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煤炭网

我的煤炭网>新闻>综合信息>选矿知识>采矿量计算(矿山开发利用统计)

采矿量计算(矿山开发利用统计)

采矿量计算(矿山开发利用统计) 矿山储量的构成、计算、变化和消耗

1 矿山储量的构成

1.1矿产储量(地质储量)

矿山持有的矿产储量由矿产储量和产量组成。矿产储量(过去称为地质储量)是指经过地质勘探、基建勘探和生产勘探,已开发利用到目前工业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并经勘探证实有矿床(矿体)存在,并探明这些矿床的分布、产状、形态、规模和质量的原地矿产资源空。它是矿山已探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

生产能力是指在探明可用储量的基础上,按照设计要求完成相应开采阶段的准备工作,并按照生产技术经济指标的要求,计算出相应开采准备工程系统中的可开采能力,作为开采(剥)切设计和生产计划的依据。根据不同采矿方法相应的开采设施和工程准备程度,将矿山产量分为开采、准备和储备开采三个水平的矿山产量,或两个水平的矿山产量。

开采量是指在设计规定的开采系统工程范围内,已开采的相邻矿体,在勘探程度达到相应级别,探明储量可利用后,现有开采工程除永久矿柱和暂时未开采的矿柱外,可开采的矿石计算量。

探矿量是指在设计中规定的全部采矿工程和辅助工程系统范围内,在勘探程度达到相应级别的基础上,除永久矿柱、不同时开采的矿柱、开采条件复杂和技术经济上不能开采的矿块以及不符合开采顺序的矿块外,现有采矿工程系统所能开采的矿石计算量。

预留开采体积是指除无开采切割工程的矿柱和无解决复杂开采条件措施的采区外,利用现有开采准备工程可以开采的全部开采体积,按照采矿方法要求的顺序计算。它是矿产储量的一部分。

根据矿产统计的需要,矿山矿产储量可分为总储量、可采储量、保留储量和新增储量。矿山总储量一般指矿山基建设计初期地质勘探部门向矿山提交的累计探明储量。可采储量是指在目前工业生产和采矿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从已探明储量中可以动用或可能动用的部分。计算公式为:

探明储量=探明储量&倍;采矿回收率%

探明可采储量=探明储量×倍;开采回采率% &次;选冶回收率

储量是指已探明的矿产储量减去开采和损失的数量。

新增和升级储量:新增储量是指矿山生产建设过程中与往年相比新发现的矿产储量;升级储量是指在原探明储量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生产、勘探和研究,储量水平有所提高的储量。

2矿产储量的计算

2.1矿产储量的计算

目的和要求

矿山矿产储量计算的目的是为采矿设计、采矿计划编制和生产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

矿产储量计算的要求是储量计算中使用的工业指标必须符合矿山的实际情况;矿体圈定、参数计算和储量计算方法的选择应正确合理,依据充分,数据可靠;块段划分不仅要按不同储量级别、不同矿石类型和品位进行划分,还要按每个开采中段、每个矿段、每个矿柱进行划分,并准确计算储量。地质储量和生产储量水平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计算;地质勘查研究程度、矿产资源开发或生产准备程度不能满足相应等级要求的,不能参与相应等级的计算;对于各种储量计算结果,必须编制系统完整的各种参数计算表、相关图纸和计算图,应满足相关参数测量的精度要求,反映计算的储量统计台账和结果,其规模应满足矿山生产的需要。

2.1.2储量计算的一般程序

一、确定储量计算的工业指标;

b .根据工业指标圈定矿体或划分储量计算区块;

c .测量储量计算图上圈定的矿体或矿块的面积,并计算其矿石的平均厚度、平均重量和平均品位;计算每个矿体或矿段的体积;计算矿体或矿块的矿石量;

d .计算有用组分的储量;

2.2矿体边界线及其圈定

储量计算中必须划分的界线有很多种,但主要有:零界线、可采界线、暂不可采界线、储量级别界线、矿石类型和矿石品位界线等。必须指出,无论用什么方法圈定矿体,都要认真分析研究矿体的地质条件。在正确认识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圈定和测绘,决不能进行机械圈定和测绘。只有这样,才能为储量计算获得可靠的基础数据。因此,在圈定矿体和接图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A.反复对比矿体的垂直剖面和水平剖面:如果矿体剖面上有多个矿体,必须注意矿体之间的对应问题。这时就需要研究与之垂直的另一组剖面的地质条件,而不是只进行一组剖面的对应,然后进行矿体的对应和圈定。

