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性岩中的钒钛磁铁矿及其找矿评价的核心技术
(1)在古陆缘和深大断裂分布区寻找两组断裂构造的交汇点,寻找与该类型铁矿有关的基性杂岩。
(2)划分有利的成矿岩带是寻找深部巨层状矿体的关键。不同岩带的岩体(盆地)中心、接触构造和裂隙构造是寻找高品位铁矿的最有利地段。
(3)在找矿评价中,一般应分析铁、钒和钛,其次是铂、钴和镍。
(4)岩体中浸染状或块状金属矿物在地表出现的毛、条、矿体是指导深部找矿的重要标志。
(5)铁矿床两侧的围岩蚀变,如绿泥石化、钠质黝帘石、角闪岩、碳酸盐化等,一般可作为指导富矿找矿勘探和扩大的重要标志。
(6)磁法和重力相结合是寻找浅部和深部富矿体最有效、最直接、最快速的方法。
二、接触交代矽卡岩铁矿及找矿评价的核心技术
(1)首先应寻找中酸性侵入岩,特别是印支-燕山期的侵入岩,查明侵入岩体的形态、产状和含矿性。如果是含矿岩体,要特别注意碳酸盐的同化作用。
(2)这类铁矿以磁铁矿为主,大多富含矿石,常伴生铜、铅、锌、钴等。
(3)成矿围岩主要是高钙镁含量的碳酸盐岩。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或断裂构造与接触带的复合部位更有利于找矿。
(4)矿体的产状和规模与岩体边缘的矽卡岩化密切相关,与成矿有关的热液非常发育,如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透闪石-阳起石化、金云母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蛇纹石化等。其中,透辉石矽卡岩或透辉石-红柱石矽卡岩对寻找大型矽卡岩铁矿更为重要。
(5)航空空磁法和地面磁法形成的异常,与地质紧密配合,是寻找矽卡岩型磁铁矿最有效、最快、最常用、最经济实惠的方法。
三、气水热液铁矿找矿评价的核心技术
(1)该类型铁矿在我国分布广泛,常形成中小型矿床。最大的特点是矿床严格受构造控制,断层构造普遍。特别是大断裂的交汇处或大断裂的次级断裂或火山构造是成矿的有利场所。
(2)含矿围岩条件对热液铁矿控制不严。一般来说,钙质岩石中的矿化以交代作用为主,而泥质和砂质岩石中的矿化以充填作用为主。
(3)变更明显。当交代磁铁矿和赤铁矿含钙量和矿化温度较高时,蚀变以透辉石、透闪石、黑云母、绿帘石、绿泥石化和硅化为主。赤铁矿、菱铁矿、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硅化、绢云母化和高岭土是主要的充填类型。
(4)矿体大多较小,成群出现,有分支复合、膨胀收缩、尖灭再现等现象。矿体呈脉状、透镜状、扁豆状、层状、块状等。
(5)根据不同的矿化类型、矿石建造和矿化温度,可形成高温热液磁铁矿和赤铁矿矿床;中低温热液赤铁矿或菱铁矿矿床。
四、海洋沉积铁矿找矿评价的核心技术。
(a)这类沉积主要分布在较大的古陆缘、稳定的海盆或半封闭的海湾(或泻湖),海侵过程有利,
(2)含矿层位对寻找海相沉积铁矿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北方震旦系海相沉积铁矿主要由浅海砂岩和页岩组成,称为龙轩式铁矿;产于华南、河南、陕西中、上泥盆统的砂岩、页岩称为“宁乡式铁矿床”;在奥陶系灰岩的侵蚀面上,石炭纪沉积铁矿被称为“太原型或本溪型铁矿”。
(3)矿石矿物主要为赤铁矿和菱铁矿,并形成独特的鲕状、软玉状赤铁矿和菱铁矿状鲕状绿泥石;由于这两类铁矿磁性较弱,磁法直接找矿效果一般不理想,重电法查明含矿岩系基底构造对深部找矿和矿床规模评价至关重要。
(4)一般此类矿床分布范围广,矿层稳定,可沿走向分布数公里,有大有小。在水平分布上,海湾中心多为菱铁矿,边缘为赤铁矿,常伴有磷和锰。
五、变质铁矿找矿评价的核心技术。
(1)变质铁矿从太古宙(鞍山式)到上古生界地层均有产出,最重要的成矿时代是太古宙变质铁矿,占该类型的81%,分布在东北、河北、北京、山西等地。该类型矿床拥有国内外大型铁矿,占中国铁矿储量的50%。
(2)该类型矿床主要产于台区长期隆起区边缘或附近地区,其次为隆起区深大断裂一侧。地槽区也有输出。矿田常受向斜和次级背斜构造控制,这对找矿和评价非常重要。
(3)这类矿床受一定层位控制,产状稳定,与地层产状一致。矿层深远而厚,常形成条带状磁铁矿石英岩。矿石矿物有磁铁矿、赤铁矿、针铁矿、菱铁矿,航磁法结合地面磁法和重、电法,深入研究矿区岩相组合和控矿构造,是有效的找矿评价方法。
(4)注意寻找各种成因类型的富矿,特别是古风化壳型,对找矿评价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