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煤炭网

我的煤炭网>新闻>综合信息>选矿知识>矿业投资风险(采矿业的风险)

矿业投资风险(采矿业的风险)

矿业投资风险(采矿业的风险) 矿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nbsp;& nbsp矿业项目开发与其他工业项目开发既有共性又有特点。 根据这种“双重性”,风险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nbsp& nbsp& nbsp(1)自然因素:主要指地质资源和外部施工条件;& nbsp& nbsp& nbsp(2)技术因素:主要指采矿技术、方法和设备;& nbsp& nbsp& nbsp(3)市场因素:主要指矿产品的价格和成本,包括:辅助生产资料、能源、设备、探矿权(采矿权)费、征地费、人工费和其他费用;& nbsp& nbsp& nbsp(4)管理因素:主要指矿(厂)运行方式、生产、安全、技术、质量、运行等方面的管理水平;& nbsp& nbsp& nbsp(5)软环境因素:主要指融资条件、财税制度、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其变化等。 & nbsp& nbsp& nbsp在上述五个因素中,因素(1)和(2)对采矿项目最为敏感和关键。 虽然其他三个因素也很重要,但它们与其他工业项目相似。 因此,本文仅对(1)和(2)两个因素进行分析和阐述。 & nbsp& nbsp& nbsp一、自然因素对矿业项目开发的风险分析:& nbsp& nbsp(1)地质资源条件:& nbsp& nbsp地质是矿山项目开发的对象,也是矿山项目开发的基础。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矿山项目的开发风险远远大于其他任何工程项目的最根本原因。 & nbsp& nbsp& nbsp因为地质资源深埋于地下,虽然通过科学的地质勘查过程,采取了一系列科技方法、手段和程序来获取;但其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首先受不同勘探阶段(预调查、普查、详查、勘探)勘探程度和精度的影响;此外,还受不同矿床不同矿产勘查类型(ⅰ、ⅱ、ⅲ)和矿体赋存特征的影响。同时装备,责任心,诚实等重要影响。 由于上述诸多确定和不确定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地质资源风险是固有的、不可避免的,只有采取对策才能降低。 因此,我国原国家储备委员会制定了矿产勘查风险误差标准允许值:A级20%,B级30%,C级45%。 不同矿床类型(如铁矿床、铜铅锌矿床、钨钼矿床、金银矿床等。),不同的勘探方法和手段,不同的勘探队伍等。很难避免或超过规范的允许值,并且可以通过检查来识别。 为了进一步说明地质资源的具体风险特征,下面描述三个主要的子因素:& nbsp& nbsp1.地质资源变化的风险影响:& nbsp& nbsp矿床地质资源,特别是探明和控制的工业储量(相当于旧标准的“A+B+C”级),是矿山建设确定生产规模和相应服务年限,计算矿山基建工程量(露天开采基建剥离量、地下开采开拓量、采切量)、基建投资和基建时间的唯一依据。 如果储量特别是生产初期储量大幅度减少,原确定的矿山生产规模将过大,矿山无法投产达产,服务年限和产品产量将减少,导致基建投资高或大幅增加,生产成本较高,产值和利润较低,基建贷款偿还期较长,基建利息较高等。,会严重造成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这种现象在矿业项目开发中并不少见:& nbsp& nbsp20世纪60-70年代,我国铝土矿建设中,由于勘探网格难以控制矿体形态和资源量,矿体往往不连续(尤其是岩溶矿床),导致实际矿量大幅减少,不仅导致矿山基建大幅度增加,投资(生产)时间延长,也迫使矿山规模缩小。 & nbsp& nbsp& nbsp上世纪70年代,我国某露天铜矿也在矿山上部进行了减采,使基建中的岩石剥离量增加了数百万立方米,增加了投资,矿山的生产也因此推迟,直接影响了矿山的投资效果,使企业初期效益不佳。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曾一度盛行“勘探、设计、施工”的“三边”开采模式。由于资源储量不明确,设计规模过大,矿山长期无法投产,造成国家投资的巨大浪费。 为此,国家总结这一教训后,予以取缔,以杜绝这种盲目建矿的现象。 而国外对探矿有严格规范的要求,目的就是降低这种最基本的开发风险。 & nbsp& nbsp& nbsp通过对不同规模的详细方案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评价和财务分析,可以全面系统地反映上述地质资源与规模、基建项目与投资、产品产量、产值、成本与效益的内在紧密相互依赖关系。 & nbsp& nbsp& nbsp2. 矿石质量变化的影响:& nbsp;& nbsp矿石质量包括:矿石类型、矿石品位、矿石性质、矿石有用和有害成分、矿石可选性等。 当矿石质量变差时,不像前面提到的地质储量减少带来的风险影响那么明显和直接。 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对经济效益产生了非常突然的负面影响:& nbsp& nbsp& nbsp德兴铜矿是一个大型的造纸级斑岩铜矿床,其主要产品是铜精矿。90年代中期以前,矿产品价格较低,其铜精矿产品只能保本,而矿山利润则是从铜精矿的副产品中获取,如金、银、钼等。 如果矿床是含有元素的单一铜矿,其开发的不利后果将是显而易见的。 江西某银矿(500t/d)勘探地质银品位约193g/t,但开采后实际平均地质品位只有90 ~ 110g /t,使该矿自90年代初投产以来一直亏损,后在银价从50万元/t上涨到1000 ~ 110万元/t后才扭亏为盈 20世纪90年代以前江西某钽铌矿(1500t/d)生产的钽铌精矿产值和成本几乎相当,但以钽铌尾矿-长石盈利。如果长石中铁含量过高,价格会急剧下降。只有通过选矿降低铁含量,才能保证产品质量和企业利润。 江苏某银多金属矿(300t/d)银品位300g/t以上,“铅+锌”品位18% ~ 20%。 相当于单个银品位150g/t,产能600t/d的银矿,加上铅锌品位6% ~ 8%,产能900t/d的铅锌矿。 但如果只建一个银矿和一个铅锌矿,投资和成本要增加两倍以上,其效益远不及这个300t/d的银多金属矿。 & nbsp& nbsp& nbsp& nbsp统计显示,当部分铜、铅、锌的铜品位由1.8%降至0.76%,铅锌品位由6.25%降至3.29%时,原矿产量与产出精矿之比分别由45.6:1增至67.0:1。 但当钨、锡、锑品位分别从0.41%降至0.26%、0.68%降至0.36%、3.4%降至2.68%时,选矿比将大幅提高:钨从150吨降至577吨,锡从90吨降至385吨,锑从19吨降至43吨。 因此,建设一个具有相同矿物类型和精矿容量的矿山,必须大大增加原矿的生产能力,从而带动建设投资和采选成本大幅上升。 另外,矿石中有害成分超标,必然影响精矿销售价格,导致产品滞销。 如铜金精矿中砷含量非常不利,江西某铅锌矿的铜矿区因砷含量高而无法开发。 又如,当金矿石中砷含量过高时,必须采用投资大、成本高的高压氧化预浸出工艺来除砷。 此外,还介绍了微细粒多金属共生矿床中嵌布矿石的选矿技术和指标、铁矿石中的脱磷、铜和铅锌矿床中的氧化矿石等。一直是国内外重点研究的课题。 & nbsp& nbsp& nbsp3.开发技术条件变化的风险影响:& nbsp& nbsp开发技术条件主要指:矿体的产状特征(形状、厚度、倾角、走向长度、埋深等。)、矿石性质(类型、结构、构造、粒度、有益成分、含泥量等。)、矿岩的物理力学性质(硬度、稳定性、坚固性等。),矿区水文地质包括河流、湖泊、建筑物等。 上述矿山开发的技术条件必须通过矿床地质勘探来掌握。 是判断矿床开发(特别是开采)难度和特殊安全要求(如矿床内构造破碎带对开采安全的防治、地表和地下水的防治和冶炼、高硫矿石的防火降温、深井岩爆、地热等)的唯一风险因素。). & nbsp& nbsp& nbsp矿床开发技术条件的不同,将直接影响矿山开发中的一系列重要技术经济方案,如开采方式、开拓方法、采矿方法、防治水、选矿工艺、生产能力、装备水平等。 例如,当埋藏矿体浅而厚,上覆岩(土)层不厚时,采用高效率、低成本、大规模的露天开采是有利的。 在世界范围内,有色金属露天开采的比例为:铝矿91%,铜矿90%,镍矿45%。 虽然全国露天矿山数量只占11%,产量却占47%。 就地下采矿而言,平硐开拓法工程量小,投资少,运输、通风和排水方法简单安全,生产成本低,非常适合于矿体埋深标高在局部侵蚀基准面以上的矿床。 反之,当矿体的埋藏目标低于当地侵蚀基准面时,就需要使用竖井(竖井、斜井、斜坡道等。)工程量大,投资高,提升、运输、通风、排水方式复杂,相对安全性差,生产成本高的开拓方式。 而深部矿井开拓(深度大于800 ~ 1000 m)对矿井提升、充填、通风(含地热)、排水、冲击地压等技术要求更高,相应的投资和费用也随之增加。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只有矿体埋深对矿山开发的开采方式和开拓方法的决策有如此关键的影响。 比如竖井开拓的埋深小的矿,品位低,可选性一般。此外,地表还有大型水体和重要道路需要保护。当采用空井田采矿方法进行开采,然后用块石充填空采区时,矿山经济效益尚可,可以开发决策。但由于上述采矿方法的空现场处理措施难以保证地表河流和道路的安全,因此需要采用无崩落充填采矿法。但充填采矿法由于成本高,矿石价值低,处于无利可图的状态,最终矿难决定开发。 