成员)

焦树强教授

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 ldquo新世纪的优秀人才& rdquo;中国冶金学会熔盐化学技术分会秘书长;中国稀土学会烟火冶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皇家化学学会学士)

胡晓军教授

博士生导师(北京科技大学规划与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冶金学会钢质量与非金属夹杂物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科技大学魏守昆科技教育奖评选委员会秘书;中国稀土学会稀土在钢中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日本钢铁协会会员)

张国华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日本东京大学访问学者;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

方向2:节能改造和连接

薛庆国

左海滨

唐慧卿

佘雪峰

薛庆国教授

博士生导师(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王教授

博士生导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左海滨教授

博士生导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唐慧卿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美国TMS会员;中国粒子学会会员)

佘雪峰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韩国浦项科技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冶金学会熔盐化学与技术分会副秘书长)

方向3:铁矿石资源的有效利用

郭占成

张艳玲

李玉

高涛

郭占成教授

博士生导师(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 ldquo百人计划& rdquo;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万国民人才;中国冶金学会冶金反应工程分会理事长;中国冶金学会冶金物理化学分会会员;中国硅酸盐学会固体废物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冶金学会非高炉炼铁分会副主任;中国冶金学会熔盐学会会员;《过程工程学报》编辑委员会;《化学工程学报》编辑委员会;《钢铁研究杂志》中文版编辑委员会;钢铁研究杂志英文版编辑委员会)

张艳玲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国冶金学会冶金反应工程分会秘书长;冶金物理化学国家精品课程讲师;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

李宇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北京& ldquo青年才俊& rdquo;冶金学报编辑委员会

高涛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英国华威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硅酸盐学会固体废物分会青年委员会秘书长)

方向4:钢的清洁度和夹杂物控制

包艳萍

李静

刘青

张炯明

王敏

鲍燕平教授

博士生导师(北京高校青年骨干教师;& ldquo威利·科尔夫杰出教育奖赢家;中国冶金学会冶金高级青年科技人员;中国冶金学会炉外精炼学术委员会副主席,转炉炼钢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钢铁材料工程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河北钢铁集团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冶金学会连铸学报》主编/编委会副主任)

李静教授

博士生导师(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冶金学会青年冶金科技奖获得者;中国冶金学会炼钢分会电炉冶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

刘青教授

博士生导师(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 ldquo新世纪的优秀人才& rdquo;& ldquo剑龙杰出教授& rdquo;中国冶金学会冶金高级青年科技人员;中国冶金学会连续铸钢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冶金学会冶金技术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冶金学会连铸学报》编辑委员会)

张炯教授

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获得者,中国冶金学会浇注凝固学术委员会副主席,柳钢人才小高地成员,江苏大星钢帘线有限公司学术委员会委员)

王敏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中国冶金学会连铸学报》编委、炉外精炼学术委员会学术秘书、钢铁生产虚拟仿真科学创新团队科普员)

目前,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冶金工程及相关学科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招生详情见北京科技大学2022年招生专业目录。

钢铁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立足冶金工程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经济发展对冶金行业的巨大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研究,邀请具有创新理念和进取精神的优秀青年学生加入钢铁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精英团队。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以及网友自行发布,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塔式起重机安全对策与措施

上一篇:装载机翻斗缸多次断裂故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