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现状
1.1钢铁行业利润大幅下降。
随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不断提高,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确保经济增长,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计划,如4万亿元的投资,进一步刺激了钢铁行业的扩张,国内钢铁产能彻底释放,钢材出口大幅减少,钢材进口增加。但由于房地产、汽车、造船等下游行业的不景气,钢材消费滞销,出现大量产能过剩。钢材生产和消费由高速增长转为下降,钢材价格快速下降。此外,由于焦炭等主要原材料价格、电力和运输成本的下降幅度远小于钢铁,2011年进口铁矿石每吨价格较2007年上涨75.62美元,涨幅达85.72%。但2011年和2007年钢材价格基本持平,导致钢铁行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此外,由于融资成本高,资金紧张,钢铁行业利润下降明显。2007年,钢协会员生产钢材38792万吨,销售收入19910.74亿元,利润总额1447.38亿元,利润率7.27%。2012年上半年,钢协会员生产钢材29790万吨(相当于年产量59417万吨),利润总额23.85亿元,利润率为销售收入的0.13%,企业亏损33.75%,亏损企业亏损额142.48亿元1.2钢铁工业将面临长期的困难。。
[4]
自2012年以来,中国钢铁行业面临着比金融危机时期更严峻的考验。受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下游发展缓慢等因素影响,钢材需求持续低迷,主要钢材品种产量增速持续下滑。但由于我国钢铁产量基数巨大,钢铁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存在。与此同时,国际钢铁需求减弱、主要出口地区钢铁产能扩张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盛行,阻碍了中国钢铁出口。从中长期来看,世界经济形势难有大的好转,这将继续对中国钢材出口形成压力;我国已进入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钢铁产品升级换代的要求更加迫切,节能减排的任务更加艰巨。中国钢铁行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发展环境,行业整体将面临一个相对较长的低增长、低利润的困难时期[5]。
2中国钢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钢铁产能严重过剩,产品结构不合理。
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最大& ldquo第一顽疾& rdquo一方面落后产能没有及时淘汰,另一方面新增产能在快速增加。据中钢协统计,2009年底,全行业钢产量69243.7万吨,其中约1.6亿吨炼铁产能和1.9亿吨炼钢产能未达到行业准入标准。而国内市场粗钢消费预测仅为5.65亿吨,呈现出严重的产能过剩局面。工信部《2012年上半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报告》指出,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1.6亿吨以上。由于钢铁总产能过高,国内市场供需失衡加剧,市场价格低位波动,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大量低水平落后产能的存在,加上盲目重复建设,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普通钢材比例高,特殊钢缺乏。尤其是高洁净度、高强度、高塑性变形、高耐蚀性等性能要求严格的钢材,以及深加工、高附加值的钢材,仍然依赖进口。
2.2产业集中度过低,缺乏国际话语权
据中钢协统计,2008年底,包括矿山在内的钢铁企业多达8012家,从事钢材经销的经销商超过10万家。但总体来看,我国钢企处于高度分散状态,排名前10位的钢企仅占全国钢产量的43.5%,而美国、日本、欧盟前4位钢企的钢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由于钢铁行业集中度低,难以形成行业健康发展的合力。导致在资源控制能力、市场竞争秩序、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技术R&D创新、节能降耗减排等重大问题上缺乏行业约束力和自律性资源配置不合理,重复建设严重,不仅导致产品价格大起大落,也使中国在与海外国家的铁矿石谈判中长期处于被动局面。自2000年以来,中国对海外铁矿石资源的依存度逐年上升,但在采购谈判中却屡屡受制于人,缺乏国际话语权。
2.3产业布局不合理
中国钢铁工业& ldquo多关注北方而不是南方& rdquo布局长期得不到改善,东南沿海钢铁供给不足,部分地区钢铁产业布局不符合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制造业转移要求。16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建成了大型钢铁企业,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城市的整体发展要求。从区域布局来看,我国钢铁行业呈现出内地产能过剩、香港沿海产能不足、主产区产能过剩、主消费区产能不足的特点。随着资源和外部条件的变化,我国钢铁工业对国外铁矿石的依存度日益增加,环境容量、水资源、运输条件、能源供应等因素的约束日益显现,企业生存发展能力下降。事实表明,我国钢铁工业现有布局不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调整布局迫在眉睫。
2.4全行业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不强
我国大多数钢铁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自主创新基础薄弱。部分关键设备仍以引进为主,非高炉炼铁、近终形连铸连轧等前沿技术研发投入不足。重点钢铁企业的R&D费用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1%,远低于发达国家3%的水平。这严重制约了钢铁生产技术的R&D和产品质量的提升,特别是高端产品缺乏突破性进展,工艺流程R&D能力较弱,成套技术基本依靠引进。
2.5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