这个例子反映了技术安全要求和合理经济要求之间的矛盾。 & nbsp& nbsp& nbsp综上所述,从简明的分析可以看出,地质资源条件对矿山项目开发的风险,特别是对采矿方案和选矿工艺的选择有着非常突出和敏感的影响,通常是难以逆转的关键因素。 因此,在矿山项目开发前期,地质资源一定要谨慎、慎重使用,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甚至“血本无归”。 & nbsp& nbsp& nbsp(2)矿山项目开发的外部建设条件主要是指:矿区与外界联系的交通条件;矿区生产、生活必需的供电、供水条件;矿区各种工业设施和行政生活设施建设所需场地的土石方平整工程。 俗称“三通一平”工程。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矿山开发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条件已被列为外部建设条件的主要内容,甚至更加严格。 例如,在设计上述三个外部建设条件之前,国家要求进行初步环境评估和水土保持评估。 只有通过这两项评估后,才能开始交通、水电的设计和施工,环境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的施工要做到“三同时”。 & nbsp& nbsp& nbsp由于矿山项目通常位于不同的山地环境中,上述外部施工条件的难度和相应的风险影响也有较大差异。 根据国内外矿山项目开发投资的粗略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外部建设条件投资约占项目总投资的25% ~ 40%,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山区和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要求较严的地区,甚至更高。 正是这种高投资比例的制约,使得中国西部许多大型有色金属矿山难以在21世纪前尽快得到开发利用。 虽然外部建设条件不会像地质资源那样直接对项目投资构成巨大的潜在风险;但由于是直接服务于资源开发的超前投资,这种投资风险与地质资源风险并存,一般是不可逆的风险因素。 特别是交通状况的输入,由于涉及面广,更是如此。 必须指出,在中国,“三通”建设可能经常存在与当地共建共享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可能伴随着促进当地经济振兴的要求。一旦与地方利益处理不当,必然引发资源共享的权属之争,进而引发影响矿山建设和正常生产的风险问题。 & nbsp& nbsp& nbsp可见,外部建设条件在投资中所占比重较大,且难以逆转,因此在矿山项目开发中也是相当可估计且非常重要的风险因素。 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 nbsp& nbsp& nbsp二。工艺技术和设备因素对矿山项目开发的风险分析& nbsp& nbsp本项目的技术因素主要指采矿和选矿技术以及为这些技术服务的装备水平。 根据采矿技术的技术因素,它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的特点:& nbsp& nbsp& nbsp一是采矿技术和设备的应用范围和效果首先受制于当地资源开发的技术条件;& nbsp& nbsp& nbsp其次,根据地质资源的特点,采矿技术和设备的优化组合,可以在一定范围和相当程度上改造不利的地质资源条件,达到化解地质资源风险的目的,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巨大作用。 & nbsp& nbsp& nbsp因此,采矿技术与地质资源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 简要分析如下:& nbsp& nbsp如上所述,不同的开发技术条件决定了不同的采矿方法、开拓方式、开采方式、通风系统和方法、选矿技术、装备水平、生产能力等。 & nbsp& nbsp& nbsp不同的矿石类型有不同的选矿工艺和方法。 如钨矿、锡(石)矿以重选为主,铜矿等各种硫化矿以浮选为主,铁矿石以磁选为主等。复杂多金属矿床需要采用联合选矿工艺。 但由于同一矿物的结构和构造不同,选矿工艺的复杂程度和获得的产品指标也不同。 甚至很多地质资源因矿石质量差、选矿工艺复杂、指标差、经济无利而成为“搁浅矿”。 例子比比皆是。 & nbsp& nbsp& nbsp不同的矿体倾角、厚度和品位对采矿方法的选择起主导作用。 比如矿石和岩石比较碎,但是品位高。为了保证采矿安全,尽可能多地回收资源,应采用回采率高、生产安全的胶结充填法。