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开采和利用银矿的国家之一。根据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银耳环、鼻环等饰品推测,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知道了银矿,并开始采集、提炼白银,加工成饰品。春秋时期,全国“银山”多达10处。战国至汉代的墓葬中,有银领、银器、银针等陪葬品。,表明这一时期不仅可以开采和冶炼银矿,而且加工制作银器的工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到了唐代,全国“有银”的地方共有35处,民间采银相当繁荣。元朝时期(806-820),白银年产量达10.2万余元。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银矿业不断发展的时期。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银矿分布在68个州(北京、政府、军队)。元丰元年,白银总产量达21万两以上。 它是元朝的主要货币,直到元朝31年(1294年),除了首都以外,所有的银行都支付货币“钱母& rsquo白银总量约为一百万两。明清民国时期,银矿业发展一度停滞,白银年产量徘徊在2-6吨。
珀山银矿开采历史悠久。
碎银矿位于河南省桐柏县城北24公里处。与县城有公路相连,交通便利。
矿区所在的秦岭褶皱系向东延伸,出露地层为新元古代至古元古代二郎坪群围头山组。岩石性质主要为麻粒岩、黑云母斜长片岩、碳质绢云母石英片岩、斜长片岩,有时混有大理岩透镜体。二郎坪群大梨树组细碧斑岩出露于矿区地表南部,大面积华力西桃园花岗岩出露于北部。矿区主体构造为何前庄背斜,与之平行的层间挤压破碎带发育,为主要控矿构造。矿床类型属于变质作用& mdash热液型。破山银矿有12个矿体,呈层状、透镜状、饼状,长50-1900米,延深80-630米,厚1.70-10.61米。每吨矿石的平均含银量为278克。该矿为大型银矿床,伴生有铅、锌、金、镉等多种矿物,主要矿物有自然银、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铜矿。提交了735吨白银和10.7吨黄金。
《破碎的山》简介
"山”其名是由于古代人开山采矿造成的破坏。原来,一座完整的山,因为沿着山顶的矿脉开采,整座山都被破坏了,残缺不全,光秃秃的,被当地人称为“山”。山”。
坡山银矿有许多古代遗留下来的采矿和冶炼遗迹。除山顶的古采坑、探矿坑道、采矿坑道外,山的四周都有古采硐,深达数百米。当地人早就知道这些存在,但并不感到意外,对这些历史遗迹早已视而不见。
坡山银矿开采技术
1982年,南阳地区考古队在对矿区巍山城村古冶炼渣层进行发掘调查时,发现了一个大坩埚灾和三件唐宋瓷器残片。这说明在唐宋时期,有人在这里开采提炼白银。此外,根据清代乾隆十八年(1753年)桐柏县志记载,明代这里仍在进行采矿业。但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只剩下“老城”了,说明此时破山的矿业已经废了。但现有文献或当地居民石碑史料中均未提及该矿为何关闭报废。
银矿的开采是在破山顶的露头崖。从地表可以看到,该矿是沿着5号炉矿脉向下开采,到一定深度后再水平开挖巷道。当时发现了4个古矿洞,其中1号洞最大,长150m,宽3-10m。有豁口,斧痕等。在洞壁上。它的巷道和垂直?是的,有。有些岩石是倾斜的,有些是?垂直。
然而,遗憾的是,随着现代的开采,当年的古采矿路已经不存在了。
对于历史上巍山银矿的开采方法,曾经去过破山银矿进行文物调查的河南冶金专家李景华先生认为,铜和银的开采方法基本相同,比较古老的方法是用石头切割或者金属凿除。这种方法已经被广泛使用了很长时间。另外,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先加热矿层突出面,再用冷水敲落。这种方法的掌握应该是明朝以后。自宋代火药发明以来,一直采用火药爆破法。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但在古代,根据银矿的矿脉,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有时几种方法共用。
李景华先生对坡山银矿的冶炼方法作了科学的解释。他认为这里采用的是坩埚炼银法。古代炼银的坩埚做得像陶器,外观像后来的冶金炉,但两者不一样。主要是因为大量的开采和冶炼炉的出现。可以说,熔炼炉的出现是冶炼史上的一大进步。因为熔炼炉可以增加容积和体积,从而增加总产量。坩埚通常是一次性的,矿石在其中熔化。冷却后需要打碎坩埚取出银的化合物,直至提炼为纯银。炉子的使用方法是将矿石放入炉中,加入金属混合在一起,放入燃料进行内部加热。另一方面,坩埚将金属和矿石放在一起,从外部加热。热量通过陶器传到矿石上熔化。此外,该炉可广泛应用于冶炼行业,而柑橘灾害仅用于有色金属。一般来说,坩埚用于两个过程。第一步是熔化矿石。在这个步骤中,可以使用坩埚和熔炉。它的目的是把矿石变成有色金属。第二道工序是把金属变成器皿,只能用坩埚。