B.注意矿化的构造控制:必须明确矿化受断层和褶皱控制,也受岩层和不整合控制,这些构造的产状必须明确。

C.注意成矿后的构造变形:圈定矿体时,必须注意研究、分析和控制成矿地层的产状变化及成矿后的构造面貌,否则容易出错。

D.注意矿化特征分析:在编图时,一定要注意分析矿体的矿化特征,是充填矿化还是交代矿化,不同矿石类型的矿化顺序,氧化矿与原生矿的分布关系。如果不重视这些矿化特征,很容易导致错误填图。

2.3储量计算方法

生产矿山常用地质块段法、采矿块段法和最近面积法(多边形法)。遵循一个基本原理,即把形状复杂的矿体转化为体积大致相等的简单体,把复杂的矿化状态转化为影响范围内的均质状态,从而计算出其体积、矿石体积、平均品位、金属体积等。

3生产矿石量的计算

开采量的划分与计算:根据矿山设计规定,井下开采系统的井巷工程已开挖完毕,形成了完整的运输、通风、排水、供水、压缩空气、电力、照明系统(充填法仍有充填系统)。在此基础上,可以安排采矿和准备工作。分布在该开采水平以上的可利用(表内)矿石量称为开采量。为保护地表河流、建筑物、交通线路和竖井、斜井、溜井等重要地下工程,应单独计算永久矿柱的数量。只有当上述保护对象被废除或允许开采保安矿柱时,才能计入开采量。

矿石储量分类及计算:在已开发的矿体内,已按设计的采矿方法完成规定的开采储量,并已形成矿区的形状。分布在这些矿区的矿石储量称为矿山储量。采矿准备工作对不同的采矿方法有不同的规定。一般指沿脉辅助运输平巷、穿脉、采区天井、切眼巷道、上山巷道、耙道巷道、格栅筛室、溜矿、充填井等。顶柱、底柱和中柱的矿石量,只有在矿柱采矿法规定的采矿工作完成,不违反采矿顺序和采矿安全要求,预计相邻矿柱在矿房开采后一年左右可以开采时,才能计入待开采矿石量。

储量开采体积的划分与计算:在开采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好的矿区(块段),按照采矿方法的规定,已经完成了各种切割工作,可以立即开采的矿石体积称为储量开采体积,也称为回采体积。储量普遍达到!品位储量标准。顶柱和中柱的矿量,只有当切割工程已按设计矿柱采矿法的规定完成,且采矿安全条件允许开采时,才能计入储备采矿量。如果某些采场因违反开采顺序而不能在短时间内恢复生产,或因事故、地压活动等原因而停产,则该采场的矿石量不能计入储量开采量。

4矿井储量计算

4.1矿井储量变化统计

矿山储量变化统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矿山规划、地质和生产部门及时掌握矿山储量的增减情况,核定和报销储量,而且是为了掌握矿山开采的准备程度,以保持勘探与开采的平衡与协调,为保证矿山的正常生产和未来发展提供矿产资源需求的依据。

矿山储量变化统计的数据来源包括:地质勘探和生产勘探储量计算数据、生产矿量计算数据、采场产量数据、采矿贫化和损失计算数据等。

储量变化统计一般需要季度和单位统计。采场(块段)月度统计、矿体和中段(台阶)季度或半年度统计、全矿区(井田或露天矿)储量变化年度统计。同时要求按不同地质储量、生产矿级、不同自然类型、工业品位,以及储量、已采、副产品、矿房、矿柱、损失、矿床、储量等各种矿石储量进行统计,建立相应的储量统计台账。

4.2准备金偿还

准备金报销是指在计算完准备金后,从原准备金表中冲销或减去由于各种原因消耗或减少的准备金。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经地勘、质检部门验收证明已开采的储量;补充地质勘探或生产勘探后,重新圈定矿体,用经过论证和修正的合理工业指标计算储量。如发现矿产储量确有减少,应每年报批一次进行核实。由于自然原因、矿床地质结构或采矿技术管理等造成的矿石损失量。,不能开采,属于报废报销性质。处理方法如下:一种开采设计正常损失随年度储量上报,一次核销;另一类因地质和安全条件、不规范作业、技术管理不善、事故等原因造成的非正常开采损失,应当书面报告。