由于岩石不稳定,矿床储量大,品位不高,允许地表冒落,宜采用生产能力大的阶段房法(如VCR法)或分段、阶段崩落法;岩石稳定,矿体在中厚以下,倾角平缓,宜采用空野外法中的综合法或房柱法。 但是,每种采矿方法的使用都需要匹配相应的装备等级才能实现。 & nbsp& nbsp& nbsp如金川二矿区为大型矿床,铜镍品位高,铂族元素丰富,但矿岩破碎不稳定,所以在补采期采用胶结充填法(规模3000t/d)进行地下开采。因为灌装材料和设备不达标,灌装质量不高,达不到生产能力。后来,国外的先进技术,特别是设备(铲运机、充填设备等。采用机械化(无轨设备)盘区下向胶结充填法,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为二期扩建至8 000 t/d提供了技术和设备保障。 其技术和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矿区生产能力达到817t/d)。 该矿实例表明,采矿工艺和设备的优化组合可以克服矿岩破碎、不稳定的不利条件,提高生产能力和效益。 同时,该矿高品位矿石和副产品的高价值,使该矿具备了采用上述高成本采矿方法的经济实力。 & nbsp& nbsp& nbsp再比如,德兴铜矿是超大型斑岩铜矿,使用中型采矿设备只能达到3万t/d的生产能力,无法发挥储量丰富的优势,克服品位低的劣势。采用国外大型采矿设备,生产能力扩大到9万t/d,充分发挥了规模效益的优势,克服了品位低的弊端,明显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 nbsp& nbsp& nbsp90年代初,紫金山金矿一直被认为是储量中等(4tAu金属)、品位低(1.3g/t)、矿体薄、覆盖层厚的“呆滞矿”,露天开采和露天开采都不经济。 设计后,首先在地质理论上突破了双指标圈矿体的传统框架,采用单指标圈矿体,使储量跃升至80多吨金属,品位0.75克/吨,矿体变厚,非常适合大规模露天开采。此外,利用矿石氧化程度高、可浸性好的特点,在选冶过程中采用了当时国内推广的氰化喷雾堆浸技术,建成了“搁浅矿”。 这是选择和改变设计理念,优化技术,化解地质资源风险因素的典型范例。 我国铝土矿主要是一水铝土矿,是一种高铝、高硅、低铁、低铝硅比、消化能差的难选矿石。矿石处理工艺复杂,流程长,碱耗和能耗高,生产成本高。 经过科技攻关,选矿工艺与拜耳法成功结合,开创了“选矿-拜耳法”氧化铝生产新工艺,使一水铝土矿经过选矿脱硅,由低品位矿变为高品位富矿,铝硅比由5 ~ 6提高到10以上,显著降低了氧化铝生产的能耗和生产成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从而充分利用了我国丰富的一水铝土矿,是一种优化的组合选矿工艺。 & nbsp& nbsp& nbsp凡口铝锌矿和新桥硫铁矿都是大型地下矿山,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注:新桥矿为坑露采矿山)。为防治地下水和地表水,成功采取了有效疏堵结合的各种综合防治水措施,使矿山尽快发展,保持长期稳定生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这是优化防治水技术组合,改变水文地质条件不利的开采技术条件,化解这一风险因素的一个范例。 & nbsp& nbsp& nbsp这些例子说明了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巨大作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实用、可靠、尤其是创新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因素的优化组合是化解矿山项目开发中自然因素风险的有效方法。 & nbsp& nbsp& nbsp三。结论& nbsp& nbsp& nbsp(1)采矿项目开发具有固有的自然风险,这些风险是地质资源所特有的,不可避免,只能减少。 这种风险是由地质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等诸多不确定因素造成的,因而对项目开发的技术经济影响突出。& nbsp& nbsp& nbsp(2)矿业项目开发通过采矿工艺、设备等人为技术因素的实施和创新,仍能充分、有效、经济地回收地质资源,是降低矿业项目开发风险的过程、方法和成果。 & nbsp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以及网友自行发布,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胶带输送机保护装置说明书(胶带输送机应装设)

上一篇:新化县矿产资源(河池有什么矿产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