第一个围山遗址的过程两者都有,第二个过程现在也调查不清楚。原址仍在地下,未来发掘时才能根据实物或其他遗物确定。而坡山银矿的坩埚冶炼,为国内研究银矿冶炼方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碎银矿冶炼遗址已被列为河南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面积数万平方米,其保护范围和内容已通过媒体公布。同时,桐柏县也已联系当地确定专门的文物保护员进行管理。虽然遗址仍深埋地下,但有朝一日如果发掘技术成熟,或者有什么特殊需要,破山银矿的真面目就会大白于天下。
破山银矿的发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国内外地质科技人员很少涉足这一地区,只做过一些零星的地质路线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5年至1967年,在北京地质研究所河南地质局调查队1: 20万调查的基础上,又对1: 20万桐柏幅进行了调查。1966年野外工作接近尾声时,有人在桐柏县北部发现了变质细碧斑岩的存在,为寻找黄铁矿型铜矿提供了信息。这一点引起了河南地质局技术人员的注意。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1967年5月,河南省地质局地球物理勘探队和区域调查队一起进入该地区。物探队在桐柏县大河镇测量了1: 5万水系沉积物的金属含量,并于1968年在坡山和银洞坡两处确定了铅银异常。1967年6月,区域调查队根据当地群众提供的线索,在桐柏县刘山岩、信阳县顺河店进行西碧角斑岩系列调查和矿产普查时& mdash古人曾在婆山一带开采银矿,有古矿坑为证。区勘测队的技术人员迅速赶到婆山对古坑进行勘察。古代矿坑中的矿石样本经检测每吨含有300克银。至此,埋藏在历史尘埃中数百年的破山银矿又一次展现了它迷人的面孔。
1968年至1969年,河南省地质局派出普查队对矿床进行了考察,锁定了长达6500米的破山矿化带。考察了16个老区的5块矿石状银,品位为156.12-252.8克/吨。之后,普查小组编写并提交了桐柏朱庄坡山银矿工作简报。1970年,河南省地质调查队再次在此进行1: 5万地质调查,确定巍山矿带西起泌阳县铜坑岭,东至桐柏县银洞坡,长13公里,宽0.6-2公里,矿脉东宽西窄。因此,区域测量队在地表进行了开挖工作,开挖工作以管沟勘探为主,隧道工程为辅。结果,矿体被追踪到五个层位。据估计,矿体长400-1280米,矿床规模中等。1974年初,地质学家对巍山矿区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预测坡山矿区的白银储量将达到1000吨。经过四年多的详查,结合物化探显示的异常情况,在钻探中发现了一个厚而丰富的矿体,随后采用探槽和钻探工程对其进行了追踪。矿床规模扩大。1984年,第三名?调查组提交了《河南省桐柏县坡山银矿区详查地质报告》??确定坡山矿区为大型银矿床,伴生有铅、锌、金、镉等矿物成分,其中锌、镉两种伴生矿物已达中等规模。
从发现到勘探完成,历时7年。它是当时中国发现和探明的最大的银矿床,其找矿成果获1985年中国地质矿产部地质找矿一等奖。由于储量大,矿石品位高,开采条件较好,该矿于1985年重新开发为矿山,设计日处理矿石800吨,年产白银50多吨。坡山银矿的开发为振兴当地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坡山银矿意外发现新矿物
"环山矿“这是一种新矿物,以发现它的地方命名。这种矿物因发现于河南省桐柏县朱庄镇位山村附近的金银矿床而得名。包围山矿”。它的英文名是Weishanite,是一种B汞金矿。呈黑色粉末状,属六方晶系,有细粒(n~30微米)和集合体,浅黄白色,金属光泽强,硬度2.4,密度18.17 g/cm3,有延展性。该合金主要由金、银和汞组成。
"环山矿“它是中国人发现的为数不多的新矿种。这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rsquo在找矿过程中,地质科技人员也要按常规进行矿石成分的科学检测。1979年,中国地质大学和河南省地矿局中心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测试坡山银矿的矿石成分时,发现了一种新矿物& mdash围山石(微山石)。矿石样品采自坡山矿区ZK55孔岩心。经过机械破碎和人工淘洗,富集了重矿物,再在显微镜下检测鉴定,确认为未知新矿物。
这种矿物的含量非常少,总共2.8公斤的样品中只发现了二十几粒。1981年,中国新矿物命名学会将其命名为“环山矿”;1983年4月28日,该矿物被国际矿物学会新矿物和矿物命名委员会批准认可,命名并列入《世界矿物名录》的“环山矿”。
现在,这个矿物标本仍然保存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包围矿山。发现,使世界矿物大家庭又增加了一名“中国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