4.3储备管理

矿山储量管理由矿山地质、测量、采矿等部门共同承担,对矿产储量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综合管理。核心问题是& ldquo开源& rdquo用& ldquo节流& rdquo。一般召开季度和年度会议,分析生产矿种和地质储量数量,研究矿山储量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制定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建立储量变化统计台账,制作储量计算图表,坚持储量报告和报账制度。此外,要加强矿山探矿和地质勘探,扩大矿产储量,延长矿山服务年限;改进采矿方法,减少采矿贫化和损失,尽量回收残矿、矿柱和表外贫矿;加强掘、采、放、配各工序的质量管理,努力提高回采率;坚持合理的采(剥)序,加强生产勘探和生产的地质指导,使出矿量及时达到规定标准,矿山保持高效持续均衡生产。

5矿石贫化和损失的计算

5.1矿石贫化和损失的概念

矿石贫化和损失的概念:矿石贫化是指在开采过程中,废石(围岩、包裹体和表外贫矿石)混入采出的矿石中,或部分有用成分溶解损失,导致工业矿石结晶位置降低的现象。它也被简称为矿石贫化。稀释& rdquo。其中,采出矿石的品位降低率与原矿体(或矿块)平均品位的百分比称为品位降低率,也称为矿石贫化率,或简称& ldquo稀释率& rdquo。废石和开采出的矿石的混合量(俗称& ldquo原矿& rdquo,即工业矿石和废石之和),称为废石混合率,表示废石的混合程度。

矿石损失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如地质条件复杂、采矿方法不当、放矿和运输问题等)造成全部工业矿石未被开采或已开采的矿石损失的现象。).其中,采矿过程中损失的工业矿石量与该采场(或采区)矿石储量之间的百分比称为矿石损失率,表示工业矿石损失的程度。相应地,从采场(或采区)采出的工业矿石占原矿石储量的百分比称为矿石回采率,或矿石开采回采率,又称矿石回采率。采矿过程中损失的工业矿石中金属占采场(或采区)原有金属储量的百分比,应称为金属损失率;采出的矿石中金属总量与采场原有金属储量的百分比称为金属回收率。因此,在某些非金属矿产的开采过程中,往往只需要计算废石混入率、矿石损失率和矿石回收率;在金属矿山,应计算矿石贫化率和金属回收率(金属损失率等于矿石损失率)。

5.2矿石贫化和损失的分类

按照与采矿作业过程相关的贫化分类:第一次贫化是指在凿岩爆破过程中,由于矿岩边界不清,围岩、夹石和矿石一起被开采而造成的贫化。二次贫化:放矿时,两块板或顶板围岩不稳定,或由于管理不善,造成围岩坍塌,混入矿石。或者在二次破碎(因为块度过大)和装运过程中,由于围岩、废石或充填料的混入。

损失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未开采损失,即按开采设计规定留设各种矿柱和顶板支护造成的损失,也称设计损失;如果由于矿体形态复杂、开采技术条件、矿体边界不清、技术措施不当、组织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按设计应开采的矿石未开采,也称为施工损失。另一种是开采损失,即开采后放矿、装车、运输、充填过程中的损失。非采矿损失是指与采矿方法和采矿技术管理无关的损失。例如,由于断层破碎带的破坏或强烈的褶皱变形,矿石无法完全采出;为防止隧道涌水而留的保安煤柱和为保护竖井、地面建筑物、河流、水库、交通要道等而留的保安煤柱造成的永久性损失。

5.3矿石贫化和损失的计算

矿石贫化损失的计算应分阶段、分阶段、分设计、分实践、分采矿单位进行。地下开采时,要求根据不同的采矿方法、矿体、硐室、矿柱分别进行计算和统计。一般以矿块(采场)为基本单元,通过每次爆破分层计算,最终得到全坑或全采区的总贫化损失,再综合采区、中段、坑(井田)、全采区。计算方法采用直接法,仅适用于地质测量人员能进入的采场,即采场(矿房)内,已开采或损失的矿石量,已开采的废石量(围岩、夹石等。)及其相关品位,并与原工业矿石储量及其品位进行对比,计算出相应的贫化率和损失率。它的优点是可以通过爆破层数计算,精度高。也可与采场生产管理相结合,便于直接查明贫化损失的部位、数量和原因,及时采取纠正措施;而且计算简单,效率高,应用广泛。但需要指出的是,一般情况下,当开采的矿体(或矿块)是与围岩界限清楚的致密块状矿石,且围岩(及岩石包体)基本不含有用成分,高品位矿石不损失(或少损失)时,可以用废石混入率代替贫化率(即品位降低率)。而前者容易识别和计算。这也是贫化率和矸石混合率区分不清,应用不一致的原因之一。