1)铁矿石供给的增长滞后于需求的增长,中国对进口铁矿石的依存度持续上升。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铁矿石消费量每年增长超过20.1%,对进口铁矿石的依存度不断增加,从2000年的34%增加到2007年的53%。到2009年,中国进口铁矿石6.28亿吨,对进口铁矿石的依存度达到62.3%[6]。2)水资源短缺。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只有2185m3,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且分布极不均匀。按照国家标准,500m3以下人均水资源极度缺水,而连续多年国内钢铁产量第一的河北省人均水资源只有305m3。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河北省钢铁工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我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3)能源紧张,钢铁行业节能降耗任重道远。在中国钢铁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约占70%,电力约占20%。2006年,纳入统计的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为645.12千克标准煤,比上年下降7.06%,吨钢可比能耗为623.04千克标准煤,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下降6.19%。随着差别电价的取消和2008年关停小火电机组1300kW目标的完成,电力短缺和电价上涨成为制约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4)严格的环保要求制约了钢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促进能源的合理利用,遏制污染加剧的趋势,提高城市空燃气质量,国家对工业部门控制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大量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家规定的酸雨和二氧化硫& ldquo两个控制区域& rdquo国内钢铁产量约占全国的75%,钢铁企业面临的环境治理和改造任务十分艰巨。
2.6钢铁物流业的制约因素
由于近年来我国钢铁产量快速增长,钢铁物流行业产能紧张,价格上涨,增加了钢铁企业的成本压力。从我国钢铁物流业自身发展来看,基础设施落后,缺乏统筹规划,信息化程度低,缺乏具有综合能力的物流设计人员、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与现代钢铁物流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运营水平低,物流成本居高不下[7]。
3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对策
1)严格控制产能和产量的过快增长,坚持根据国内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加快钢铁企业兼并重组,优化调整全行业组织结构;适时调整行业准入门槛,加大淘汰落后企业力度,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推进装备的大型化、连续化、高效化;加快新产品开发,努力增加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 ldquo双低双高& rdquo产品,建立层次合理、资源利用价值高、有自身特色的产品体系。2)着力提升铁矿石资源保障能力和水平。加强中国现货铁矿石交易平台建设,为平台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国内企业和海外矿企积极参与平台交易。进一步规范铁矿石流通秩序,逐步将钢铁行业标准化企业与进口铁矿石流向挂钩,优化铁矿石资源配置。加强铁矿石预警机制研究,探索建立和完善信息监测、咨询、组织网络等系统。3)大力发展钢铁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幅度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要严格控制全行业产量过快增长,继续淘汰落后和低水平产能,合理控制全行业能源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力开发利用二次能源循环利用技术,以零排放为目标,提高全行业能源有效利用率。4)加快科技进步,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能力,着力开发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把技术进步与全行业产业调整升级结合起来,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一是在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上要有新的突破,特别是在主要依靠进口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高端产品研发上要有新的突破;二是要在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和节能减排新工艺、新技术研发方面取得新突破;三是要在世界钢铁生产技术上实现新的突破,特别是在重大技术的前瞻性、预见性研究上。5)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人才培养。重点开发和培养钢铁技术前沿的R&D和应用人才、具有专业背景的销售人才、外贸人才、市场分析人才、钢铁信息化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等钢铁企业紧缺的高层次人才。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及其对生产力的转化,充分利用国内外研究机构的知识和技术优势,建立社会化& ldquo产、学、研& rdquo和内部& ldquo研究、生产和销售& rdquo机制,为企业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大幅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积累强大后劲。6)加快钢铁企业物流发展,促进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钢铁企业应大力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先进的物流理论和运作方式,注重吸收和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物流人才,设立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进一步完善企业物流体系;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实现钢铁企业物流管理,不断提高钢铁企业物流专业化水平。
4结论
要加强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资本、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同时,钢铁工业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走绿色发展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