计算参数:设计矿石贫化率、废石混入率、矿石损失率等计算参数。均可根据矿体(块)圈定范围、设计开采或崩落范围、开采前的矿物取样资料,在采矿设计图上获得。

实际贫化率和损失率的主要计算参数由计算方法确定:可采用计算储量的平行剖面法或采矿块段法获得相关矿岩参数。如果是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或留矿法之类的采场,可以在每个分层的上、下工作面示意图上测量矿体(或岩石)的面积,计算相应矿石(岩石)的平均分层高度和平均重量。

实测法:地理学家可以在观测地点测量矿区空的面积和开采高度,直接得出相应的开采量。开采时,抽取一个或几个班一定数量的矿车,把原矿倒在车上(倒车法),手工挑选矿石和废石,分别称重,然后取平均值;如果已知矿车数量,将矿车数量乘以平均值,则得到开采的矿石量、开采下混入的废石量、总量。为了避免主次贫化或主次废石的混合率,也可以在矿区进行人工选择。未开采损失可以通过测量矿区未开采矿石的面积并推断其深度来获得;采矿损失采用水平分层充填法或空现场法开采的,开采后在采场底板上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单位面积,收集损失的矿石,再按采场总面积计算。矿石产量也可以通过在地磅中称重来获得(汽车计数法)。薄矿脉的实际采宽和矿脉宽度应在草图上或现场测量计算,测量间隔为2-4m。

5.4矿石贫化和损失的管理

按采场(块段)、矿体、中段或台阶、井区(或露天矿),定期计算和统计矿石贫化损失的有关参数,分别建立相应的统计台账;应在设计图和掌子面草图上准确圈定矿体;应尽可能测量矿石和围岩的重量;工业矿石储量的计算以储量开采量为基础,在设计规定的范围内确定;矿石和围岩的品位必须以生产取样为依据,不能使用经验数据;根据矿石量和金属量,可以用反推法确定采出矿石的平均品位。

生产记录要求:应根据实测数据填写实际矿石产量;矿石品位应通过从矿车或漏斗口取样来确定;累计总量也可以用矿石和金属总量的反方法来确定。

采矿损失率的统计要求:矿山应分别按未开采损失和开采损失进行统计,一般以未开采损失为主。分别统计矿石损失率和金属损失率。采场回采结束后,必须整理以往(分层)计算的原始数据,计算采场总损失率。开采矿柱和残矿应分别计算。整个中段或台阶回采后,计算整个中段或台阶工业矿石储量的总损失率。

采矿贫化率的统计要求:贫化率的统计程序与损失率相同。对于实际贫化率,还应计算品位降低率。当有害成分的影响显著时,应计算有害成分的增加率。

减少采矿贫化和损失的主要措施有:

A.控制地质资料:因为准确的地质资料是选择采矿方法、采矿设计和合理确定采矿工艺的唯一依据。其手段是加强生产勘探,提高勘探程度,彻底、准确地控制矿体形态、产状和矿石质量的实际分布,提高储量的可靠性,获得生产所必需的标准、准确的地质资料,是降低采矿贫化和损失的首要措施。

B.认真执行采矿生产技术;必须遵循合理的开采顺序;如果违反开采顺序,往往会造成大规模的损失或贫化;必须执行正确的采(剥)矿技术政策,探采并重,超前找矿,及时提高生产精度;坚持大小、富厚、难易、远近矿体尽量兼采的原则;生产计划要把当前和长远结合起来,防止片面追求产值、产量和利润指标,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等短期行为,造成资源浪费,缩短矿山寿命。

C.选择合理的采矿方法:做好设计,做好采矿生产的总体设计和单体工程设计。未经严格审批,设计不能交付施工。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包括工程质量管理和矿石质量管理。要求控制施工质量、钻孔、装药、爆破和放矿管理,并& ldquo前三名& rdquo(强行挖掘,强行挖掘,强行放生)。

D.加强采矿生产的地质指导和地质技术管理,对合理的贫化损失指标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强化地勘、质检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严格执行设计-施工-验收制度。

e、借助经济手段来评估和管理生产和贫化、损失指标。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以及网友自行发布,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施工现场安全用电管理措施

上一篇:铁路通信工程安全目标及保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